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揚為《我心飛揚》孟美岐寫了句走心臺詞,稱大賽帶傷上陣很真實
《我心飛揚》海報。
《我心飛揚》中主人公楊帆(孟美岐飾)的原型是中國短道速滑運動員楊揚,在2002年美國鹽湖城冬奧會上,楊揚以44秒187的成績一舉奪得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冠軍,實現中國冬奧金牌“零的突破”。楊揚在23年的運動生涯中,曾獲得過59個世界冠軍,此外,她連奪6屆世錦賽全能冠軍,蟬聯5個賽季世界盃總排名全能冠軍,成績堪稱輝煌。新京報專訪楊揚,請她分享《我心飛揚》背後的創作故事。作為影片顧問,楊揚接受了導演團隊前後兩三年的採訪,聊了大量關於她個人成長經歷與運動生涯的細節,也在影片細節上提出了一些建議。她希望觀眾能透過這部影片更多瞭解那段拼搏歷史,瞭解運動員的成長經歷。在她看來,20年前在鹽湖城冬奧會上拿下中國冬奧首金,實際上是我們幾代體育人的成功。>>>《我心飛揚》導演王放放:開機前送給孟美岐一本電影表演書
帶導演團隊去世界盃觀賽
2015年7月31日,北京成功拿下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中國第一位冬奧會奪金運動員楊揚是當時中國申冬奧代表團陳述人之一。不久之後,導演王放放就聯絡到楊揚,想拍攝一部中國冬奧金牌實現零的突破的拼搏故事。
楊揚瞭解到,王放放之前拍攝了《一個人的奧林匹克》《許海峰的槍》兩部體育電影,有很深的奧林匹克情結,表示很願意參與到這部電影中。當時就配合導演做了大量前期採訪,按照時間順序聊了非常多的細節,比如從小怎麼長大的,怎麼選擇了滑冰這項運動,以及之後一步步的過程。整個採訪持續了兩三年,劇本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磨合。
王放放和楊揚在觀看速滑比賽。
因為短道速滑是一項專業性非常強的運動,前期採訪中,楊揚也給導演講了大量短道速滑專案中的戰術、規律。為了讓導演和拍攝團隊找到感覺,有更直觀的印象,楊揚還邀請導演和團隊觀看了在上海舉辦的短道速滑世界盃。
導演王放放對於這段經歷記憶猶新。在王放放眼中,楊揚不太像一名運動員,“特別優雅、低調”,坐在觀眾席中,別人都認不出她。但是比賽開始之後,運動員滑過來,楊揚馬上站起來喊:“快超啊,超啊”,那一瞬間令王放放也感到激動,“平時看起來很溫和,但是熱血上來之後,那種力量的東西特別有表現力。”王放放說。
王放放在採訪楊揚時,有一個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短道速滑對她來說是一種信仰,她曾經被這項運動無限燃燒自己,能感受到那種激情。
《我心飛揚》劇照。 楊帆比賽之前摸冰面的細節動作,有一種儀式化的、精神上的象徵。
《我心飛揚》中有一個細節,楊帆每次比賽之前,都要用手摸一下冰面,再摸下臉。這是導演王放放在前期採訪中,綜合了其他運動員提煉出的一個細節,因為滑冰的時候,風特別大,有些運動員就會給自己的臉提前降下溫度。最後,導演將它變成一種標誌性的寫意動作,有一種儀式化的、精神上的象徵。
寫出“要我練”到“我要練”臺詞
影片完成初剪之後,楊揚提了一些建議。比如,有一場戲,楊帆從國外學習訓練歸來,給隊友介紹經驗。初剪版本中,這場戲的臺詞有些空,比較囉唆。楊揚覺得,這場戲是傳達短道速滑運動理念的一個很好的機會,就根據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一段臺詞,因為篇幅關係,導演最後保留了一句:“在國外的學習,讓我明白了‘我要練’和‘要我練’的區別”,這樣處理後,能展示出國前後我們在學習短道速滑態度上的轉化。
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的那場比賽鏡頭,楊揚當時看樣片時很激動。拿下首金的這場比賽,與當時真正比賽時的細節有一些出入。電影中,楊帆在比賽時腳踝意外受傷,但她還是忍痛參加短道速滑女子500米決賽,最終實現了中國冬奧金牌零的突破。楊揚說,其實這個受傷參加比賽的細節是她在一次世界盃上真實經歷過的。當時她參加短道速滑單項比賽時摔倒受傷,踝關節腫得跟小腿一樣粗,鞋都穿不進去,單項比賽就放棄了。到接力比賽時,如果中國隊能拿下這次世界盃,就是全年總冠軍。楊揚一咬牙,就決定上了。當時她還有個想法,萬一奧運會也遇到這種情況,上不上?世界盃一年一次,奧運會要等4年,如果這次能挺過去,奧運會再出現類似的情況,她心裡就有底了。
導演王放放將楊揚在世界盃比賽時腳踝受傷的細節放在了影片中的鹽湖城冬奧會上。
“電影中楊帆腳受傷,鞋都穿不進去,那段是很真實的”,楊揚回憶比賽受傷時的情景,因為腳腫得厲害,塞不進去,幾個隊友幫我扒著往裡塞,“我記得當時我們的競爭對手韓國隊幾個小孩在旁邊看著,啊啊叫,覺得太嚇人了。我就想,這次比完了,看你們以後誰敢惹我。”楊揚咬牙堅持比賽,最後還破了世界紀錄。
王放放將楊揚這段受傷經歷的細節放在了鹽湖城冬奧會上。楊揚覺得這個調整更符合電影敘事,因為楊帆在冬奧會第一個專案上輸了,她要帶著巨大的壓力進入到接下來的比賽,受傷的設定可能更容易讓大家理解運動員當時面臨的壓力。
一塊金牌背後是幾代人的成功
2022年北京冬奧會圓滿結束,《我心飛揚》緊接著上映,楊揚希望這部影片可以作為冬奧會的一個知識點,讓觀眾瞭解那段歷史,運動員們除了刻苦訓練,還有思想上的突破、家人的支援、訓練的決策等,都是時代背景的一些縮影。觀眾可以透過電影來了解運動員成長的經歷,其實,每個運動員都有自己的故事,像谷愛凌、蘇翊鳴這些在新時代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年輕運動員,在奧運賽場上就非常輕鬆,“他們的輕鬆並不是贏得輕鬆,而是很享受這個過程”,楊揚說,這就是不同時代帶來的變化。
影片顧問楊揚正與導演王放放探討比賽細節。
楊揚所處的那個時代想實現冬奧金牌零的突破,是每個運動員的願望和使命,每個人身上揹負了很多東西。而現在的年輕隊員也有要面對的挑戰和任務,大家都不太一樣。楊揚覺得,因為時代帶給自己這樣的機遇,接受那份擔當,最後頂住壓力去實現了它,那種成功感、收穫感和幸福感是非常強的,“有時候要超過個人的成功,因為我拿這一塊金牌,實際上是我們幾代人的成功。”
新京報資深記者 滕朝
資深編輯 黃嘉齡 校對 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