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鄱阳湖——中国古代史上最大规模的水战

公元1363年(元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后,陈友谅被流矢射中而死,全军大乱。朱元璋指挥军队以少胜多,取得了这场决定性战役的胜利。数天后,朱元璋在滕王阁举行庆功宴,踌躇满志,赋诗一首: 雪压竹枝低, 虽低不着泥。 明朝红日出, 依旧与云齐。

有人说这首诗虽然有些俗,但也写出了当时朱元璋意夺天下的帝王气概,充满了将成大业的气魄。

决战鄱阳湖——中国古代史上最大规模的水战

​元末各路起义队伍的发展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南北各路豪杰纷纷起义反对元朝暴政。公元1360年,原属天完红巾军的陈友谅在先后弑杀倪文俊、赵普胜(一说并非陈友谅所杀)和天完(一说大宋)皇帝徐寿辉后,当年的五月自立为帝,国号为汉。这时的陈友谅是 “尽有江西、湖广之地”,后来发展成为长江以南实力最为强大的一支势力。就在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大汉皇帝后,原来和陈友谅是同一支队伍的明玉珍就与其断绝了关系,在重庆建立大夏政权,也自立为帝。

在这场元末农民大起义战争中,群雄争霸,各路势力是此起彼伏,互有攻守。慢慢地,就形成了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明玉珍、方国珍、陈友定等几大势力。此时的原属韩林儿、刘福通红巾军一部分的朱元璋在皖南、江苏西南以及浙东一带活动,他的东面是张士诚,西面是陈友谅,正处于两大势力的中间。张士诚以苏州为都城,坐拥苏、浙一带富饶之地,也是实力雄厚。陈友谅自恃兵力强大,为人多疑,擅耍权术,野心勃勃的四处扩张,要东取朱元璋的老巢应天(今江苏南京)。在这几股势力之中,朱元璋明白自己的实力,论兵力、财力,自然不能与其他二者相敌,万一陈、张二人联手,自己必败无疑。

决战鄱阳湖——中国古代史上最大规模的水战
决战鄱阳湖——中国古代史上最大规模的水战

面对这种形势,后来,朱元璋采纳了手下人的建议,决定了先攻陈友谅、后取张士诚的战略。所幸的是张士诚并无与陈友谅联手之意,在陈友谅称帝之后,张士诚这位元末起义的盖世功臣,心里一直打着小算盘,守着自己的地盘坐山观虎斗。

公元1360年(元至正二十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在应天府的龙湾镇一带(今江苏南京城郊)展开了激战。正所谓骄兵必败,一口想吃掉朱元璋的陈友谅,没曾想退潮后大船搁浅,结果被朱元璋大败,战船烧毁,损兵折将,自己落得乘坐小船逃跑。

公元1361年(元至正二十一年),转危为安的朱元璋带兵西征陈友谅,八月,朱元璋的船队溯江而上,攻下安庆,长驱小孤山,防守小孤山的原徐寿辉部将丁普郎、傅友德迎降。之后,朱元璋再分兵攻下蕲州、 黄梅、广济、抚州等地。

公元1362年(元至正二十二年),朱元璋书信劝降陈友谅的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成功。取得了龙兴(今江西南昌古称之一),改龙兴路为洪都府。袁州、瑞州、临江、吉安相继归属。

决战鄱阳湖

公元1363年(元至正二十三年)四月,陈友谅因疆土屡被朱元璋所占,大为气愤,趁朱玩璋主力部队去驰援安丰(今天的安徽寿县)之际,调集大船来攻洪都,其“舰高数丈,外饰以丹漆,上下三级,级置走马棚,下设板房为蔽,置橹数十其中,上下人语不相闻,橹箱皆裹以铁。”据记载,陈友谅这次是特地制造了数百艘这样的大船,带着家眷、百官,是“空国而来,以兵围城,其气甚盛,号六十万。”可以见得,这次的鄱阳之战,陈友谅是拼了老本要与朱元璋决一死战(有研究资料认为,陈军号称60万是虚称,同时包括了大量非战斗部队,与朱军的20万作战部队实力上的差距还有待细分)。来势汹汹的陈友谅先是攻取了吉安、临江等地,以遏制朱元璋的势力。

决战鄱阳湖——中国古代史上最大规模的水战

朱元璋所占的洪都位于赣江之滨,向北经鄱阳湖与长江相连,向东可以到达苏浙等地,向西可以到达湖南湖北,向南顺赣江可以到达五岭,可见其地理位置之重要。

到了四月二十三日,陈友谅的兵马登陆包围洪都城,这时的洪都城由朱元璋的亲侄儿朱文正驻守。四月二十七日,陈军开始进攻,首攻抚州门,城垣被毁三十余丈。朱文正督战各将死守,边反击边修复城池,将士伤亡虽然严重,但城池依然固守手中。五月八日,陈军又开始改为进攻新城门,结果被守将主动出击击退。六月十四日,陈军调整进攻战略,对宫步、土步二门进行猛攻,守城士卒殊死抵抗。

