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咏菊直抒胸臆 陶渊明趣事

  新闻阁历史事件纵览古今历史,综合重大历史事件,畅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为人知的趣味野史。

咏菊陶渊明

菊花在陶渊明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咏菊自然成了诗歌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可以说菊花是陶渊明隐居生活的象征,特别是他归隐田园生活后,还在院旁种下了大片大片的菊花。农作归来,倚菊而坐,对酒当歌,好不快活。

陶渊明

陶渊明爱菊成迷,对菊花情有独钟。据陶渊明诗歌中的描述和周瘦鹃的考察,陶渊明最喜爱的菊花是“九华菊”。此花香气清新、枝叶疏散、根茎挺直,每年的九月份中旬才会绽放。菊花气韵高洁,与世无争,开不骄败不馁。自从“一从陶令……说到今”,陶渊明表达了对菊花的喜爱,“怀此贞……霜下杰”的菊花便成了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象征。有志之文人雅士纷纷吟诗作画,赞其色描其美,咏颂菊花孑然挺立、高霜傲骨的高尚品格。

陶渊明与“菊”是趣味相投。“菊”在古义中的意思是:从鞠,穷尽的含义;“菊花”是指一年的花期到此结束。菊花是在阳历的九月份盛开,到了深秋就逐渐凋谢。菊花绝世而独立,即便是开不完美的的花,也高高悬挂在枝头,不害羞不败落,照常倾吐芬芳。菊花独特的品格吸引力人们的关注,此后便有借花喻人。人们常用菊花(志士气节、君子品德和隐士风范)赞美他人或自喻来表达精神追求。

陶渊明逃离官场,远离纷扰,隐居在田园之中自得其乐,就跟菊花一样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花开花,是因为花儿高兴,追求心中所想,才是最重要的。

陶渊明趣事

陶渊明的趣事之“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高傲的人格气节。他不甘与贪污受贿之伍同流合污,在充满诱惑、黑暗的官场与世俗中“出淤泥而不染”,始终保持自己高尚的品格。

陶渊明图像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发生在义熙元年。陶渊明刚度过不惑之年,在家中闲适着。后来在好朋友的劝说,再次出仕担任彭泽县令官职。在任三个月后,朝阳派人下来陶渊明所在的彭泽县检查公务,受使命前来的人是督邮刘云。督邮刘云为人凶神恶煞,专门趁公务之职捞取油水、收刮民间的油脂油膏。检查公务结束后,他收获的贿赂不下千金。而且,如果当地的百姓、县令不给他献上“礼物”,他就以此为由栽赃陷害。因此,督邮刘云在彭泽县臭名远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陶渊明不愿意忍受督邮刘云的压迫和欺诈,就不去见他,自己推却了官职回归家乡。此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趣事被大众流传。

除了这件趣事之外,陶渊明还有两件小趣事,不过这两件小趣事都与酒有关。

陶渊明趣事之葛巾漉酒。郡将前来看望陶渊明时,陶渊明正在酿酒。正好就煮熟了,陶渊明随意将头上戴的葛布取下来漉酒,漉完之后又戴回脑袋上,弄得头发满是酒星子。陶渊明也不在意,随后接待了郡将。

陶渊明趣事之我醉欲眠卿可去。陶渊明与人家交往,不分贵贱。只要是来拜访他的,他都会以酒待客。若是在客人先前醉了,他就会说》“我已经醉了,想睡觉休息一下,你可以离去了”

从这两个趣事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个随性率真、不拘小节的君子,对酒亦十分喜爱。

苏轼与陶渊明

陶渊明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的伟大诗人、辞赋家,因为对官场的不满,辞官而去,归隐山林,他同时兼具儒家和道家的美好修养,是我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

陶渊明寄情山水画像

苏轼与陶渊明都是对官场的不满,远离官场,归于自然,但他们两个人其实是有很大的不同的,陶渊明的生活的是阶级矛盾尖锐、政治黑暗的东晋后期,那时,陶渊明虽为官却遭受门阀制度的排挤,无法展现自身的政治抱负,才干也不得发挥,因为他毅然决然,远离尘世,归隐山林。

