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里穷,没钱买衣服,小学六年,只穿过两种衣服:中山装和校服。每次只能空荡荡地穿着,里面没有衬衫 T 恤也没有内裤。
我最富有的时候,加上校服也只有三套衣服,冬天下雪时太冷,也没有毛衣穿,只能里面中山装当衬衫,外面再穿校服。
衣服买来穿一个月左右换洗一回,会一套衣服反复穿,穿烂了上补丁,实在破得没法补了再扔。
那时也没有袜子,鞋子有两双,一双是破洞大脚趾在外面的,用来下地干活穿;另外一双稍微好一点的专门上学穿。
小学六年就是这样度过的,不仅我自己,身边的很多小伙伴都如此,所以从来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其实家里窘迫并不仅仅是没钱买衣服,那时一包二十盒的火柴卖两块五,家里买半包火柴都需要向别人家借钱,等卖了粮食才还得上;那时也买不起肉,自家养的猪只有八十多公斤,春节杀了过年作为唯一的荤菜吃几天,其余的都腌制起来,家里来客人才拿出来招待一顿,没客人来的时候,白菜长大了吃白菜,一吃就是一两个月;茄子长大了吃茄子,一吃又是一季;连蔬菜都没有的季节,天天吃家里自己存着的土豆做的菜。这样的家里也没有节日的概念。在我 22 岁以前,这样的日子十几年一尘未变,这些不细说,我单单说衣服的事,因为有后续。
上了初中以后,小时候的衣服穿不了了,可家里还是没钱买衣服。幸好我有两个比我年长的表哥,他们穿得不要的衣服就给我穿;那时我的初中班主任看我买不起衣服,就把我叫去他宿舍,把他的旧衣服给我一些——我那时还不到一米四,每天穿着比我身材大很多的衣服去上学。虽然永远没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衣服,只能来者不拒,可至少不会像小时候一样挨冻了。我初一时有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件 T 恤,短袖,淡黄色的,上面印着海南风光,第一次洗就掉色掉得接近米白;初二时有了人生第一条内裤,是表哥穿旧不要的;高二我哥打工归来给我买了一身外套,是我三年级以后第一次买新衣服。
高中时候每个月生活费只有 80,早餐两毛五能买一个包子;午餐和晚餐各 1 块,两个素菜,这是最低生活标准,也是家里能支持给我的最好生活,而且这生活,也需要家里把粮食拿去卖了才能给我。那时有同学抱怨学校伙食差,我自己却感慨,比家里吃得好太多。那时也没觉得自己的生活有多惨,因为还有同学连每个月 80 的生活费都拿不出来,每周回家自己煎饼带过来,就着学校免费的蔬菜汤吃两天,周三才开始去食堂打饭。
后来上大学了,家里再也没有能力供我,幸好因为高考全区第一奖励了 5000 块钱,我拿着这笔钱去第一次出省,到广东上学。那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从家里带,就连被子,都是我和我哥共用了十多年的,我拿走他就没得睡了,我赤手空拳就去了,所以有很多东西要置办,我随时处在带的钱用完了不知怎么办的焦虑中。所以别人想着加什么社团好时,我早早开始去派传单、图书馆做助理、做家教,才能勉力维持自己的生活。别人的大学生活是青春剧,我的大学生活更像苦情剧,不敢和同学去聚餐,也不敢和他们一起玩,因为没钱也没太多收入,所有的一切只能量入为出。大学四年买衣服,怎么也不敢买 30 块以上的。
我有一件看起来并没有破损的衬衫,是我 2006 年到广东给自己买的第一件衣服,上周我还在穿,女朋友说太过时了,现在还穿不合时宜,于是和讨论起我的穿衣品味。
她问我:“你穿衣服的时候不会考虑搭配吗?”
“我不是不愿意考虑,而是我根本看不出这件衣服和那件衣服穿在我身上到底有什么差别。”我这么说是发自内心地迷茫。
她说:“你就不能看看别人是怎么穿的吗?”
“看了没用啊!”我如实告诉她我的状态,“看别人的穿衣服我能分辨出美丑,但一旦自己穿,我就完全没概念了!”
