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施魔法” “雲上”辦冬奧
位於張北的北京冬奧雲資料中心。受訪者供圖
賽事成績、賽事轉播、資訊釋出、運動員抵離、醫療、食宿、交通等資訊系統全部上雲……北京冬奧會開幕在即,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給北京冬奧會籌辦工作帶來的挑戰,北京冬奧正在答寫“保障安全與精彩”的答卷。
北京冬奧組委會技術部部長喻紅表示,北京冬奧會核心資訊系統已經實現100%執行在雲上,為即將到來的冬奧會做好了準備。
這是奧運史上首次由雲計算承載著奧運的組織和運營,這也意味著,北京冬奧會將成首屆“雲上奧運”。
“雲上冬奧”
科技賦能北京冬奧會上雲
當前,北京冬奧會已經將奧運最核心的賽事成績、賽事轉播、資訊釋出、運動員抵離、醫療、食宿、交通等資訊系統遷移至雲上。
記者瞭解到,過去,每屆奧運都需要重複建設傳統IT機房,並在賽事短暫使用後拆除。上雲之後,IT基礎設施的成本大幅下降,並且縮短了應用開發和部署流程。
如何完成這一歷史性的遷移工程,在“雲上”辦冬奧?這背後,正是得益於科技的進步。
據阿里雲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冬奧會應用系統實現了統一門戶、應用整合和資料整合,為北京冬奧會資訊系統的穩定執行準備了堅實的雲基礎設施。
以轉播為例,往屆奧運會各國轉播機構前往現場報道需要以下流程:在媒體中心預定場地、籌備演播室、部署遠端轉播技術設施。這一過程手續繁瑣、耗時頗長、斥資不菲。轉播雲的出現,根本性地改變了這一傳統採編方式。
藉助雲計算優勢,OBS Cloud使許多現場的採編工作可以轉移到雲上,實現遠端操作,極大降低了奧運現場的轉播負載。
綠色冬奧
冬奧雲資料中心300余天自然冷卻
綠色是本屆冬奧會的辦賽目標之一,上雲,也是綠色冬奧的重要舉措之一。
記者瞭解到,早在2018年,北京冬奧組委與奧運會全球指定雲服務商聯合揭牌了北京冬奧雲資料中心,主打大規模利用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
相比傳統機房,位於張北的冬奧雲資料中心透過自然風冷、浸沒式液冷、智慧調溫等技術,實現100%無機械製冷,將熱能耗降低至70%以上。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之所以選擇張北,是因為這裡擁有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年均氣溫僅為2.6℃,最低氣溫達-40℃。工程師將室外溫度適宜、空氣質量良好的新風透過風牆技術輸送至機房,直接為IT裝置降溫,實現全年300余天“免費”自然冷卻,大大降低了空調系統的電力消耗。
僅是這一項工程的“節能賬單”就足夠亮眼:加上模組化設計、AI調溫等技術,北京冬奧雲資料中心的年能耗比低於1.2,最低可以達到1.09,處於國際領先水平。每年可節約標煤8萬噸,相當於種了400萬棵樹木。
全民冬奧
觀賽者感受北京冬奧“黑科技”
對於廣大觀眾而言,這屆北京冬奧可能會因為“黑科技”的存在的存在更精彩。
據瞭解,在雲的基礎上,視覺智慧、演算法、AR等技術在賽場的應用將讓觀眾獲得更好的觀賽體驗。同時,透過人工智慧合成影片技術,透過技術對於運動員很多動作的瞬間進行360度的自由觀看視角的捕捉。例如,透過多角度智慧合成技術,將多陣列影片組合成全景動態畫面,由此帶來短道速滑、冰壺等比賽更多維度的觀看視角。
此外,5G+雲的技術也提供更多可能性,自由視角能讓觀眾在螢幕上自由選擇觀賽角度、觀賽時刻;場館全景圖片導覽可以在線上瀏覽場館;室內精準導航幫助觀眾快速到達場館座席區域;即將開通的8K頻道,將讓觀眾在賽時有機會在電視上看到8K比賽,也有機會在冬奧場館、城市廣場等地透過8K終端看到超高畫質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