時隔20年,米盧“重返中國”為何讓人感懷不已?| 新京報快評

時隔20年,米盧“重返中國”為何讓人感懷不已?| 新京報快評

僅僅是建立在成績基礎上的“快樂足球”,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快樂”。

時隔20年,米盧“重返中國”為何讓人感懷不已?| 新京報快評

近日,在江蘇崑山體育場,米盧再次率領當年的“國足最強陣容”出戰一場友誼賽。圖/足球運動員李瑋鋒微博

文 | 張豐

在卡達世界盃日益臨近的時候,中國國家足球隊前主教練博拉·米盧蒂諾維奇的中國行,吸引了大量球迷的目光。這一趟來中國,米盧又多了個新身份——2022年卡達世界盃形象大使。

2002年韓日世界盃,米盧率領中國隊打入正賽,到現在正好20年。

20年是相當長的時間。當年的足球氣氛,狂熱而興奮,更重要的是受到米盧的感染——快樂。他倡導的是“快樂足球”,確實也給球迷帶來了快樂。

現在,我們透過手機觀看影片,當初那些隊員,范志毅、馬明宇,都變成了大腹便便的中年男人,米盧也更老了,如今他已經78歲了。但是,凝視著影片中這個老人,恍惚之間有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彷彿自己的青春回到了眼前。

有人還製造了一個話題,希望米盧再次執教中國隊。這當然不太可能,但是這種念想本身,也表達了某種渴望:中國足球“最成功”的主教練米盧,留下的財富到底是什麼?

毫無疑問,他帶來的,也是中國足球最缺失的“快樂足球”精神。2002年,大家對“快樂足球”的認識並不深刻,快樂主要建立在成績基礎上,尤其是在瀋陽五里河體育場獲得世界盃入場券那一刻,達到了快樂的頂點。

但是,這幾天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米盧,還是那個快樂的老頭,已經78歲的他,臉上仍然洋溢著孩童般的微笑。當初有人從他這種微笑中解讀出的是“狡黠”,也不無道理,他曾經先後帶領哥斯大黎加和美國隊進入世界盃16強,創下兩國足球的最佳成績,又帶領中國隊取得成功。

時隔20年,米盧“重返中國”為何讓人感懷不已?| 新京報快評

再次回到中國的米盧,又穿起紅白相間的中國隊服。圖/足球運動員李瑋鋒微博

但對足球來說,要獲得“快樂”,並不那麼容易。大多數時候,我們的快樂總要和勝利聯絡起來,因為勝利在減少,所以快樂也在減少。很多時候,球迷對球隊的要求,更多是“血性”,是拼勁,甚至是體能,只要他們能拼搏就行。

回想2000年2月米盧初掌中國隊教鞭的時候,幾乎每一堂訓練課都給隊員強調快樂,讓隊員笑起來,他強調的是“享受”,希望運動員能從比賽中感受到樂趣,不要把比賽當成煎熬,甚至不要太看重成績。他像一個按摩師一樣,讓隊員們放鬆下來,回到運動的“本初”——一個少年踢球的時候,一定不是為了出線或者勝利,那才是足球該有的樣子。

中國足球打入世界盃,很多人開心的同時,把這當成了“勝利的起點”,以為以後會更強。這種看法無疑帶有一種功利主義,距離“快樂足球”相距甚遠。

反倒是不久前結束的女籃世錦賽,讓我們看到了快樂的影子。獲得世錦賽亞軍,當然是了不起的成績,但更讓人動容的是姑娘們的狀態,她們為每一個好球歡呼,“放肆”慶祝,享受比賽本身,也敢於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甚至“回懟”一些不文明的球迷——這種態度,是真正的體育精神。

撰稿/張豐(媒體人)

編輯/徐秋穎

校對/陳荻雁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181 字。

轉載請註明: 時隔20年,米盧“重返中國”為何讓人感懷不已?| 新京報快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