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报:如何预估和评价一部电影好坏?

  我所供事的公司做的是观众研究,所以仅仅从这个角度来谈在普通观众层面如何理解“好电影”,我所指的“普通观众”是泛指大部分观众,他们是电影市场的主力人群。

  作为一种文化娱乐消费,虽然电影本体看起来非常复杂,但在普通观众层面,结构则是相对清晰的,我们可以将他们对电影的消费意识分为三个层级。

  √功能性:电影作为一种被动式的体验消费,在判断一部电影是否值得观看时,能否获得娱乐效果,对观众来说永远是第一要素。不同类型电影观众的核心消费目的略有不同,喜剧片消费的是喜悦,剧情片消费的是戏剧性,爱情片消费的是浪漫,恐怖片消费的是紧张,幻想片消费的是对现实的逃避……这些仅凭借影像片段就可以提供的满足,是观众对电影最基本的功能性要求。

  √代入感:在心理学中,通常将其称之为临场感,在游戏行业,则被称之为沉浸感。无论关于它的描述是什么,其本质意义是一样的,指的是观众从空间上,认为自己正身处于电影的世界中。让观众获得代入感最有效的途径,便是提供多维度的视角以及大量丰富的影像细节,并且这些视角的转换和细节的衔接需要吻合观众对叙事的理解。这对技术上的把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何需要观众在观影中用另一个角度的脑力进行思考来弥补的缺失,都会影响代入感,在电影业,我们通常称之为“出戏”。

  √社交价值:这里的社交价值可以理解为人类对共同话题的需求。观众愿意接受电影的体验,本质上是来自于人类的学习能力。这种需求可以被文字、声音、影像所组成的不同表现形式所满足,但电影无疑是最佳的方式。它用一个恰当的时长,和逼真的视听让观众获得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验经历。从接触到电影信息一开始直到电影结束之后的讨论,是一个引发好奇以及找寻答案的心理体验过程。电影市场的大众特征,集中放映以及工业化体系的发展,使得大规模人群会在同一时间完成如上相似的体验,因此对体验的交流所带来的社交价值也成为观众对电影主要的需求。

  因为影院观影是先付费的服务,以上三项需求,在观众层面便有了清晰的排序。观众对任何电影宣发信息的理解,是会先从功能性开始判断,当观众认为可以获得功能性满足时,才会衡量是否值得去影院消费代入感。而至于社交价值的获得,观众可以通过任何观影平台完成,所以在成熟市场中,窗口期的安排和大规模的宣发预算便是为了促进观众在第一时间走进影院。

  那么通过以上三个纬度所建立的需求,观众会根据自己观影之后最终的满足度来衡量一部电影是否“好”。一般情况下,三者兼具其二便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了,如果三者皆具,在中国电影市场当下,往往会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意思是撞了大运)。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

  因为电影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所以观影满足度的好坏受到观影预期的影响非常大。这种预期也叫“观影期待”,我们需要让观众走入影院前有期待,但是又不能让其期待过度或者和电影实际的情况有太大偏差。

  我们服务过的电影中,就有试映会分值相似但因为上映前宣传引导不同,最终口碑差异非常大的情况,上映后的豆瓣评分甚至相差三分以上。

  通过非常多的项目实操,我们发现,每部电影都有对它比较偏好的人群。在上映前三天,这个人群越多走入影院,对一部电影的舆论趋势越有利。我说的人群不是指导演或者演员的粉丝,因为粉丝中往往会更容易产生由期待过度导致满足感不足的情况。我说的人群是指有相似生活背景的人,比如年龄,收入相近,性别相同等等。

  我们觉得一部电影好不好,和舆论的影响其实非常有关系,我们对电影的评价永不会客观,除非在观影前不告诉你片名和任何信息,才会是一个相对准确的情况。

  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在决定看一部电影时,往往会已经多方面了解了这部电影的信息,并且这些信息几乎都是宣传方进行的有意引导,普通观众根本不具备能力分析这些引导的真正意图。

  所以还是不要太纠结“好不好”这件事了,还是关注点放在“爽不爽”上吧。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757 字。

转载请注明: 知乎日报:如何预估和评价一部电影好坏?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