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头就挨打的高句丽,被迫转向朝鲜半岛发展,不得不向中原王朝称臣的历史

不知道什么时候,在某些境外影视剧里,高句丽好像非常强大,可以吊打中原王朝,甚至可以伤害中原王朝的皇帝。其实呢,历史的真相恰恰要反过来,别说盛世中的中原王朝,乱世时的中原王朝和地方割据势力都能把高句丽打得满地找牙。我们就看隋唐伐灭高句丽之前的三次战争

先看高句丽的发家史。高句丽起家于中国国内,在西侵受阻后南下侵占朝鲜半岛上的中原属地谋求发展,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

先说名称问题。高句丽的“句”到底应该读作什么音?在上古汉语音中,“句”既读“勾”,也读“驹”。在《资治通鉴》卷三七始建国元年,“高句骊”条胡三省(1230—1302年)的注中,引唐人陆德明(约550—630年)说法:“句,俱付翻,又音驹。”唐代750年左右的《梵语杂名》说:“高丽,亩俱理”。高句丽大约在5世纪末改名为高丽,但梵语名称还是读作亩俱理,证明此处“句”确实读如“俱”。说明“高句丽”中的“句”本来读如“巨”。
但是,给“高句丽”改读音的也是唐朝人。到天宝六年(747年),何超著的《晋书音义》则称“句”读如“勾”,此时高丽灭国已经80多年。
成书于1145年、刊行于1512年(朝鲜中宗七年)的朝鲜史书《三国史记》均按中国史书《资治通鉴》记载写为“高句丽”,但是到1760年(朝鲜英宗三十六年)版本却把“高句丽”全改为“高勾丽”。这说明什么?说明朝鲜半岛的所有高句丽初始资料均来自中国史书记载,朝鲜史书记载不过是搬运而已,甚至连讹误也搬运过来了,连高句丽名字读音都搞错了。间接证明了高句丽政权对于朝鲜人来讲就是外来政权,非本土政权。
高句丽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濊貊族的一支。濊貊族的最早记载见于《诗经 ·大雅 ·韩奕》:“溥彼韩城,燕师听完,以先祖受命,因时百蛮。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实墉实壑,实亩实籍,献其貔皮,赤豹、黄罴。”诗中的“追”就是“濊”。濊为渔猎部落,貊为游牧部落,春秋时融合混同称濊貊。濊貊包括扶余(夫余)、沃沮、高句丽三支。

露头就挨打的高句丽,被迫转向朝鲜半岛发展,不得不向中原王朝称臣的历史
西汉建昭二年(公元前 37 年)扶余(夫余)王子朱蒙(一云邹牟,一云众解)自夫余出逃到西汉玄菟郡。因夫余人在历史上大多与中原王朝交好汉朝是不反感朱蒙的,当朱蒙在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立部落国家——高句丽时汉王朝也没有反对,而是按照惯例对这个少数民族部族政权进行管理,这种管理包括官员的任命以及户籍的管理。高句丽最初是完全接受的。这是高句丽的最初性质,最早的高句丽部落国家是我们属地内的部落和人民。
在高句丽政权建立后,内部发生了一次分裂,沸流、温祚因争权夺利失败,“南进”朝鲜半岛创建百济政权。也就是说百济政权是中国部属建立的地方国家。朝鲜半岛上由土著建立的国家,最早是新罗政权。
高句丽在大武神王时期征服玄菟郡属下的部落国家盖马国,逐渐脱离汉朝管理范。之后持续近一个世纪高句丽用兵辽东,遭遇东汉王朝强烈打击,时叛时服。
当中原王朝陷入战乱后,高句丽趁机四处扩张,由于东方与北方受与中原王朝关系良好的夫余扼阻,高句丽在扩张中只能“西进”辽河流域和“南下”朝鲜半岛抢夺汉四郡故地。
万万没想到,在高句丽“西进”扩张的路上,遇到三次强大的中国豪强割据势力的打击,击碎了高句丽“西进”的迷梦。
1、东汉公孙氏沉重打击高句丽。
公元二世纪末期,东汉王朝外戚与宦官争夺权力,中原王朝陷入混战和动荡,“海东地区(在两汉之际指朝鲜半岛以及东北部分地区)”的公孙氏势力借机发展壮大。《资治通鉴·汉纪·献帝纪》载,公孙度于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被董卓任为辽东太守,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追封父延为建义侯。立汉二祖庙,承制设坛于襄平城南,郊祀天地,藉田,治兵,乘鸾路,九旒,旄头羽骑。”宣告脱离幽州管辖,形成割据势力。公孙氏政权以襄平为统治中心,统辖范围包括辽东、辽中、辽西、玄菟、乐浪五郡之地。公孙氏政权自公孙度,历经其子孙公孙康、公孙恭及公孙渊三代人的经营,至景初二年(238 年)灭亡,共传三世四主历半个世纪。《魏书·东夷·夫余》称“汉末,公孙度雄张海东,威服外夷……” 。
彼时公孙氏政权针对海东地区的经略包括两个方向,向东经略东北地区,向南经略朝鲜半岛地区。高句丽作为较为强大的民族政权,其西进政策与公孙氏的海东经略势必发生严重碰撞。《三国志·公孙度传》载:“东伐高句丽,西击乌丸,威行海外。”公孙度通过联姻的方式,拉拢了东北地区的重要势力夫余使之成为盟友,壮大自身势力的同时又从中阻遏了高句丽与鲜卑势力的联合。
建安九年(204年),公孙度去世,其子公孙康继任辽东太守,与高句丽发生了一场战争,公孙氏政权大败高句丽,迫使高句丽迁都于丸都,高句丽元气大伤,慑服于公孙氏政权之下
公孙氏通过这场战役,保住了有先进汉文化的乐浪郡,乐浪郡是朝鲜半岛最为发达之地。公孙度深知高句丽“人性凶急,喜寇钞”的民族性格,从南部控制乐浪郡,在乐浪郡南部地区设置带方郡以控制住高句丽的扩张。

