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名人屈原为什么要投江 郑袖为何要害屈原

我国名人屈原为什么要投江,郑袖为何要害屈原.战国末期,秦国强大,六国只好联合抗秦。当时,楚国的国君是楚怀王,他十分器重楚国贵族三闾大夫屈原。

屈原投江图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在受到器重期间,他积极展示自己的政治才华,联齐抗秦,让楚国有一段时期在六国之中很强大。然而,他的优秀却遭到上官大夫以及其他奸臣的嫉妒,屈原屡屡受到排挤,楚怀王听信谗言不再信任屈原。之后,齐楚联盟被瓦解,屈原看着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联盟被瓦解,非常伤心,哀叹楚国的兴旺是不长久的。楚怀王死后,楚襄王继位,仍然不重用屈原,在小人的进谗之后,楚襄王把屈原流放至江南。

公园前278年,秦将白起伐楚,并攻破了楚国国都。

五月五日,屈原披头散发地来到汨罗江北,郁郁寡欢,身形憔悴不堪。一位渔夫认出了眼前的男子就是三闾大夫屈原,就问他为什么在这里。屈原告诉渔夫自己被放逐在这里。渔夫开导他,既然世界都是浑浊的,你就随波逐流,只要自己内心深处保留高贵品质就好了。屈原绝望地说:“我怎么能让我高贵的心灵蒙受污尘呢。我宁愿葬身鱼腹。”于是,他将自己投身汨罗江中,以身殉国。老百姓为了纪念他,就把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位端午节。

屈原的爱国之情使他受到楚国百姓的爱戴。屈原坚持真理,不同流合污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屈原简介

屈原在我国绝对算是一大名人,小到三岁毛童,上至耄耋老人,无一不晓他,毕竟我国还特别设立了一个节日——端午节来纪念他。

屈原戏剧照

屈原出身并不普通困苦,相反他还是个贵族。关于屈原的这个姓氏也有个说法,话说屈原原本的家族姓氏是芈,同楚王一样,但是后来被改为熊。屈原的祖辈早先一路迁徙到南方楚地,之后因为立功,在周朝被封上了楚地。后再春秋初期,又被封在了楚地一名为“屈”的地方,所以后代便以“屈”为姓氏。而在出国时期,屈氏家族是楚国三大姓家族之一,可见屈原那会儿的日子过得是相当滋润啊。

但是上天总是公平的,让你拥有这绝好的家世背景,肯定会在别处给你设置一点障碍。屈原一心想报效祖国,为当朝立功,却也做了不少为国为民的时事。但是自古朝廷的权力斗争相当激烈,且能容得下这样的人,所以屈原在当朝为官之时,一直受到其他团体的排挤,并且还不受帝王待见,并且被流放。这也真是件够郁闷的一件事儿。

当然,屈原同时也是一名浪漫的诗人。一般来说,真正的文人要是去当官,不得志的居多,但是留下佳作的倒是很多。他将自己一生的抱负和不满都寄托在诗中,即使是在流放的时候,有渔夫曾经劝过他人生在世何必一直端着,活得轻松点儿不好吗?但是屈平骨子里的那份文人之气坚决不允许自己向世间妥协,这也是导致他在国破家亡的时候选择投江的原因之一。

也因他这份气节,后人便选在他投江的这天,定端午节来纪念他。

屈原的故事

屈原年青时候就投身国家,为国效力。楚怀王也十分赏识他。他提出的六国纵横抵抗强国策略深得怀王认可。屈原从六国开始身负重任一个一个去游说联结,最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伟大的外交联盟使六国齐聚齐心。

屈原图片

然而秦国对六国联盟的忌惮和楚国国内小人的迫害,致使屈原离明君治国越来越远。

首先是太子兰的嫉恨,屈原的大展身手,挡了太子兰的权力之路,又夺去了他的风头。人们说树大招风。但凡聪慧之人,谋权化策都会有一些小人之心,圆滑处世才能得以在国家权力机器中保存性命。屈原显然更像君子诗人,一位才华灼灼有着雄韬伟略的梦想家,他一直像高空中的飘逸才子而非在权力倾轧的混泥中。楚怀王就是他的支柱。然而能得到君王信任是幸运的,而被君主猜疑却是常态。

太子兰,宠妃郑袖,加上秦国张仪,他们联合,屈原被打垮已是形势所趋。首先是内部太子兰等多次用小人之计挑拨,打破怀王和屈原之间的信任,其次是外部张仪用厚重礼物作诱饵让楚怀王枕边人教唆使坏,而屈原却并没有这些小人之术,还是一如既往的在楚怀王面前大谈联盟,楚怀王没有听进屈原的劝告和坚持,因为利益贪婪蒙蔽了他的心智。屈原最终被小人弄臣们驱赶出楚国国都,远离政权。

