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偉和中國籃球的歷史,他讓CBA聯賽從虧損到盈利。

李元偉在CBA聯賽商務推介會上講話(3)

那年的招商工作難度很大,新賽季的構想處於“叫好不叫座”的狀態。商家對於我們的計劃普遍抱著觀望和將信將疑的態度,不輕易進入,裝備贊助方面的事情始終沒有落實。當時我們都覺得沒啥希望了,整體形勢十分嚴峻。

9月底的一天,有個朋友給我打來電話,說晉江有個企業叫安踏,想贊助CBA聯賽,問我們有沒有興趣。我答應見面談談。

具體我已經記不得是哪天了,但那一天對CBA來說肯定是個良好的開端。安踏的老總丁志忠帶著品牌管理總監胡眾輝到籃管中心來見我。丁志忠給我的印象是很年輕、很精明也很果斷,富有魄力,最關鍵的是很有誠意。

對我來說,安踏是個陌生的名字。他們以前也贊助過一些體育賽事,收效很好,企業也發展得很快,但影響並不大。因此,丁總雄心勃勃地想贊助一個更大的賽事,企業可以更快地上新臺階。他們有想法,我們有需要,於是雙方一拍即合,僅一個星期時間就談妥了細節,確定了合作意向。

李元偉和中國籃球的歷史,他讓CBA聯賽從虧損到盈利。

2004年10月,安踏與CBA簽署了贊助協議,從2004年到2007年安踏連續三年成為“CBA唯一指定運動裝備”贊助商。這個合同後來受到很高的評價,認為安踏打破了國際運動品牌壟斷國內頂級賽事的格局。民族體育品牌在與國際品牌的競爭中第一次贏得了先機。

合同是簽了,但是合同的執行過程卻是困難重重。

安踏當時的知名度並不是很高,產品質量與耐克、阿迪達斯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各運動隊甚至媒體對安踏的實力均表示懷疑。這時其他運動裝備品牌也加大了對球隊、球員的滲透力度,不排除他們存在使我們這個計劃流產的動機。這種做法大大增加了我們履行合同的難度。

運動員不願意穿安踏的產品,俱樂部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也明裡暗裡鼓勵運動員抵制安踏產品。崴指令碼來是籃球訓練、比賽中常見的傷病,這本身就不是一個靠鞋能解決的問題,但運動員一旦出現了崴腳的情況,球隊就把責任歸咎於安踏的鞋不合適,把矛頭指向了安踏並捎帶著籃協。可以說,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和安踏的日子都不好過。

面對這種情況,我的態度十分鮮明:必須不折不扣地執行合同,絕不能含糊,甚至不惜動用嚴厲的手段。一方面,我在俱樂部會議上給老總們講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要求他們服從大局,配合工作;另一方面我在內部一再講,安踏是在別人不看好我們,也是我們最困難的時候進入的。我們一定要善待安踏,努力為他們排憂解難,這事關中國籃協的信譽問題。

李元偉和中國籃球的歷史,他讓CBA聯賽從虧損到盈利。

當年是我們第一次提出“服務贊助商”並付諸實施的時候,我就是要透過與安踏的合作,給其他企業一個信心。合同開始時我經常親自過問安踏的事情,下達指令,解決問題,中籃公司為此也投入了相當大的精力。

為實現平穩過渡,我們也同時出臺了一些政策,如在2004~2005賽季,球隊還可以有自己的裝備贊助商;以後一段時間,其他裝備贊助商在向聯賽繳納一定的費用後,還可以讓一些球員穿著他們品牌的比賽鞋等。

面對這樣的困難,安踏表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在產品設計上,他們請來了世界上最好的設計師;在科技含量上,他們建造了世界一流的實驗室,並與總局科研所合作;在生產製造上,他們採用了先進的材質和工藝;在產品服務上,他們為每一位CBA聯賽的球員測量腳形,定製產品。僅僅一兩年時間,安踏迅速接近並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安踏的產品也從CBA走向了NBA。不少NBA球員都開始穿著安踏戰靴在賽場上征戰了。贊助CBA聯賽大大增強了安踏的研發實力,促進其產品更新換代,充分反映了競爭對民營企業的推動作用。這段經歷體現了安踏人永不止步的精神追求。

李元偉在CBA聯賽商務推介會上講話(4)

我想特別表揚安踏一位名叫楊春的小夥子,是他帶領安踏的服務團隊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取得了俱樂部和球隊對安踏產品的認可。這個過程超乎尋常地艱難,需要極度的耐心細緻,不厭其煩,而且還要時常經受委屈、責難和不公;這需要非凡的勇氣和韌勁兒,作出不懈努力。我相信他們這個團隊雖然歷經磨難,但一定能挺過來。現在想起來,當時籤那個合同時大家都是需要勇氣的,但勇氣得到了豐厚的回報,正如丁志忠後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所說:“當時的CBA不是今天的CBA,當時的安踏也不是今天的安踏;但是這些年我們一起走過來,CBA在增值,安踏也在增值。我們在合作的過程中實現了共同成長。”

