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馬子倩)“推動‘十四五’‘三大球’全面振興,需要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三大球’發展道路。”在2021服貿會期間舉行的中國“三大球”發展論壇上,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司原副巡視員朱英說。
足籃排“三大球”是世界各國公認衡量一個國家體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卻是中國體育長期以來的痛點難點。在剛剛閉幕的2020東京奧運會上,中國軍團摘下38金32銀18銅,追平了2012年創下的海外參加奧運會的最佳戰績,然而“三大球”專案卻集體“落寞”:中國男子“三大球”37年來首次“全軍覆沒”、無一取得奧運資格,中國女排小組賽爆冷提前出局,中國女足小組賽排名墊底,表現最佳的中國女籃最終獲得第五名。對比美國等世界體育強國,中國在“三大球”專案上的差距顯而易見。
中國足球發展基金會秘書長馬拴友在論壇致辭中表示,“三大球”的全面振興,讓體育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內容,是實現競技體育與全民健身高質量深入發展的關鍵,是推動體育產業全面發展的重要引擎。“十四五”時期,如何更有效率、更加科學地推進“三大球”振興發展,關乎體育發展全域性。
中國發展“三大球”問題出在哪裡?國家體育總局經濟司副司長彭維勇認為,中國“三大球”水平落後除了社會基礎薄弱、人才匱乏等原因以外,一個突出因素是球場基礎設施的投入不足,球場少、開放程度低、利用率不高。“按照國際足聯和亞足聯的標準,我們國家沒有一個合格的符合國際比賽要求的專業足球場地。”彭維勇說,下一步要因地制宜建設社群足球場,重點支援青少年訓練基地,準確定位專業足球場地建設,同時高水平建設國家隊訓練基地。
如何更好地推動青少年“三大球”專案發展,為中國“三大球”事業夯實人才基礎,是論壇關注的焦點。前北京汽車男排主教練李牧描述了這樣一個現象:一部分省份排球青訓開展得很好,其中也不乏好苗子,但學生球員打排球的目的是為了獲得進入更好學校,對於進入專業隊訓練的意願不高,且他們在大學畢業以後從事專業訓練比賽的人數也非常少。李牧說,“這個問題在京津滬3個直轄市尤為突出。”國際籃球聯合會中國區負責人方亮也提到,在歐美國家,很多家庭對於小朋友的體育水平、體育成績的重視,完全不亞於對於他們學科成績的重視。
李牧分析原因說:第一,專業隊的球員在成長過程當中淘汰率比較高,一旦中途被淘汰,再次返回學校繼續學業的難度較大;第二,從初中進入專業隊後文化學習不繫統,與學校教育體系脫節,退役後再就業渠道狹窄;第三,各省市排球專業隊待遇普遍不高,吸引力不足。最後,對於在校的學生球員來說,雖然在成長過程中也存在排球隊裡的淘汰率問題。但淘汰下來的學生球員依舊可以繼續以普通生的身份,參加考試升學。因此,李牧認為,完善我國青少年排球體系,要讓專業隊和學校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人才共享。
日前,國務院印發了《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要求大力發展“三大球”運動,推動縣域足球推廣普及。制定運動專案辦賽指南和參賽指引,舉辦運動專案業餘聯賽,普及運動專案文化,發展運動專案人口。對隊伍穩定、組織活躍、專業素養高的“三大球”等自發性全民健身社會組織給予場地、教練、培訓、等級評定等支援。《計劃》還就深化體教融合提出了明確要求,包括完善學校體育教學模式,保障學生體育活動時間等。
這些全民健身的政策措施與此前教育部會同體育總局印發的《關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一脈相承,是“三大球”發展振興的重要政策檔案。朱英認為,體育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將為“三大球”發展振興提供重要的全方面支撐。
朱英提出,新時代“三大球”專案在青少年群體中的普及和發展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完善青少年“三大球”賽事體系,建立分學段(小學、初中、高中、大學)、跨區域(縣、市、省、國家)的四級青少年“三大球”賽事體系,利用課餘時間組織校內比賽、週末組織校際比賽、假期組織跨區域及全國性比賽。
二是規範“三大球”體育組織、鼓勵發展“三大球”青少年俱樂部,建立銜接有序的社會體育俱樂部競賽、訓練和培訓體系。教育部、體育總局共同制定社會體育俱樂部進入校園的准入標準,由學校自主選擇合作俱樂部,支援社會體育組織為學校體育活動提供指導,普及體育運動技能。
三是大力培養“三大球”體育教師和教練員隊伍,制定優秀退役運動員進校園擔任“三大球”體育教師和教練員制度。加強體育基礎理論研究,發揮其在專案開展、科研訓練、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智庫作用。
“青少年發展是一個金字塔基,不是塔尖。”方亮說,金字塔基就是需要撬動市場和社會的力量來做,沒有任何一個單一的組織和機構、公司能夠把整個市場拿下。這是不合理的,不現實的,應該是整個市場、整個社會共同努力做好這件事情。
隨著“雙減”政策正式落地,體育活動成課後服務“標配”,方亮期待能夠為青少年籃球以及其他運動專案的發展帶來積極影響。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