露头就挨打的高句丽,被迫转向朝鲜半岛发展,不得不向中原王朝称臣的历史
公孙氏政权灭亡之后,高句丽攻取辽东西安平,标志着继续“西进”。这就引发了和曹魏政权的激烈冲突。
2、曹魏毌丘俭几灭高句丽。
曹魏大军剿灭公孙氏政权,把辽东、玄菟、乐浪、带方郡等中归入幽州统辖。毌丘俭被任命为幽州刺史。

露头就挨打的高句丽,被迫转向朝鲜半岛发展,不得不向中原王朝称臣的历史
曹魏征讨公孙渊时高句丽依附于曹魏政权,积极参与讨伐。公孙氏政权被剿灭后,高句丽伺机“西进”辽东郡,同曹魏矛盾浮出水面。
正始五年(244 年,高句丽东川王十八年)毌丘俭征讨高句丽。 毌丘俭率步骑万余人,从玄菟郡出发,向东南方的高句丽都城进军。高句丽王率步骑两万人迎战,在梁口(今太子河上游)大战,高句丽王宫败走。毌丘俭乘胜追击,直捣高句丽都城,屠城杀戮,并追击仓皇东逃的东川王至肃慎南界。次年,毌丘俭班师,刻石记功。
毌丘俭征讨高句丽一役, 给高句丽造成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高句丽长期一蹶不振,再次臣服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东川王二十年(246年)冬十月,俭攻陷丸都城屠之。”“东川王二十一年(247年)春二月,王以丸都城经乱,不可复都,筑平壤城,移民及庙社。”
3、西晋慕容氏再灭高句丽。
西晋时期,慕容氏崛起,与高句丽展开了白热化的辽东之争。此时高句丽已经攻取了乐浪、带方郡,已还都丸都城。
慕容廆于元康三年(293年)、元康六年(296年)两次进攻高句丽。两家并无积怨,只因地域相邻,皆欲扩张。高句丽与慕容氏的辽东之争,最终促成了高句丽“南进”朝鲜半岛。
慕容氏深知高句丽对辽东的觊觎之心,决定首先武力征服高句丽。咸康八年(342年),慕容皝发动了对高句丽的征战。
《三国志·东夷·高句丽传》:“都於丸都之下,方可二千里,户三万。”
《梁书·东夷·高句丽传》:“晃(慕容皝)乘胜追至丸都,焚其宫室,掠男子五万余口以归。”
《魏书·高句丽传》:“……慕容元真率众伐之,……遂入丸都,钊单马奔窜。元真掘钊父墓……焚其宫室,毁丸都城而还。”
关于这场战争《晋书·慕容皝载记》、《十六国春秋·前燕录·慕容皝》、《魏书·慕容元真传》、《北史·高句丽传》、《资治通鉴》等均有记载。

战后高句丽被迫向前燕朝贡,疲于应对与慕容氏政权之间的关系。

露头就挨打的高句丽,被迫转向朝鲜半岛发展,不得不向中原王朝称臣的历史
西晋永嘉之乱后,高句丽吞并乐浪郡,汉四郡至此灭亡。高句丽自此走上南侵百济、新罗的道路,前锋直达汉江,一度攻占扶余。据《魏书》记载,“北魏延兴二年,百济王遣使上表,请伐高句丽”。百济始终与南朝通好,但迫于高句丽南进扩张压力,百济开始通过接触北魏来牵制高句丽。公元 427年,高句丽长寿王受北魏威胁把国都从丸都 (今吉林省集安市)迁至平壤。
高句丽和中原关系始终密切,仅南北朝到隋,就派使臣出访172次,中原各朝先后派使臣访问高句丽15次。北魏时,高句丽“岁致黄金二百斤,白银四百斤”,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

这几段高句丽史很少被人提及,也不被搬上影视剧。但历史的真相就是这么打脸。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164 字。

转载请注明: 露头就挨打的高句丽,被迫转向朝鲜半岛发展,不得不向中原王朝称臣的历史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