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说楚
一个画饼的诱惑力有多大?这取决于嘴馋之人对该饼美味的想象空间。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就亡在雄辩滔滔的著名秦相张仪为楚怀王画的那个子虚乌有的“饼”上,至此之后,张仪说楚的典故也成了外交史上经典的欺诈案例。
张仪说楚图
话说早先楚国与齐国交好,为了巩固国防,对抗日渐强大的秦国的威胁,两国曾一度结成军事联盟,令秦惠王投鼠忌器,十分头疼。为了拆散齐楚之间的合纵战略,张仪自告奋勇出使楚国,使出一条分裂两国的妙计。
首先,张仪故意提出只要楚国同意与齐国断交,秦国愿割让六百里国土,并敬献大量美女的优厚条件。贪婪好色的楚怀王不疑有诈,立刻答应,满以为可以不发一兵一卒就轻易获得秦国的疆土美姬,甚至充耳不闻头脑清醒的谋士陈轸的劝谏,一纸国书轻易断绝了与齐国的邦交,还将楚国相印交给张仪,有他全权处理赴秦国接收国土事宜。
如此一来,齐国迅速倒向强敌秦国,而这边,楚怀王仍做着白得六百里国土的春秋大梦。直到张仪回到秦国后假装坠马受伤,后又矢口否认向楚国敬献国土的承诺,楚怀王方知中计,盛怒之下起兵攻秦,却遭遇了齐、秦两国联军的猛烈反击,先后在蓝田、丹阳等重大战役中吃了败仗,八万楚军被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楚国因此国力一落千丈。
尽管之后,楚怀王屈辱地提出割地求和,并以自己为人质向秦国投诚,然而两年后,随着楚国最后一位国君客死异乡,曾经盛极一时的楚国终究还是如西下的夕阳,为它潦倒凄惨的国运画上了句号。
张仪说秦王
《张仪说秦王曰》,原本是《战国策》中收录的关于秦朝谋臣张仪劝谏秦惠王重视国防、富国强兵的一篇语录体古文,与蜀国诸葛亮的《出师表》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皆为臣下向君王上书提出国政议案的奏章类文献。然而后世传闻,此文的作者并非张仪本人,而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韩非子。
张仪剧照
原文作者究竟为谁,今时今日,已无从考证。
秦惠王赏识张仪,封他为相,委以重任,这不仅成为善于谋略的张仪的人生转折点,也为秦国日后的国运带来了根本性的转变。张仪之才华,不仅在于其满腹诗书和雄辩的口才,更在于其对天下大势有一个正确的研判,这从《张仪说秦王曰》原文中不难窥见其端倪。
作品中,张仪引经据典,为秦惠王深度剖析了当今六国联合抗秦的“合纵”战略态势,面对如此强大的军事同盟,强烈的危机感使秦惠王不得不重视张仪提出的军政主张。此外,张仪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各国的粮草、兵力、士气等多方面的优势,对比秦国目前存在的种种不足,适时地提出秦国应该采取的应对策略,从而进一步帮助秦惠王找寻到最符合秦国国情的治国方略。
在此高瞻远瞩的指导思想下,秦惠王如醍醐灌顶,从此之后,将张仪提出的种种主张切实运用到实践中,使得秦国的军事力量在诸侯割据的战国后期迅速崛起,为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仪受笞
张仪受笞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基本上与韩信受胯下之辱一样,属于成大事者获得成功前必然经历过的挫折磨砺。有意思的是张仪官拜秦相之后,竟然修书给当初“教训”了自己的楚相昭阳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尔城”。
张仪剧照
意思是:最初我跟随你,你冤枉我偷玉璧而鞭挞我,如今你要守好你的城池,我要盗你的城。如此公然挑衅,可见身为文人客卿,张仪也是十分记仇的。
其实昭阳失璧,原本只是一场意外,酒席间狂饮忘形之际,拿楚王赏赐的贵重玉璧出来炫耀传看,人多手杂,一时找不到根本不足为奇。然而他偏偏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当时贫贱低微的张仪,认为穷困潦倒之人必然品格低下,觊觎贵重物品,不分青红皂白就将别人抓起来拷打一顿,企图屈打成招,险些酿出人命,也难怪张仪生气。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当时的士大夫阶层骄横傲慢,内心充满优越感,看不起底层布衣寒士的基本事实,因而后来楚国因张仪的谎言欺骗而一败涂地,可以说冥冥之中早有前因。
当众一顿鞭刑,可谓无妄之灾。然而幸运的是这一顿皮肉之苦终究还是让张仪清醒地认识到楚国任用这等傲慢无礼的人为相,可见楚王并非贤明之君,不值得自己侍奉左右,想要出人头地,必须另投明主,只要自己善于雄辩的舌头还在,就一定有在乱世中翻身的机会。
果不其然,不久之后,张仪受到了秦惠王的赏识,终于得以在政治舞台上一展抱负,顺便为自己报了受辱之仇。
张仪连横
