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史縱覽》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釋出,請勿轉載)
1959年,在第二十五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中國運動員容國團獲得男子單打冠軍,令世界矚目、國人振奮。接著,中國乒乓球隊又連續獲得第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屆世乒賽男子團體冠軍,中國由此確立了世界乒乓球強國的地位。全國人民歡欣鼓舞,掀起了全民參與乒乓球運動的熱潮。由於該項運動開展條件簡易,參與性強,在全國上下普及程度極高,深得國人的喜愛,因而被稱為中國的“國球”。作為開國總理,周恩來對乒乓球運動也是十分關心,他與“國球”還留下了許多鮮為人知的佳話。
“紅雙喜”牌乒乓球系列產品的來歷
愛好乒乓球的人都知道,我國有一個著名的乒乓球運動器材品牌——“紅雙喜”,但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喜慶的品牌名稱是怎麼來的。
那還是1959年,第二十五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在當時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多特蒙德舉行。在男子單打半決賽中,首次參加世乒賽的中國選手容國團戰勝了日本二號選手星野展彌挺進決賽,與匈牙利的36歲老將西多對壘。決賽中,容國團不負眾望,打敗對手,奪得了男子單打世界冠軍。這是中國人在世界競技體育比賽中奪得的第一個世界冠軍。訊息傳來,舉國歡慶。
中國乒乓球運動取得這樣好的成績,令世界乒乓球界刮目相看。世界乒乓球協會決定將1961年的第二十六屆世乒賽放在北京舉行。
舉辦世界級體育賽事,還是新中國頭一回,我國必須要有自己的乒乓運動器材。國家體委請示周恩來,周恩來指示由工業基礎較為雄厚的上海來當此重任。上海方面很快研製出符合世乒賽質量要求的乒乓球、球拍和球桌。國家體委和上海市委在向周恩來彙報時,請周恩來給這批新研製出的乒乓球運動器材起個名字。周恩來不假思索地說:今年是新中國建國十週年大慶,容國團又奪得了我國體育專案的第一個世界冠軍,剛好是雙喜臨門。我看就叫“紅雙喜”牌吧!
“算起小分來,你還輸人家高基安兩分呢!”
1961年4月,第二十六屆世乒賽在北京工人體育場舉行,中國乒乓球隊取得了男子團體和男、女單打三項冠軍。比賽結束後,周恩來特意在西花廳設家宴招待取得優異成績的中國乒乓球隊。
吃飯時,周恩來讓獲得男女單打冠軍的莊則棟和邱鍾惠分坐在他的兩邊,邊吃邊聊。他一邊把自己最喜歡吃的家鄉菜紅燒獅子頭夾到邱鍾惠碗裡,一邊說:“小邱呀,你知道嗎?你雖然拿了世界冠軍,可是我算起小分來,你還輸人家高基安兩分呢!”高基安是匈牙利著名女選手,女單決賽就是在邱鍾惠和高基安之間進行的。
當時,電視機沒有普及,想了解球賽情況只能透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收聽解說員直播,或兩天後從報紙上了解。周恩來要操勞國事,又沒有去比賽現場,怎麼有時間去計算一場比賽中的每局比分呢?直到筆者請教了周恩來的衛士長成元功才瞭解到此事的原委。
成元功說,邱鍾惠打決賽那天,總理剛好去釣魚臺會見外賓。會見結束後汽車剛開出國賓館,總理就對司機楊金銘說道:“老楊,把收音機開啟,聽聽乒乓球比賽轉播。”這時,正巧邱鍾惠和高基安比賽剛剛開始,於是,楊金銘儘量放慢車速,讓總理能聽清楚。汽車開進西花廳車庫時,總理還在聚精會神地聽。直到比賽結束了,總理才下車,笑著說:“小邱贏了!”這就是說,周恩來在聽播音員解說時是非常認真的,連每一局球的小分他都記得清清楚楚。
為紀念週恩來百歲誕辰,1998年2月28日,邱鍾惠隨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來到淮安。在淮安周恩來紀念館廣場上,已經年過六旬的邱鍾惠回憶起這段往事,不禁熱淚盈眶,她說:“我真的想不到,他作為一國總理,有多少國家大事要他操勞,可是,我與高基安比賽的每局分數連我自己也說不清,他卻能記得那麼清楚!”