所谓木过刚则易折,人过直则易损,就是这个道理。屈原的忠贞爱国感人至深,得知楚怀王病死秦国更是伤痛难当。他把毕生感情和理想都融合在了诗篇里,创作出了激荡人心的诗歌辞赋,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他深爱的楚国即将灭亡之际,他选择了舍弃性命与祖国同葬。


屈原的诗有什么特点

楚国诗人屈原,出生于贵族世家,早期得到楚怀王信任赏识,颇有抱负,在楚国政务上有不错的业绩,一直主张连结盟国对抗秦国。楚怀王去世之后,屈原被小人陷害,楚王蒙蔽心智误信小人竟然下令把屈原流放到了偏远地区。

屈原画像

屈原曾是一个政治家,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因为不得志,心里苦闷烦多,他的诗大多具有激烈的感情。代表作是《离骚》,《离骚》是诗歌海洋里最闪亮的宝石,后人多为歌颂。《离骚》是历史上篇幅最长的诗歌。屈原在这首诗里突破旧时传统,创新出了楚辞的体裁格式,较之以前,诗歌词句形式更加自由。

《离骚》有两千多字,三百多句诗句,分为前后两部份。前部分主要叙述的个人出生,经历,和理想抱负,后半部借虚拟的神话人物抒发情感。总体来说,饱含了屈原激烈而丰富的情感。抒发了对祖国的忠贞,强烈抨击黑暗腐败势力,以及落魄不得志的忧愁。

《天问》的素材是当时的神话和各种奇幻故事,诗歌展现了屈原个人对历史和自然的思考和看法。《九歌》渲染的是对美的追求,烘托浓厚的音乐氛围,糅合了有大量的生活场景在其中,其中的一首爱情诗表达了对女子炽烈的爱慕之情,读来非常打动人心。

屈原的诗歌识别度非常高,后人多喜爱引用他诗里的名言名句。诗歌用词华丽优美,语境高远,思想奇特丰富,读过其诗歌的人不得不由衷赞叹。

屈原离骚

战国时期楚国的离骚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首诗歌,它篇幅最长,字数两千多,句子达到三百多句,而且离骚所表现的意境和个人的思想情感也都非常具有感染力。

屈原画像

司马迁对离骚两字的解释为,遭受忧苦。因为他们离的时代比较近,所以相对来说这个解释还是比较正宗的。离骚整体讲述了作者个人出生名字经历和曾经的抱负,将古代传说,人物对话,自然以及对美的追求,现实的困境和理想的美好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诗歌所蕴含的内容非常丰富。

在用词押韵上,它开创了诗歌的楚辞体,以兮押韵,字词表达华丽率性,这种文体诗歌对后人的创作也产生了影响。句子结构,字数要求则比较没有限制,突破了之前旧文学传统的禁锢。兮字的大量反复运用,也是离骚的一大个性,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思想,经历,转变,神话和现实巧妙结合。这些也体现了屈原独特的人格魅力,引发了后代诗歌史上对诗歌以丰富澎湃的个人情感来大胆创作的新潮

在内容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过去,陈述现状。内容包括了诗人自己的出生名字,经历,政治抱负,以及被小人陷害抑郁不得志和对楚国昏庸政治的愤怒。

后一部分描述向往未来追求真理,表达自己对贤明政治的不懈追求还有对人民群众的热爱,甚至还表示出以死殉国的决心。

屈原的诗

提到屈原,人们第一个浮现脑海的关联就是《离骚》。《离骚》的文学水平极其出色,在赞扬《史记》时周树人先生曾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由此可见《离骚》的地位。

屈原画像

作为诗人,屈原是成功的,是他开启了文学著名于世的大门,在他之后涌现的文学家、著作才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而屈原作为政治家是失败的,空有一身抱负满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他曾经在楚国得到过楚怀王的器重,朝堂之上也曾呼风唤雨,但是他的文人气质又显得与政治局面格格不入,最终落得被罢免流放的惨淡局面。文学家和政治家的双重身份,使得屈原所创做的诗句带有明显的爱国主义情怀。

楚辞这一文体在屈原的笔下得以创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着一席之地。屈原的诗句内容涉及面广泛,从神话故事传说到人鬼神境遇,都被他拿过来创作。诗句突破了短篇的局限,开启了长篇创作的先河,对赋、比、兴的修辞手法信手拈来,诗歌风格磅礴大气,文风跌宕起伏,音律错落有致。可以说,屈原所创作的诗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文学成就之高无人可与之匹敌。

