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雅典奧運會讓陳忠和作為主教練提前4年實現了奪金目標,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舉辦,作為東道主坐擁主場之利,中國女排自然是將目標放在了衛冕上面。針對接應位置替補與周蘇紅差距過大的情況,陳忠和一直在北京奧運週期苦尋接應替補人選,而主攻位置隨著王一梅的崛起,看似攻擊力有所加強,實際上主攻手在攻防兩端已經失衡,這一現象最直觀的反映在了北京奧運會女排半決賽中,主攻手不下球,連續給巴西送防反,最終無緣衛冕。
2005年帶著國人的殷切期望,陳忠和與女排的黃金一代大多數主力開始了備戰北京奧運週期的訓練,在多個位置徵調了聯賽中表現突出的年輕球員,唯獨接應位置上週蘇紅顯得鶴立雞群,讓陳忠和捉襟見肘。北奧週期第一年甚至從副攻中選擇了來自河南的王婷和四川的王可可改打接應,只是二人的地面技術有限,只能放棄。
2006年的世錦賽,為了能夠爭取三連冠,陳忠和只好重新召回老將李珊入隊,最終中國隊僅獲第5名。2007年開始,劉亞男被改造成接應,作為周蘇紅的替補,她只是充當了一個後排替補的作用,多數情況下換下一傳不佳的主攻或者發球輪時的副攻,頂一頂一傳和後排保障。在整個北奧週期,接應周蘇紅仍舊是絕對主力,無論技術還是體能沒有人能夠取代她。
反倒是主攻位置每個人都有技術弱點,隨著身高190CM的王一梅逐漸站穩主力腳跟,她在網前的威力要比之前的楊昊和王麗娜更強,有高度有力量,但是王一梅的硬傷在於保障技術,一傳不過關,後排防守也有漏洞。楊昊由於在雅典週期幾乎不接一傳,攻擊力又不如王一梅,逐步淪為替補,而來自天津的李娟得益於自身保障能力強,成為當時王一梅的最佳搭檔。
周蘇紅在北奧週期的攻擊力相比雅典週期有所下降,更多的作用還是在於保障一傳和防守兩個環節,這就更需要主攻站出來一錘定音,王一梅在前排和後排的進攻命中率還是非常高的,但是這也是在她的對角和接應全力保障的情況下,而當王一梅在後排的時候,除了一輪六號位的後排進攻,更多的還是靠前排的主攻,李娟在這個位置每每一傳不到位的時候,總是難以下球。在北京奧運會小組賽和美國隊以及半決賽對陣巴西隊都顯得非常吃力,進攻力量有欠缺,打點打線總被對方輕鬆化解,她在前排很容易卡輪。
北奧週期的三個主攻都有些顧此失彼的技術,並沒有湧現出朱婷式的全攻全守的主攻手,也就導致中國女排在全隊網上高度有一定提升的同時,主攻手技術不全面這一個嚴重的問題,成為對手的突破口,半決賽被巴西隊橫掃。
這也是今天為什麼主教練郎平要把李盈瑩打造成和朱婷一樣的攻防全面的主攻手的原因,主攻手“技術不全面”,那就只能吃“青春飯”,過了時間就沒了優勢。陳忠和教練沒有對王一梅更加嚴格的要求,導致王一梅並沒有像朱婷一樣走向了世界女排最頂尖的選手,現在中國女排嚴格要求李盈瑩,作為主攻手不能夠只有重炮火力,後排必須自保,甚至可以出色的為隊友彌補,就是為了將來有一天,不讓曾經的“悲劇”再發生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