据《战国策》记载,张仪本是魏国安邑人氏,他首创的连横外交战略,迫受秦惠王赏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果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而在秦惠王执政时期,张仪一度居宰相高位,掌握秦国军政大权,辅助秦惠王完成了诛灭六国,统一天下的霸业。
张仪剧照
关于张仪连横的事件起因,要从孙膑大破魏军说起。自魏国战败后,国力日渐衰弱,而与此同时,秦国却逐渐壮大,对其余六国渐渐形成威胁之势。六国君王惴惴不安间,有政客主张六国形成军事同盟,联合对抗秦国,于是乎,合纵抗秦的战略联盟形成。秦国虽强,却一时也奈何不得。
在这非常时刻,身为秦惠王谋士的张仪提出了自己的连横谋略,即六国之间虽有共同抗秦的意愿,然而他们彼此之间亦有不少矛盾和猜忌,不肯齐心协力。因此,欲瓦解六国联盟,则必须充分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破坏彼此的信任,拆散他们的合作关系,待他们势单力孤,则可个个击破。秦惠王采纳了张仪的建议,便把这项工作交予他来执行。
于是,张仪即可开始了自己的外交策略,利用出访各国的机会,充分施展自己巧石如簧的雄辩口才,先迷惑楚怀王,成功达到了使楚国与齐国断交的政治目的,而后又施计令其余诸侯国纷纷倒向秦国,如此一来,六国“合纵”的局面终于被张仪成功打破。
公元前221年,秦朝大军一举消灭了六国仅余的抵抗力量,长达数百年的诸侯割据时代正式结束。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君主制朝代秦朝得以建立,中国历史也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张仪是谁
张仪是谁?熟悉战国史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谋略家和纵横家,鬼谷子先生的门下高徒,亦是大名鼎鼎的政治家苏秦的昔年同窗好友。在群雄争霸的战国时期,张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周旋于各国间的政治韬略家,素有战国第一“拆台高手”之称,他的故事极富传奇色彩,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张仪剧照
张仪辉煌的生平事迹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有明确记载。《史记》第七十卷第十篇《张仪列传》中,详细收录了关于张仪从穷困潦倒的落魄书生,到辅佐秦惠王,被封秦相的坎坷经历,而后运用韬略之术巧妙游说各国,逐步瓦解六国之间强有力的军事同盟关系,使六国纷纷由原本的合纵抗秦逐渐转化为连横亲秦的故事。日后秦朝诛灭六国一统天下,张仪可谓功不可没,也因此,他被秦惠王封为武信君,一度飞黄腾达,享尽荣华富贵。
秦惠王驾崩后,秦武王继承了王位,此时天下大势已定,许多功臣良将也不免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尽管由于秦武王的诸多猜忌和厌恶,身为宰相的张仪同样遭受到鸟尽弓藏的命运,然而富有远见卓识的他依然不失为战国诸多谋臣之中结局最好的一个。在秦武王登基不久之后,张仪遂一纸辞呈主动辞去了秦相之位,离开秦国,回到故乡魏国继续仍宰相一职,两年后寿终正寝,家人妻儿皆平安。
张仪列传
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第七十卷第十篇,着重笔墨书写了《张仪列传》,介绍了战国时期杰出的纵横家、军事家和政治家张仪的生平事迹,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仪剧照
作品中描写了张仪从少年拜鬼谷子先生为师,学习游说,到后来穷困潦倒,长街受辱,又被挚友苏秦所逐,因缘际会成为秦国宰相而改变命运的一系列故事,不由得人感慨,人生的跌宕起伏,是那样充满传奇色彩。
严格意义上来说,张仪是一位周旋在六国之中的“拆台”高手,他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那就是逐步瓦解六国的政治军事实力,助秦国统一天下。
纵观天下大势,诸侯割据,秦惠王是无疑战国众诸侯国王中最具雄才大略的皇帝,对张仪有着知遇之恩。善于政治投资的张仪当然看得清跟着最具实力的君主才最有前途这一基本事实,因而他所做的一切与其说是为报秦王之恩,倒不如说是他有着清醒的站队意识,对七国争雄的结局有着正确的研判。
《张仪列传》中详尽描述了张仪辅佐秦惠王,继而掌握军政大权,利用出使各国的机会先后“策反”魏王,欺骗楚王,而后又使齐、赵、燕等三国连横亲秦,终使秦国独霸天下的过程,却对秦惠王逝世后,秦武王对张仪的厌恶猜忌之心描写得十分委婉,以至于最后张仪辞职去往魏国,两年后身故的具体经过,在笔者看来也如雾里看花,不甚详尽。
然而仔细想想,这经过又何必去深究,古往今来,终究没有几个贤明君主能容得下功高盖主的谋臣,在杀机四伏的政治舞台上,张仪的急流勇退,未尝不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