總理和總統的“比賽”
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來先後訪問亞非歐14個國家,被當時世界外交界稱為“行程十萬八千里”的外交。
1964年,周恩來還在歐洲訪問阿爾巴尼亞時,他即將訪問的西非國家迦納發生了總統遇刺事件,這使迦納國內局勢驟然緊張。此時,無論國內還是隨周恩來出訪的人員,都建議他不要冒險訪問迦納。但周恩來認為,迦納雖是個比較小的國家,卻能夠堅持反帝反殖,與我國友好交往,這本身就有著重大的意義。現在,迦納遇到了困難,更期望能得到我國的支援。所以,周恩來在派遣人員實地考察迦納的政局之後,並沒有改變行程。
周恩來冒險訪問迦納,令當時的迦納總統恩克魯瑪非常感動,給予周恩來和中國代表團非常高的禮遇。不僅讓周恩來等參觀他所住的城堡,還破天荒地領著周恩來一行上樓參觀他的住處。當時在非洲,有不能讓外人目睹自己妻子容顏的風俗,但是恩克魯瑪卻破例讓周恩來等客人與自己的妻子見了面。
周恩來和恩克魯瑪一家人小敘片刻之後就從樓上下來了。這時,他突然發現一間房子裡擺著一張乒乓球桌。考慮到恩克魯瑪被刺後心情還比較緊張,為了緩解他的情緒,周恩來主動提議要和恩克魯瑪打一場乒乓球。和周恩來一同出訪的陳毅自然心領神會,自告奮勇地說:“好!我來當裁判!”於是,世界上一場罕見的在兩國首腦之間的乒乓球比賽開始了。
周恩來右臂在戰爭年代受過傷,伸不直;恩克魯瑪剛被刺客刺傷,右手腕上還纏著白紗布。因此,這兩人不夠高明的球技不斷引發在場人員的笑聲,這使遇刺事件發生以來的總統府內第一次充滿了輕鬆愉快的氣氛。
對徐寅生“關於如何打乒乓球”的批示
1963年4月5日至14日,第二十七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在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舉行。中國男隊一舉奪得團體、單打、雙打三項冠軍,而女隊卻成績平平,一項冠軍也沒拿到。為了總結經驗教訓,提高自身水平,早日取得大賽的好成績,國家女隊於1964年9月28日請男隊主力隊員徐寅生到女隊作《關於如何打乒乓球》的報告。自1958年以來,黨中央在全國開展了規模空前的“工農兵學哲學、用哲學”運動。毛澤東號召大家要打破哲學深奧的神話,“讓哲學從哲學家的課堂上和書本里解放出來,變為群眾手裡的尖銳武器”。徐寅生的這篇報告既有實際操作,又有理論分析,充滿了辯證法的思想,正好與這場運動相契合。
當時,徐寅生的講話受到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體委主任賀龍的重視。賀龍不僅一口氣讀完了這篇報告,而且還作了1300字的批示,稱讚徐寅生“確實講得好”。接著他又把徐寅生的講話和自己的批語一併呈報給毛澤東。毛澤東在收到這些材料後,又立即批示將徐寅生的講話和賀龍的批語印發給正在參加中央工作會議的同志們,請他們回去以後“再加印發,以廣宣傳”。於是,《人民日報》1965年1月17日全文刊發了徐寅生的這篇報告。
