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站在奧林匹克運動的舞臺上,都像一場夢。
距離2022年3月4日第十三屆冬殘奧會開幕式已經過去好幾天,陳琦已從北京回到廣州,但在開幕式作為國際殘奧委會會旗執旗手的一幕,依舊清晰留在他的腦海裡。
那天,雙腿無法行走的他坐在輪椅上,在無數人的注視下,手執國際殘奧委會會旗一角,穿過“鳥巢”區域中央,將會旗送至旗臺前。伴隨著會旗莊嚴升起的,是現場奏響的國際殘奧委會會歌。
開幕式後,很少人記得“那個坐輪椅的執旗手是誰”,也沒有多少人知道,他曾代表中國輪椅男籃征戰賽場,退役後又帶領中國輪椅女籃打進世界前四。而榮光和獎牌背後,“殘障”曾給他的人生帶來揮之不去的宿命感。
開幕式直播中,可以看到陳琦(第一排,右一)執旗。(受訪者提供的直播影片截圖)
他曾以為一生都不會有“飛奔”的感覺,有幸遇上了輪椅籃球;當上運動員,又因“殘障”的標籤一次次敗給同樣使用輪椅的對手。後來,運動生涯留下的遺憾,他好不容易才在教練生涯填補回來。但陳琦在意的不僅僅是這些。
現在,他一直在想的是怎樣把“自強不息”“突破自我”和“殘健融合”這三個詞從奧林匹克運動的舞臺上帶出去,他想讓更多人活得更好,如一句許多人說過的話那樣——“我活得好,但不是身殘志堅的那種好”。
開幕式直播中的陳琦。(受訪者提供的直播影片截圖)
在籃球場上找到“飛奔”的感覺
在旁人眼裡,出現在北京國家體育場“鳥巢”正中央的陳琦是勵志的、令人感動的;但對陳琦來說,公眾對殘障人士的這些情感,正是他一直想要改變的。這和他過去46年的人生經歷息息相關。
“我從來沒體驗過走路的感覺,我自小殘障,但又偏偏是體育迷, 廣州太陽神足球隊還在的那時已經在看球賽了。”陳琦回憶道,23年前,廣州市殘疾人已經有自己的運動會,但可選的參賽專案不多,不僅愛看、而且想要參與運動的他報了僅有的乒乓球比賽,卻在另一個賽場上看到了輪椅籃球的訓練場景。
快速移動、突破、傳球、投籃……那天,陳琦看得整個人亢奮了起來,“從來沒想過可以坐在輪椅上打球,還能打得這麼有激情。”
看著場上不斷對抗的人們,陳琦感覺到冥冥中有來自球場的呼喚。他四處找人、自薦,一心想要加入輪椅籃球隊,直到好不容易憑著年紀輕、身體素質達標,爭取到了一個試訓機會。
從此,他拿著每月150元的補貼,每天花一個多小時,開著殘疾人摩托到廣州市市二宮參加集訓,平時還自己在白雲山製藥廠旁的一片水泥地上加練。
東京殘奧會上的一幕。
陳琦一直覺得,輪椅籃球有著獨特的魅力。“就像著了魔一樣!”現在回過頭看,陳琦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輪椅的啟動、加速、剎車至今都是靠雙手和輪子的摩擦驅動,“皮肉之苦”固然少不了,而那時的籃球輪椅還很簡陋,一動起來,隨時可能人仰椅翻。
陳琦還記得,自己白天練、晚上練,不斷摔倒,身上青一塊、紫一塊,腿上摔個包,手上起個泡,都是常有的事。但二十幾歲的他感覺不到苦,感覺不到累,能感覺到的,只有難以抑制的興奮。那時的陳琦,終於親身體會到了第一次看見輪椅籃球時,心裡所向往的那份自由和釋放。
在籃球場上飛奔、對抗,撕下所有的標籤。障礙,再也不是人生的全部。過往越壓抑,這份情緒便越激昂。
2001年,國內舉辦輪椅籃球賽事,陳琦第一次走進賽場,再不是以一個“殘障人士”的身份,而是作為一名運動員。他感覺到一身榮光,感覺到競技體育的獨特魅力,感覺到這是自己可以一生奉獻其中的事業。但那時的陳琦還沒意識到,自己即將迎來的,會是運動生涯裡永遠的遺憾。
運動員從來不是為了走過場
對陳琦而言,競技體育是一個公平、無障礙的舞臺,甚至是一個“烏托邦”,因為參與者不僅在和對手對抗,也在審視自身:“一個人或一個群體能否找到真實的自我,在運動場上能看得一清二楚。”