她不甘心:“那你多看看看网上的穿衣指南什么的,提升下自己的审美意识。”
我无奈地跟她讲了一个故事:“我们家乡的方言里没有舌尖音,也就是‘坚’和‘金’同音,我生活在这个没有舌尖音的世界里,从来没意识到这个问题。直到我上了四年级,和隔壁村能发出舌尖音的孩子合班,才发现原来坚应该念‘jiān’,而不是‘jīn’,然后我才模仿电视调整过来。
这还没完,后来我上初中,和隔壁乡的同学合班,我发现他们把‘上’念成‘shàng’,而不是像我们念成‘shàn’,于是我才发现原来世界上有后鼻韵存在。为了区分后鼻韵,我把字典里所有前后鼻韵的音节都背了下来。”
“你发现没有,其实小世界里的人,是没法仅仅通过电视获得所有知识的,至少在把音发对这件事是这样,要不然全国人民看看电视和新闻,普通话不就溜了吗?对于局限在自己经验里的人来说,仅仅靠学习书本远远不够,因为那些间接的东西所形成的刺激,远不如身临其境来得强烈,你看我小时候看了十多年电视意识不到的后鼻韵,一遇到会后鼻韵的同学就意识到了。”
“所以,当你批评别人怎么那么基本的事情都不会时,你一定是陷入自以为是的狭隘了,你要明白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你所拥有的条件,我说的条件也包括成长环境。你初中高中就开始在妈妈和朋友的指导下不断试错,慢慢摸索自己的穿衣风格,可有的人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女朋友被我说服了,愿意担任我的形象顾问,当我穿得不好看时,帮我指点迷津。嗯,就是这样,到我 30 岁,这个故事才有了一个不错的转折。
可事情仍然没有完,因为家庭的局限,我所缺失的教育远不止穿衣打扮这一课,比如社交能力也是我的弱项,我 21 岁才做到和女孩子打招呼不会脸红,22 岁才学会应答自如地打电话,25 岁才学会自然地和陌生人搭讪,这些别人 10 来岁就从家里学会并且做得如鱼得水的事,我费了很多年才自己摸索会——在我看来,贫穷的影响在于,很多依靠物质丰足在少年时期可以建立起来的品质,穷人家的孩子需要长大后自己去建立。人生有很多必修课,你小时候没条件学,你长大了就得费劲地去补,但你不是一定能补上,很可能抱憾终身。
可这世界着实有些冷酷,当我为自己的点滴进步欣喜时,总有人会跳出来说:“你有什么好得意的,这世上比你优秀比你有能力的人多了去了!”他们没有耐心问问你努力得是否辛苦;也总有人对你说:“你看你这个也不会那个也做不好,无能到家了!”很少有人愿意坐下来和你分析下你为什么做不到给你努力的时间,他们中的大多数只会因为你未曾做到指责你。如果世界上都是这样的人,活着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幸好有那么一些人,会问问你努力得累不累,而不是只关心你做得好不好,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在人生的长跑路上,才觉得有些温暖。
我小学五年级以前,以为教科书是世界书籍的全部,直到五年级有一天我去同学家,他们家那个房间里两面墙都是书架,上面摆满了书。我当时震惊了,原来真的有书房这么个东西,这种震撼是电视里的图书馆没法带给我的。从那时开始我经常去他们家借书,不敢借太久,借回来赶紧看完还了再借;怕把书弄脏,每次动书都要先洗手——我生怕他爸妈不愿意再借给我了。到高中的时候,他们家的两墙书已经没有再想看的了,我又发现县文化馆有看不完的书。
这段经历改写了我的人生,在不停的阅读中,我治愈了贫穷给我带来的自卑,书籍给了我超越凄凉生活的力量。这是我不幸人生中的大幸运。更幸运的是在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的年纪,我恰好喜欢上学而且成绩好,才有机会在那个一个班 36 人仅有 10 人能升高中的初中获得往前走的机会。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此幸运,很多生于贫穷的人只能长于贫穷,然后把贫穷“遗传”给下一代,几辈人都跳不出贫穷造成的局限,在恶性循环中往复,我父辈即如此。还有的人即使有幸来到城市,也补不好少年时缺的必修课,抱病结婚生子,把自己的不幸变成下一代的不幸,这就是所谓“凤凰男”的故事。
我以前不敢结婚,因为自己都还没活清楚,连自己的自卑和自大都未治好,怎么可能做好别人的丈夫;我现在敢结婚了,但不敢生孩子,因为我知道自己贫穷落下的病根还没除尽,不想把自己的不幸延续给孩子。
这穷病,远不是赚够了钱就能治愈的,君不见泥腿子暴富之后如何践踏和他们当年一样穷的人?君不见那些“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的人外表光鲜底下的内心黯淡与虚荣背后的脆弱?所以我觉得对于穷过的人来说,内心的解脱远比物质的饱满更加难得,所以我还在努力阅读,努力写作,和有想法的人交流,并视之为人生的超越和拯救。
【回复】1、你们家的猪一年养到头,才 80 公斤,你骗谁呢?!
2、那么穷还有电视看?
没说是自己家的电视啊,村里 150 多家人,那时候总共有 20 家左右的人家有电视,晚上的时候去别人家蹭电视看。
3、那么穷还有女朋友?
去网上搜搜《残疾作家外遇对象超 50 人》看看吧。找不到女朋友,多想想别的原因,不要把责任推给穷。
4、火柴怎么那么贵?
经济和交通不发达,所以必需品贵,这很难理解吗?现在 2016 年了,我们乡里还连农贸市场都没有,还在保持传统的“赶集”模式——每周六小贩聚到乡里的两条街买东西,一天之后就散了。
5、这个世界多的是你没见过的人和事,不要老用你有限的经验去判断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