周恩來在得到毛澤東的批示後,隨即將這份有“千軍萬馬的力量”的批件轉交賀龍。賀龍收到批件後,便來到中國乒乓球隊傳達毛澤東的批示和周恩來的指示,這給了中國乒乓球隊和整個體育系統以極大的鼓舞。1965年在當時的南斯拉夫盧布林雅那舉行的第二十八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中國隊獲得男女團體等五項世界冠軍。在女子團體比賽中,先由梁麗珍、李赫男兩名直拍選手一路過關斬將,殺入決賽。就在對手日本隊花費精力研究如何迎戰中國這兩位直拍選手時,中國女隊在決賽中卻突然派上了兩位削球手林慧卿和鄭敏之,打了日本隊一個措手不及,結果中國女隊以3∶0完勝日本隊。
西花廳裡的乒乓賽
在北京中南海西花廳原周恩來辦公室的西隔壁房間裡,有一張乒乓球桌,周恩來在工作之餘,常會來到這裡打幾盤。這張乒乓球桌是怎麼來的呢?據西花廳工作人員回憶,周恩來在1958年1月中央南寧工作會議後,就不管經濟工作了,那時他非常痛苦,情緒也很低落。總理辦公室副主任許明為了不讓周恩來一個人坐在辦公桌前發悶,便找了一間舊房子,放上球桌,便於他活動身體,西花廳裡這才響起了“乒乒乓乓”的打乒乓球的聲音。當時,西花廳的乒乓球桌比較簡陋,直到1961年在北京舉辦的第二十六屆世乒賽結束後,國家體委副主任榮高棠把男團決賽用的桌子送過來,才顯得好看一些。
有了球桌,打乒乓球的人多了,大家球技也有所提高,有人就建議在西花廳裡也舉行一次乒乓球比賽。時任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兼總理辦公室主任童小鵬同意了,他利用一次彙報工作的機會把這事向周恩來提了出來。周恩來一聽也非常感興趣,不僅表示完全同意,還提出屆時他想看一下決賽,還要為獲勝者頒獎。
在童小鵬的主持下,一場不為外界所知的西花廳乒乓球比賽就在總理辦公室旁邊的乒乓球活動室舉行。此次乒乓球賽雖然只有男子單打一項,但由於受到總理的關注,所以報名參賽的人比較多。該比賽先實行單迴圈賽,獲勝者再進入複賽,最後進入決賽的是高振普和王甲芝。
高振普是濟南公安幹校畢業後經培訓調到周恩來身邊當警衛員的,身體素質比較好;王甲芝是總理辦公室外事組的機要幹事,雖然年齡比高振普大五六歲,身體素質也不如高振普,但球技很好。所以他倆比賽前,多數人包括周恩來在內都認為王甲芝獲勝的可能性要大些。
決賽選在周恩來較為空閒的一天下午舉行。果然,如大家預想的,比賽一開始,高振普擋不住王甲芝的凌厲攻勢,很快就輸掉了第一局。第二局開始後,高振普因為已經輸掉一局,反倒沒有了緊張情緒,專心防守,以致王甲芝每贏一球都得經過反覆扣上幾大板,有時還扣失誤了。漸漸地,王甲芝的體力出現了問題。觀看的人群中有偏向王甲芝的人就喊:“小高的戰術是拼體力,王甲芝千萬別上當!”王甲芝的體力本來就不如高振普,他得分的手段就是靠進攻扣殺,不進攻他怎麼能贏呢?倒是高振普聽了觀眾的這句話後受到了啟發,他索性用放高球和左右吊球的方法讓王甲芝左右奔跑消耗體力。結果,王甲芝終因體力不濟,連續輸掉了後兩局。高振普獲得第一名。
比賽結束後,周恩來說,論技術,小高的技術沒有王甲芝好;論體力,小高卻比王甲芝強。小高是用體力拼下了今天的比賽。所以,今天的獎品不能只有一份,應該給他們兩個人都發獎。
就這樣,周恩來把他從莫斯科帶回來的一個印有克里姆林宮圖案的溫度計發給了高振普,作為冠軍的獎品;鄧穎超拿出一套精緻小巧的酒具發給了王甲芝,作為亞軍的獎品。高振普曾對筆者回憶說,周總理那天興致很高,還讓工作人員當場在乒乓球檯上擺下幾盤杏仁、花生米,拿來一瓶茅臺酒,為西花廳這場乒乓球賽的圓滿結束而乾杯。
原載:《黨史縱覽》202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