而苏轼生活的背景开明的多,朝堂通过各种变法,想要国家走上富强之路,苏轼因为自己的政治意见得罪了当朝的权威,受到排挤,被迫离开朝堂,虽然苏轼最后归于自然,但仍对朝廷保有希望,期盼再次被重用,报效朝廷。苏轼归隐田园后,陶渊明的创作给了他很大的启示,他向往陶渊明寄情于自然的那份洒脱,通过陶渊明的诗看到生命的另外一种乐趣。

陶渊明虽然才华兼备、心态豁达,但他始终以隐士自称,他作品的自然风格与华丽的文风不符,所以并没有得到大家的高度评价,宋代以后,文人的推崇与苏轼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苏轼的诠释将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崇尚自然,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以后官场上失意的士大夫们,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归宿。陶渊明的淡然,也是后世人崇拜的对象。


 

陶渊明后代

陶渊明的后代有一部分现居住在南京禄口机场附近的禄口镇昝(zuǒ)巷,一部分留在江宁禄口昝巷及江宁区陶吴镇。现生活在南京的中国古琴协会常理事陶艺也是陶渊明的后代,他们是在南宋年间迁移到南京来的。

陶渊明像

据《陶家族谱》记载,居住在江宁禄口昝巷的陶渊明后代,因子嗣繁衍旺盛被分为东西两支,每支各有自己族系的辈分。而居住在南京的陶渊明后代,是在南宋年间为了躲避战乱从江宁禄口迁移出来的,发展到现在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迁移到南京的陶氏一族,在南京以发展棉业为生,生意做得非常红火。陶艺的的曾祖母出自当时的名门家族,为他们在南京发展及创业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南京城南华露岗是陶渊明后代生活的地方,那里保留了很多他们生活的足迹。

为了寻找补全陶渊明家族族谱《陶氏族谱》,陶艺多次走访老家江宁禄口。黄天不负苦心人,经过了多年的努力,终于在宗亲陶金象那找到了《陶氏族谱》。这本家谱是在清代时重新修订过的,虽然只剩几张残卷,但细细看来也可知陶艺这支陶氏后代迁移的大略详情。他们先迁移到江西,再到安徽,辗转了几处地方之后,才真正的在南京江宁县居住下来。

残卷之中除了记载陶氏后代的分散情况,还记载着《渊明公诔言》、《祠堂碑记》及《重修河定桥记》等内容。

幽兰陶渊明

《幽兰》是陶渊明的又一诗作,作品全名为《饮酒·幽兰生前庭》。《幽兰》是非常有名的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中的其中一首。这首诗创作于陶渊明厌恶黑暗无比的官场后辞官归隐的时候。诗歌主要展现了作者陶渊明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与安贫乐道的生活取向。

陶渊明把酒南山

《幽兰》这首诗的主要意思是这样的:来自幽静偏僻地方的兰花在院子中生长,蕴含着非常浓郁的芳香气息等待着清微的风的到来。清风不经意地轻轻吹来,带来兰花独特的芳香,能够立即从萧艾等杂草中辨别出来。一直向前行走不停歇会使人找不到来时的路,顺着前进的道路一直走下去或许才能走通。等到醒悟到应该回去的时候,飞鸟消失了,优良的弓箭也没有了用途。

诗中将人的高贵品质比作兰花,暗示应该像兰花那般保持高尚的品格,展现了陶渊明不随波逐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诗中还将没了用途的弓箭比喻完成大业后无用了的良将功臣,表达了作者对当下时局的怨愤。

陶渊明的这首《幽兰》虽然是《饮酒》这组诗中的一首,而《饮酒》是陶渊明在辞官隐退后每每喝醉酒后诗兴大发所创作的,但是在《幽兰》这首诗中却连一个字都没有提到酒,在诗中只能看到兰花生长开放的田园场景以及陶渊明对于当下政治局势的不满,整首诗可以说是有酒的意味,就算没有酒也能让人沉醉其中。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129 字。

转载请注明: 陶渊明咏菊直抒胸臆 陶渊明趣事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