“輪椅籃球在中國的發展分為好幾個階段,在我們那時候還是摸索期。”陳琦回憶道,2004年,自己入選為國家男子輪椅籃球運動員,參加了雅典殘奧會外圍賽。當時,對手都是國外的傳統強隊,大家預想肯定是一場硬戰,但萬萬沒想到,一上賽場,對手行雲流水地得分,對陳琦等人的防守摧枯拉朽,一場比賽的差距能達到一百多分。一出場,陳琦的眼淚已經止不住——他被徹底打垮了。
“那個冬天是我們練得最辛苦的一個冬天,可練得這麼辛苦,換來的卻是恥辱性的慘敗。”陳琦說,那時他們已經察覺到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因為長期請健全人士當教練,套用的是健全人士籃球的技戰術和訓練方法,無法針對輪椅籃球的特點去突破,難以做到身體操控輪椅和籃球技術的融合統一。但技戰術和訓練方式的不足,還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如今,陳琦指導的女子輪椅籃球隊合影。
“大家都覺得能參與比賽,已經很了不起了,不用強求,這個才是問題所在。”在他看來,“過去提倡‘重在參與’是必要的,因為很多殘障朋友因為參加了體育運動,才有機會走出家門。但隨著時代發展和文明進步,殘障人士也需要在體育運動中去除偏見和標籤,他們也可以‘強求’,也可以有勝負欲,而不再是‘重在參與’。”令陳琦印象深刻的是,殘障朋友參與競爭的理念實際上已經在一些地方盛行,“他們把輪椅籃球稱作‘器械運動’,鼓勵所有人參加,此外還推出了很多健全人士和殘障人士在同一賽場上競技的廣告——但那不僅僅是公益倡導,那真的是生活的常態。”
在他看來,運動賽場和人生賽場一樣,沒有人註定是社會的包袱,沒有人註定要度過毫無意義的一生,或只需安安全全“走走過場”,相反,每個人其實都有權利去爭取贏,有了這份心,就可以創造無障礙的環境。
“但我們的心態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都沒改變過來,走了很多的歪路。”陳琦不太甘心,當初無數次摔倒和受傷,拼盡一切上到賽場就是為了撕下標籤,痛快地尋找自我的價值,但如果大家還是以憐憫的心態看待殘疾人運動員,他們一上賽場自然“不夠打”。
從那一刻起,陳琦已經知道,自己的對手不僅僅是籃球場上的另一支隊伍。也是那時候起,陳琦已經埋下了當教練的念頭:“希望我能盡己所能地推動一些事情。”
真正改變他們的
是戰術之外的生命故事
“我們那幾代的運動員都特別愛輪椅籃球這個專案,因此也留下了很多遺憾。”陳琦說,輪椅籃球一直延續至今是很多人付出努力的結果,他很感恩,但同時也期盼著改變。
退役後,2008年2月,他進入廣州市殘疾人體育運動中心參加工作。2011年,當廣州輪椅籃球發展進入瓶頸,亟需人才引進卻難尋伯樂時,他找到負責人,立下口頭的軍令狀,先後擔任廣州市、廣東省及國家女子輪椅籃球隊教練。至今,陳琦還記得自己誇下的海口——“2015年,我一定讓輪椅籃球實現進一步的突破”。
說這話時,陳琦想到的是過去幾代輪椅籃球運動員的遺憾終於有填補的機會。也因為這句諾言,他成了國內第一批輪椅籃球的殘障教練員中的一員。
改變並非一蹴而就。執教廣東省隊和國家隊以來,陳琦創新了很多訓練專案,在訓練紀律上非常嚴格,從心理抗壓到技術訓練,從“有氧”的跑圈到“無氧”的器械,訓練結果顯著——很多體重50公斤左右的女隊員經過訓練能臥推60公斤。在戰術層面,則尤為注重團隊的養成,如要求隊員一起完成卡停、折返,要求團隊打法要靈活配合,有時要勇於投籃,有時要去成就同伴......但一系列創新背後,他最關注的核心還是“人”本身。
陳琦說,來到自己麾下,就不能再因“殘障”而卑微,而是要學會贏、學會輸、學會在挫折中成長,成為更完整的自己。
一方面,他刻意營造一種儀式感,自己掏錢給隊員買運動服、鞋子,設計隊徽;另一方面,他抓得最細的不僅是動作戰術,還有吃喝拉撒,有的孩子剛來,不吃飯,搗蛋,或不講規矩,他就又罰又教,給他講世界觀、價值觀,引導他們進行有效的溝通,有時還特意教他們學字、練字,甚至還教他們怎麼學會自嘲。“我要求他們走出賽場後,也要和在賽場上一樣要強。”陳琦說。