李元偉和中國籃球的歷史,他讓CBA聯賽從虧損到盈利。

是的,這些年來,安踏與CBA的合作堪稱運動專案與企業合作共贏的樣本。從安踏方面看,與CBA的合作,不僅促進了公司管理水平的提升,科技實力的增強,而且積累了豐富的體育營銷經驗,最終成功上市,從民營企業發展成為國際化的公司,最終奠定了他們在中國體育裝備市場上的領軍地位。這幾年我們見證了一個民族企業的快速成長。在2004年與CBA合作時,安踏一年的營業額僅31億元,而一年後就達到67億元,到2006年達125億元,2007年達298億元;2008年達463億元,2009年達到587億元,每年以近100%的速度增長。可以說,丁志忠先生以其獨到的眼光和魄力,在企業成長的關鍵時期,選擇與CBA合作,抓住了發展的契機,成為民族企業騰飛的範例。

從CBA的角度看,想當初,我們是心急火燎地四處尋找贊助企業,而現在尋求合作機會的企業紛至沓來,這是多麼大的變化。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當初與CBA簽訂運動裝備合作伙伴協議時,每年僅需1 000萬元(不包括運動裝備投入),一些大品牌尚且猶豫不決,而到現在僅籤一個CBA聯賽指定用球,據說耐克就支付了約2 000萬元;就連NBL聯賽的運動裝備,李寧公司現在也要付出每年1 000萬元的代價,兩相比較差別巨大。

李元偉和中國籃球的歷史,他讓CBA聯賽從虧損到盈利。

看到安踏與CBA聯賽共同成長的良好局面,李寧公司和耐克都很後悔當初把機會拱手讓給了安踏。李寧公司的高層曾跟我說:他們所有的運動裝備裡就數籃球鞋賣得最好,失去了CBA聯賽這塊陣地實在太可惜了!

對此,中國籃協的另一個重要合作伙伴駿業珠寶有限公司董事長何文先生曾經說過這塊陣地實在太可惜了!

對此,中國籃協的另一個重要合作伙伴駿業珠寶有限公司董事長何文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話:“如果一個企業想參與到籃球聯賽中來,那他就應該時刻想著如何讓CBA聯賽的品牌變得更有價值,聯賽值錢了,企業的投資才有意義。”應該說,這反映了企業經營理念的差異。

這個賽季有點味道了

儘管前期的準備工作一波三折,歷經艱辛,充滿挑戰,但透過大家的不懈努力,還是克服了障礙,新賽季如期拉開了大幕。

2004~2005賽季CBA聯賽的開幕式在福建晉江舉行,晉江市政府對開幕式給予了很大的支援。潯興俱樂部更是責無旁貸地付出了必需的人力和財力,做了大量工作。與以往不同,這次的開幕式由公關公司提供整體策劃,整個演員隊伍都是從北京帶過去的,還從上海請來了NANA TEAM拉拉隊。

開幕式定在11月14日,當時我坐在主席臺上觀看整個表演流程,的確感到耳目一新,覺得這筆錢花得值。媒體也用激揚的文字報道了那天的盛況。

搜狐記者是這樣寫的:“霓虹燈為背景的映襯下,一個宏偉的八爪形燈架徐徐升起,隨著煙花由地面噴出,場地中央一個巨型CBA籃球在勁爆的音樂聲中從中間裂開。一個穿著傳統太極服裝的年輕人,以中國太極招式表演花式籃球。開幕式的現場氣氛迅速被推向了高潮。”

接下來還有花式籃球表演、“獅戲籃球”表演、踢踏舞表演。在我這個50多歲的“老人”看來,節目安排很緊湊,充滿了青春氣息,把一個容納4 000多人的體育館搞得熱火朝天。

最後是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中國籃球協會主席張發強宣佈新賽季CBA聯賽開幕,並同當地領導一起按動了一個精緻的水晶球。場地兩側兩支火箭飛向天空,點燃了“CBA”及“晉江”的字樣。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賽季開幕式在觀眾的熱烈掌聲中結束了。

中國聯通的品牌總監、留美歸國的博士李先生是一個籃球愛好者,在現場觀看了精彩的演出。他坐在我旁邊,一邊鼓掌一邊對我說出了他的評價:“這個開幕式有點NBA的味道了。”

在新華社記者徐濟成的一篇文章中,做過這樣的表述:

“2004年應該成為中國籃球的‘新政年’,有很多‘第一次’值得回憶:中國男籃第一次聘用外籍教練;9歲的CBA男籃甲A聯賽第一次取消了升降級制度;第一次實行南北分割槽;第一次採用一週三賽賽程;第一次改革商務模式,將一個冠名贊助商升級為三個戰略合作伙伴;第一次引入新聞發言人制度;第一次聘請專業體育諮詢公司為聯賽設計未來發展規劃;第一次請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教授為聯賽進行諮詢,併為各俱樂部總經理舉行市場經濟知識講座;第一次提出‘服務贊助商、服務媒體、服務球迷’的‘三服務’口號;第一次自己出資聘請專業公關和執行公司為聯賽服務;第一次為CBA聯賽總冠軍球隊隊員和教練打造價值連城的總冠軍至尊鑽石金戒……”

在我看來,這是一套組合拳,重拳出擊,才能造出聲勢、開啟局面,猶如在平靜的港灣裡推動小船,起步時很難,一旦動起來,水勢風勢形成了,隨之就會迎風破浪,揚帆遠航了。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611 字。

轉載請註明: 李元偉和中國籃球的歷史,他讓CBA聯賽從虧損到盈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