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講究陰陽,行拳中表現為虛實轉換,而在這個轉換中,有技巧可言,那就是"襠走下弧”。有了襠走下弧,才使轉換更加圓活順暢,腿上的內勁十足,底盤穩固,上體才能松活,打出的太極拳會更加漂亮。
要知道襠走下弧,先明確什麼是襠。襠是人體兩大腿根之間,具體到點就是會陰穴部位。
太極拳“襠”部的執行軌跡太極十三勢在太極拳五大流派中是共同存在的,太極十三勢中的十二勢在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是完全相同的,只有“襠”的這一勢的要求相互有所不同,但它們的執行軌跡卻相同。太極十三勢是一個龐大的課題,一篇論文是無論如何也闡述不清的,所以針對太極拳五大流派中有不同點的“襠”做一探討。
《楊祿禪太極拳拳譜》中指出:“丹田就是太極,練丹田就是練太極,所以斯拳以練丹田為必要事”。“襠為會陰,會陰為丹田之府”。這就充分地說明了“襠”在太極拳中的重要性。只知道它的重要性還不行,要知道“襠”在練太極拳時的具體要求和執行軌跡才能在實際中練習與運用。
“襠”有“前襠”和“後襠”之分,“前襠”又有“左襠”和“右襠”之別。“會陰穴”前為“前襠”,“會陰穴”後為“後襠”,“前襠”的左側為“左襠”,“前襠”的右側為“右襠”。
有人留言說:“‘襠’在太極拳中的執行軌跡就是‘吊襠’,‘吊襠’就是提‘會陰’或提‘肛’”。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如果將“會陰”或“肛”上提,還怎樣做到“氣沉丹田”呢?
我們先從太極拳五大流派各自對“襠”的具體要求。陳式太極拳大架對“襠部”的要求是“翻襠”和“開襠”;陳式太極拳小架對“襠部”的要求是“翻襠”和“合襠 ”;楊式太極拳對“襠部”則要求“吊襠”和“圓襠”;吳式太極拳是從楊式太極拳演化而成,它對“襠部”的要求與楊式太極拳相同;武式太極拳對“襠部”則要求“吊襠”和“裹襠”;孫式太極拳是從武式太極拳演化而成,它對“襠部”的要求與武式太極拳相同。儘管太極拳的五大流派對“襠部”有四種不同的要求,但它們的執行軌跡卻是相同的。
陳式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對太極拳“襠部”的執行軌跡有3大忌:
1是不能“搖襠”,
2是不能“涮襠”,
3是不能“翹襠”。
所謂“搖襠”是在“襠”的執行過程中不能走成“S”型,使襠扭來扭去;所謂“涮襠”是在“襠”的執行過程中不能走成“U”型,兩端高,中間低;所謂 “翹襠”是在“襠”的執行過程中不能像翹翹板一樣,一頭高,一頭低。陳式太極拳對“襠部”的執行軌跡要求是平行運動,走後弧。
楊式、武式太極拳發祥地永年老城對太極拳“襠部”的執行軌跡形象的比喻為“靠牆根”、“坐板凳”、“磨缸沿”。所謂“靠牆根”是在“襠”的執行過程中身體不要扭來扭去;所謂“坐板凳”是指在“襠”執行過程中不能忽高忽低,像坐在長條板凳上來回平行移動;所謂“磨缸沿”是指在“襠”執行過程中要走弧度,像轉“缸沿”的弧度一樣,不能走直線。
不管是陳家溝的不能“搖襠”、“涮襠”、“翹襠”還是永年老城的要做到“靠牆根”、“坐板凳”、“磨缸沿”,總而言之,都是要求“襠”在執行過程中要保持平行,走後弧。“襠”是太極拳十三勢中其中的一勢。“襠”部的執行軌跡,在太極拳練習和運用中佔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簡而言之,不懂“襠”部的執行軌跡,就不懂的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