這個過程很煎熬,也充滿了矛盾和摩擦,他時常面對不理解和拒絕。當被問到這樣做有沒有用時,他卻很自信說道:“只有心態好,夠自律,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才有可能把球打好。如果沒辦法從殘障的心態中走出來,不要說球,連跟人打交道都不行,因為永遠只能從別人那裡收穫憐憫。”
他還記得,2013年,自己帶隊參加比賽,有的替補隊員被外人挑釁“你怎麼上不了場”,那位替補運動員卻淡然回覆“因為我的技術還有欠缺”。隊員在整個過程不卑不亢,自信自然,再不帶“殘障”和“包袱”的情緒。陳琦心中欣慰萬分,“那時候我覺得,‘收穫’的季節快要到了。”那一年,距離陳琦諾言中的2015年,只剩下兩年。
走出賽場,才能實現真正的殘健共融
“結果我做到了。”說這話時,陳琦帶著自信,也帶著欣慰。
從2015年開始,陳琦麾下的輪椅籃球隊已陸續斬獲國內比賽金牌。2017~2018年,他率領廣東女隊兩度獲得全國錦標賽冠軍。隨後,這支隊伍也構建起國家隊的班底陣容,並在2018年世錦賽上首次殺進4強,同時獲得了2021年東京殘奧會的入場券。此後,在殘奧會上,這支女隊六戰六捷,不但小組賽4戰全勝,而且雙殺上屆冠軍美國隊,挺進決賽,創造了中國輪椅籃球的歷史,最終奪得一枚銀牌。
到了2022年3月4日,經推薦選拔,陳琦最終被確定為第十三屆冬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的國際殘奧委會會旗執旗手,和其他7位裁判員和殘奧冠軍選手一起亮相開幕式。人們感到感動,但很少人留意到——“自強不息、突破自我、殘健融合”,這三個詞是開幕式的主題。而陳琦的輪椅上的圖案,傳達了國際殘奧委會“我們這百分之十五”的理念(殘障朋友佔全球人口的15%)。
在陳琦看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舞臺無疑是絢爛的,但再大的舞臺,終究只是每個人生命中的一朵漣漪,走出賽場,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殘健共融。“自強不息、突破自我、殘健融合”這三個詞不僅僅是宏大的概念、命題和主義,不僅僅獻給運動員,而是貫穿他和全球12億殘障人士一生的心聲,它會具體落到每一位殘障人士的教育、康復、生活、託管、體育文娛、就業乃至養老上,關係到不同的群體能否平等地獲得教育和成長的機會,能否在無障礙環境下追逐夢想,而運動員退役後又能否獲得生活的保障,以及是否能和社會上每一位健全人士一樣共享城市發展的成果。
這一系列超出籃球夢的夢想,需要每個人再多做一點點。
說到這裡,他總能想起2011年,廣州即將舉辦亞殘運會的那個夏天,自己獲邀任無障礙設施督察員,每天搖著輪椅穿行於運動員村,不是為了打球,而是“找茬”。“從廁所無障礙扶手,到親水平臺的無障礙,再到服務檯的高度,只要看到哪些不盡如人意,就直接提,不怕得罪任何人。”他說,無障礙並不是為了“殘障”專設,而是服務於每一個有需要的人,當時自己每天與其他部門的人協商,要求施工方面儘快改進,而大家不僅理解,也願意配合,一點點地推進廣州無障礙環境建設。執著地推動改變,並得到了回應,這和在籃球場上實現絕殺一樣“大快人心”。
如今回想起來,興許,那是除了登上奧林匹克運動的舞臺外,另一個令他一生難忘的經歷。至今,陳琦也在傳授隊員輪椅籃球技術的同時,鼓勵大家和他一樣多“找茬”。除此之外,他希望更多社會人士也能真心熱誠地關注這一領域,推動改變,“如今的廣州無障礙和包容越來越好,但還有很多事情是我們可以期待的,比如舉辦輪椅籃球聯賽,讓‘無障礙’地飛奔成為現實,比如如何更多人得到更多支援。”在他看來,這個社會給到殘障朋友的支援,還可以更多。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蘇贊、林琳、賈政 通訊員:穗殘宣
圖/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