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与肉:性开放下“坐怀不乱”
两个十八九岁的少男少女,一起从浴室出来。男孩对女孩说:“你身子可长得真不错了啊!”女孩子兴奋地问:“真的?啊,真高兴!咱们俩有多少年没一块儿洗澡了?”“嗯,有十多年了吧!”。这是日本电视剧的一个场景。两人幼时是邻居,常在一块儿洗澡玩耍。长大重逢,并非恋人关系,却有了上面的一幕。我到日本二十几年,才敢相信这种“坐怀不乱”在日本是可能的。两个学生,一男一女,为我打工。晚了,女孩子就到男生的单身住处过夜。据说是一夜无事。日本还有一种“杂鱼寝”,就是男男女女,挤在一间榻榻米房间睡。当然是聚会喝多了之后。一般也是相安无事。
独特的“耻的文化”
日本孩子接触性信息比较早,对性的神秘感不太强。家庭成员、师生之间,也不避讳这类话题。你问日本人的初恋对象,往往告诉你是幼儿园时的某某某。同时,日本很多父母不允许20岁以下的女孩子“外宿”,还规定了“门限”。也就是回家的时间。早的到晚七点,最晚也是十点半。
但日本女孩子大了以后,还要和爸爸一起洗澡。有些人矢口否认,其实是相当普遍的。前几天电视里就播出专访:女儿每天和爸爸洗澡到二十几岁,出嫁前还是由爸爸给剃的胎毛。结婚后带丈夫回娘家,还是要和爸爸一块儿入浴。女婿在一旁也只好表示理解。当然,能够成为一台节目,也说明这种事情在日本已不常见了。日本文化被认为是“耻的文化”,但在中国人看来,还不如说是“恬不知耻的文化”。殊不知,“耻的文化”是相对西方基督教的“原罪文化”而言的。
“淫乱”的男女混浴
去年见到境外着名中文媒体的某着名女主播。几句话就谈到日本人“淫乱”。理由之一就是“混浴”。我初到日本,也经常在日本人面前嘲讽“混浴”。在一个学中文的社会班上,也照样冷嘲热讽了一顿。学生中一位我很敬重的老太太,日本有名的“歌人(和歌作家)”,下课后对我说:“马先生,混浴并不像您想像的那样。在那种场合,虽然都是赤身,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开放的境界,不会有邪念的。”我从此就对“混浴”缄口不言了。
日本人昔日除了在家里用木桶洗浴,就是到野外温泉。那时男的穿“下带(类似短裤)”,女的穿“汤浴着(薄浴衣)”。裸浴据说始于江户时代,公共澡堂子也开始普及。后江户大名松平定信发出男女混浴禁止令,实际上只限于取缔“卖春”。明治时代,外国人大量进入日本,原则上就不让“混浴”了。据说到战后才被真正禁止。但我一位曾在占领军中服务的亲戚说,当时在东京、横滨一带的澡堂子还是“混浴”的。可女孩子一听到有外国人说话就跑掉了。
现在要找真正的“混浴”,就得到深山的温泉去。那里可能辟有“混浴区”。我就是在九州山间的露天温泉“混”过一次。男女老少几十个人,除了一位跟男友来的女性围着浴巾,其余都是“裸”的。有人在池子里泡,有人坐在池旁小酌。几个“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少女,在池边的石头上跳来跳去……透过蒸腾的水汽,远处山影绰约,自然、朴素、原始、开放。至今还感到奇怪的就是当时竟无一丝“邪念”。
麻烦的“性”