如果说屈原行在文学创作的路上不理政事,那么他的结局可能会被改写。但是脱离了政局,他的爱国愤慨之情还会如此般激昂吗,还能创作出《离骚》吗?这恐怕就不得而知了。


屈原的贡献

屈原空有满身才学和抱负,最后也没能落得善终。长久以来,人们想到屈原,第一感觉他是一个历史悲剧人物,而忽略了他在政治上的作为和文学上的成就。

屈原雕像

屈原生不逢时,赶上了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洪流。他是没落的楚国贵族,对楚国王室绝对是“死忠粉儿”,他提出对内变法图强对外联合抗秦的主张。楚怀王刚刚从楚威王手中接手楚国时,政治局面涣散,兵不强马不壮,朝廷内部贵族势力横行,这边境还时不时的被其他国家骚扰一下。楚怀王重用屈原,采用了他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主张,一下子就扭转了楚国内外的困顿局面。枪打出头鸟,这样一来,受到排挤和打压的封建势力集团和反动势力便将矛头一致对向了屈原。加上屈原说话刚直不阿,很多场合没有照顾到楚怀王的面子,久而久之,楚怀王就逐渐遗弃了屈原。

屈原在政治生涯中倍感压抑,将满腹委屈统统抒发在了文学创作上。他借助于鬼神的口吻发问,看看这世上还有没有公道人心。特别是他在诗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创作出楚辞这一不拘一格的文体。《离骚》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先河,后世再也没有那部作品可超越此诗的文学地位。

只是屈原这文人的习性用在政治上多少有些不合时宜,文学家和政治家的双重身份变换起来也并非那么容易。即便如此,屈原在政治上文学上所做出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不容小觑。

屈原和司马迁

屈原,辞赋傲绝天下。一生为国为民,从无二心,然而却遭佞人排挤,被流放到边远之地,满腔郁郁,愤而作出《离骚》。一诗既出,神州皆惊。后来敌军压境,山河破碎,国不在,人何存?屈原纵身一跃,沉入滔滔江水之中。

屈原雕像

司马迁,文笔当世无双,自幼刻苦异常,十余岁时即读遍书籍无数。然而仗义执言,替冤臣说话,让他惨遭宫刑。尊严全无,重病缠身之后著成《史记》。洋洋洒洒,十数万字,乃中国史书之翘楚。

一个是诗歌界的开创人物,遭受诽谤时,不卑躬屈膝,不摇尾乞怜。身处逆境时,化忧愁为力量。国破家亡之际,不留恋人世,用毅然赴死来昭显志气。后世有钱谦益,在国家灭亡之时说出,水太凉,不宜殉国。想比之下,屈原先生这是这是何等的白玉无瑕,何等的文士气节。

一个是史书界的集大成者。正直慷慨,为正义不惜得罪国君。死罪将至,大志未完,匆匆一死,必然轻如鸿毛。于是弃尊严,放面子,忍辱负重,只为完成先父遗志。堂堂七尺男儿,未完成理想忍受去势执行,这是何等决绝的决心,何等慷慨的志气。

屈原,司马迁,人生截然不同的两个境界。面对死亡时两种相反的应对方式,他们一个生,一个死,却同样万古流芳。这是值得人们世世代代铭记的两个伟人,他们的伟大精神,他们的伟大选择值得我们万世景仰。

班固对屈原的评价

历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很喜欢评价别人,可能是因为他们实在是需要表达,也许多展现自己的才能,所以历史上的许多名人就成为了他们评价的目标。作为历来文人墨客写作的风向标的屈原,理所当然的没有幸免。班固也是那些评论屈原的人中的一个,只是班固对屈原的评价和极大多数人都非常不同。

班固像

班固对屈原的评价都写在了班固所著的《离骚序》一文中,班固以为《离骚》作序为名,实则评价屈原。我们都知道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非常高,不但肯定了屈原的文学水平,将《离骚》与《周易》、《春秋》、《国语》等并列陈述。还对屈原的品格和志向也做了非常高的评价,认为屈原高风亮节、忠君爱国,还说屈原的志向可与日月争辉。

但是班固却不这么认为,班固在《离骚序》首先否定了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说屈原的志向能和日月争辉说的有些过了。还对屈原的人品做出了自己的评价,认为屈原在自己国家危难的时候没有为国效力,而是在和小人争宠,这是不应该的。而且后来被贬又将罪责都怪到皇帝和国家的头上,自己自沉汨罗江,就显得其他的奸佞小人都非常的不堪。在班固的口中,屈原完全成为了另一个人,一个非常不堪的小人。

班固深受儒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将帝王的地位看的非常高,像屈原这样说楚怀王的坏话,班固看来应该是大不敬了吧。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5269 字。

转载请注明: 我国名人屈原为什么要投江 郑袖为何要害屈原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