几轮进攻下来,双方互有伤亡,疲惫不堪。朱文正眼见洪都被困已久,赶紧派人向朱元璋求援。朱元璋得知消息后,了解到洪都城被困已久,恰逢江水退潮,不利于陈友谅的巨船行动,是消灭陈友谅的有利时机。

决战鄱阳湖——中国古代史上最大规模的水战

七月六日,朱元璋统兵20万进发洪都,十六日到达湖口。从四月二十三日到七月十六日这一天,陈友谅的大军已经在此与朱文正的守军反复争夺八十五天之久(明史记载),久滞鄱阳湖却没有取得什么明显战果,士气低迷,在得知朱元璋增援后,陈友谅撤出围军迎战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

决战鄱阳湖——中国古代史上最大规模的水战

为了把陈友谅困在鄱阳湖中,朱元璋命令各部分兵把守各口,防止陈军逃走,他自己亲率主力进入了鄱阳湖。二十日,两军在鄱阳湖内的康朗山(现在鄱阳湖内的康山)遭遇。陈友谅的巨大船队列阵出战,朱元璋见这些大船都首尾相连,进退缓慢,就把属下水军化整为零,编为十一支独立作战的小队,配备了大小火器和弓弩,并制定了远距离先以火器进攻、再以弓弩杀敌,靠近敌人进行短兵格斗的战术。

二十一日,双方交战,朱元璋兵分两路主动出击,一路人马先将陈友谅的先头部队击败,缴获一艘大船,歼灭敌人1500余人。另一路人马趁势开炮放火,焚毁陈友谅的战船20多艘,士卒死伤严重。陈友谅的战船也奋力逼进朱元璋的指挥船,将其搁浅,被陈友谅军士围困,朱元璋指挥船上将士死伤严重。 幸好有船只赶来援救,杀退敌军,船只摆脱搁浅。

二十二日,朱元璋再次调整作战部署与陈友谅决战。陈友谅此时将大船连结一起,摆成巨阵,据记载陈军是“旌旗楼橹望之如山”。而朱元璋的水军都是些小船,难以正面进攻取胜,双方僵持不下。朱元璋的大将郭兴献计火攻被采纳后,朱元璋命人制作满载火药的战船,利用黄昏时分冲向了陈友谅的船队,趁着东北风,顺势放起了大火,风急火烈,转瞬间,鄱阳湖上一片火海,数百艘船只被毁。朱元璋趁机攻击,陈友谅部措手不及,死伤过半,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陈友贵等人均被烧死。

决战鄱阳湖——中国古代史上最大规模的水战
决战鄱阳湖——中国古代史上最大规模的水战
决战鄱阳湖——中国古代史上最大规模的水战

到二十四日交战中,陈友谅的船队已被朱元璋的水军逐一分割包围,陈军大败,夺路而逃。经过四天的激战,陈友谅的部队基本弹尽粮绝,士卒疲惫不堪,几员大将先后投降,实力大减。

八月二十六日,陈友谅打算率余部逃往武昌,结果又被朱元璋提前部署的守军堵截,只好冒死突围,到泾江口(现在的安徽宿松南)时,又遇到朱元璋大将郭英、廖永忠的伏击,陈友谅头部中箭而死,余部五万余人投降。

后仅余其子陈理逃至武昌继位,公元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二月,又被朱元璋攻破城池后投降。

决战鄱阳湖——中国古代史上最大规模的水战

是是非非陈友谅

正所谓成王败寇,一场实力悬殊的大决战,原本稳操胜券的陈友谅结果像赤壁之战一样,被以少胜多。​陈友谅的失败也就成了朱元璋成功的反面教材,在清修《明史•陈友谅传》中对记载也多以其弑杀倪文俊、徐寿辉等行为所不齿。但不能忽视的是陈友谅在当时确实有着出众的军事领导才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升职高级将领。他取代倪文俊之后,其势力扩张迅速,从蒙元统治者手中夺取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浙江等地区,可以看出,一代枭雄陈友谅也是一支摧毁元朝统治的最重要力量,并非单单篡权夺位之徒。

当然,这种割据势力间相互斗争的关系,在当时的环境下,肯定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陈友谅的一些污点,就成为后来朱元璋军队所利用的一点,利用政治攻事,为自己寻找道义和名义,做出了先攻陈友谅再取张士诚的战略计划。一是,陈友谅实力强大,有野心,对自己构成了直接威胁;其次,说陈友谅是弑君之人不可靠,口碑差,名号不正,这在古代封建礼教中自然给陈友谅打上了负面标签;第三,就是张士诚守着江浙富庶之地,无大志,不足为虑。

到了陈友谅兵败身亡后,他的事例自然而然就成了树立朱氏权威,需要后人警示、批判的反面典型了,其在灭元战争中立下的战绩功劳自然就不再是关注的重点了。

​(本文原创作者:史说新传,各自媒体平台同号: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169 字。

转载请注明: 决战鄱阳湖——中国古代史上最大规模的水战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