中、日虽都用一个“耻”字,但含义的不重合部分很大。如果说中国人的“耻”往往限于“性”,那日本人“耻”的范围则广得多。现在日本女厕所里多备放水仿音器,因为即使让同性听到排泄声也是“耻”;回答不上老师的问题;给朋友、上司添了麻烦等等,都使日本人感到“耻”。结婚几十年的老太太,从来没有叫过丈夫“您”,据说是害羞。我在车上看到一个“痴汉(流氓)”暗中欺负女学生,上前制止。争执起来,女孩子不出来作证,反倒抽身下车了。后来才明白,日本人觉得被当众注目比暗中受辱更为“耻”。
在现代日本人看来,性不但是正常的,甚至是麻烦的。男女恋人、夫妇之间的“性less”甚至成为社会问题。要么男女约会,见面就进入“正题”,为的是怕话多语失,伤了和气。而大学教室里,男女“自然”地分开坐,下了课也是各扎一堆,很少当众交谈。
大与小:弹丸小国怀大国梦
“中国算什么大国啊,只不过大就是了”。这句话虽出自一位研究中国文学的日本教师之口,却反映了普通日本人近来对中国的看法。话里第二个“大(读degai)”在日语里是个子大的意思。也就是说,中国只是面积大,人口多,算不上真正“强大”的国家。向来对“大小”很在意的日本人,虽然拥挤在陆地面积不到38万平方公里的小小土地上,却有着很深的弹丸“大”国情结。
“大”帝国的破碎
已废除的“明治宪法”正式名称是《大日本帝国宪法》。其实“大日本帝国”并没有被规定为日本的国号。当时的宪法原案里没有“大”,而有制宪成员提出应按“皇室典范”案加上“大”字;反对者认为在宪法中使用“大”,有妄自尊大之嫌。最后由枢密院议长伊藤博文裁定,加上“大”。但未明确定为国号。之后,日本的对内外公文书使用了“日本、日本国、日本帝国、大日本国、大日本帝国、帝国、Japan”等一堆名称,直到1935年开始,才由外务省统一对外用“大日本帝国”至战败。在战后日本政府向占领军司令部(GHQ)提交的新宪法案,还是用的“大日本帝国”。但GHQ不予受理。等GHQ把瞒着日本人起草的宪法案日译本递到外相吉田茂手里时,上面只用“日本国”。
喜欢和中国比“大小”
我以前也一直以为“小日本”个子矮。身高一米八的我到了日本,最初住在日式房子里,前额总是受到门框的“阻击”,渐成驼背。可见以前的日本人矮是真的。可是上街、乘车却一点儿没有鹤立鸡群的感觉,我的学生,尤其是男生,有不少能与我比肩。我的一位在音响公司工作的学生到中国留过学。
当时还在开放初期,他已经看出中国的发展势头很快能赶上日本,就悄悄地跟我说,你们有了人口第一,四大发明,万里长城,就留给我们日本一点儿吧,别什么都是“中国第一”。无独有偶,与一位在香港留过学的女学生谈起中国的漆器,她很吃惊:“漆器不是只有日本才有吗?”日本的漆器确实很精致,世界上甚至把“大漆”称为“Japanese lacquer”。但我在漆器工厂当过8年工人,略知中国漆器历史的久远。我说,你去看看马王堆出土文物吧。她嗫嚅着:“怎么什么都是你们中国的呢?”后来,她干脆嫁到中国去了。
日本骨子深处的“小”
对“大”与“小”,日语里还有另一种用法。比如说某人“态度'大(degai)'”,意思是骄横高傲。如果说要把身体变“小”,意思就近似“蜷缩”。除了不舒展身体,更是要在人前显出卑微谦逊。总的来说,日本人生活中是讨厌“大”而惯于“小”。说日本男孩子没风度,也与此有关。女孩子含胸佝背也就算了,男的跟着学,就猥琐了。我对日本学生们并不避讳自己不喜欢日本人(不是指一个个具体的人)。偶有胆儿大的学生问我,不喜欢日本人什么地方。我说,因为“不堂堂正正”。今年我又宣布了一条新规矩:上课可以用手机发信息,记笔记。看学生们正在惊讶,就加上一句:“条件是,要用就在桌面上堂堂正正地用,在下边搞'小'动作的,就请给我出去!”
日本国民不满意政府对美国外交的“小”姿态。但是战败国,没办法。对中国,大多数成年人还是心有愧疚。尤其在中国虽是大国,但还不是强国时,日本人可以客气一些,或者说显得比较大度。但当中国不光是“大”,而且要真正“强大”时,日本人的嫉妒与无奈就是很难用语言表达的。其实,一月底开始的“饺子风波”就是日本人对中国的一次总爆发。
贫与富:平等社会也分等级
日本2005年底的“流行语大奖”评选,中奖语是“想定内(外)”,受奖者是当时炙手可热的网络公司“活力门”CEO堀江贵文。而刚过年,2006年1月16日,东京地检“特搜部”就强行搜查了“活力门”总部,继而逮捕了堀江。被保释后,他就躲在公司和自宅所在的53层“六本木丘”大厦里闭门不出,靠叫外卖过日子。这大概是堀江“想定外”的吧。
最恨不仁之富
日本人其实不仇“为富”,而恨“不仁”。一来,日本的贫富之差相对不大,像个枣子,肚子大两头小。二来,富人不爱“显呗”。偶有匿名者,在信封里放一两万日元,加上一封劝人努力学习的信,放在公共厕所等处,任人捡拾。三是一般人都觉得富人是“云上之人”,与自己无关。近年来,有些“西洋风”吹入日本。“性星”群中异军突起一对“叶氏姐妹”,颇有些西洋身材,极限裸露出镜。两人以异父姊妹相称,以暗示自己尽享西洋式的“豪宅、豪游、豪购、豪性”为卖点。但毕竟不合日本人口味,闹了十几年了,也未成大气候。
堀江也是冒了日本风土的大不韪。他在东京大学读了一半就投身信息产业,赚了一笔钱后,就想买下濒于破产的职业棒球队,不成后却一举出名。又钻法律盲点,偷偷购入大量“日本放送”的股票,意在并吞。未果,但猛赚1400亿日元。接着又竞选众议员。落选,又要染指宇航事业……这种与日本传统经营大相径庭的作法,就算没有超出法律界限,也进入了“不仁”的范畴。“替'民'行道”的检方在“内侦”了一年后,终于抓住了他的尾巴。
日本人所谓的“竞争机制”,不是你死我活,而是“我要活,但也让你活”,尽量不设敌,不把对方置于死地。老的日本人,勤勉节约,多不以西方式享受为然。大经营者,往往赚了一辈子钱,吃了一辈子的泡饭咸菜,却也安然。再者,挣多了财产也没用。给子女要赠与税;死了要遗产税,而且税率极高。前首相田中角荣的女儿交不起遗产税,只好把老爷子在东京目白的宅子卖掉一半。日本就是以此防止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
贫富歧视影响至今
日本社会表面平等和谐,但暗部却隐藏着深刻的等级歧视。前几年,因一位议员私下议论另一位“像××这种部落出身者是当不上日本首相的”,而闹出新闻。我来日本十几年也没听说过日本还有“部落”,这才知道“部落民”是日本社会中一个很深刻的问题。“部落民”至少可以上溯到十四世纪的室町时代。日本人昔日不吃四条腿的动物。就连想吃兔子,也要假装是鸡。可是为了获取皮革,就需要屠杀牛马制革。从事这些行业的人,是在村落里没有住处,傍水而居的穷人。在封建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中,根本没有他们的地位,被称为“河原人”“秽多”“非人”。战后才改称“部落民”。
虽然明治时期明令解放“秽多”、“非人”,却引起村民的反抗。战前战后有“水平社”等组织为追求“部落民”的解放、平等而抗争,但由于这种歧视根植于日本人观念深层,至今在就职、结婚等方面,还是存在严重的歧视。日本着名文学家三岛由纪夫,就因被怀疑是“部落出身”,结婚前曾受到女方家长的严密调查。就是“部落者”本身也讳莫如深。有人快要结婚了,却突然被女方拒绝,后来才知道,连女儿也不知道她父母是“部落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