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后,我们会觉得有父母唠叨是一件特别痛快的事情,因为这样足以证明我们拥有双亲健在的幸福。可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可就不一样了,他们往往会把父母的唠叨当作令人厌烦的紧箍咒,时间长了更是觉得唠叨离间了自己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
你是一个爱唠叨的家长吗?生活中,爱唠叨的妈妈占多数,但同样有一部分爸爸是特别爱唠叨的。长期生活在唠叨里的孩子,往往容易调皮和逆反,尤其是以下几种被孩子公认为最讨厌的唠叨形式,家长们更应该尽早摒弃。
小事儿一提再提。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孩子玩了玩具之后,忘记收拾了,这个时候很多家长就开始说:“每次都只知道到处乱摆,却从来不晓得归类整理。昨天我才说了,你说你记得了,你记得了吗?怎么今天还在犯?上个星期也是,我因为这个问题给你上了一个小时的政治课,你是没长耳朵还是没长记性啊?还有上个月……”
小事儿一提再提,是很多家长的拿手好戏。他们认为我总是搬出过去的小事情来,越能够让孩子意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孩子就越是能够尽快改正。殊不知,你越是喜欢旧事重提,孩子就越是感觉到厌恶。请记住,话不在多,点到为止。你简单的提醒孩子一句,孩子自然就乖乖去整理了,说那么多话既浪费自己的口舌,也污染了大家的听觉。
否定孩子的感受或想法。
“你这样肯定不行!”“你就不应该那样!”“我喊你做什么,你照做就是,哪里来的那么多怨言!”“还敢跟我顶嘴?是不是不想活了?”“翅膀长硬了是吗?还敢跟我顶嘴……”习惯于站在父母的高度,强制压制孩子情绪和想法家长可以说是不计其数。
就在刚刚,我的女儿打碎了一瓶花露水,我听见响声之后,问她怎么了,她并没有回答我。我走进一看花露水打碎了,她正蹑手蹑脚地在清理现场,我并没有立马吼她,只是安抚她:“没关系宝贝儿,碎了就碎了,下一次小心一点就行了。还有呢,下一次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不要瞒着妈妈,如实告诉妈妈就好。只要你不是故意打碎的,妈妈都不会胡乱批评你的。”随后女儿告诉我,她的确并不是故意打碎的,是因为自己在玩玩具的时候不小心碰掉了。
孩子犯错了,其他的内心是极度自责的,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再劈头盖脸的责骂,不仅不会让孩子明白今后应该如何改正,反而会让孩子觉得心里很堵。
总是在孩子面前发泄坏情绪。
在公司,由于工作上的疏忽,被领导批评了,而接下来同事们也开始小声的议论。这个时候,自己心中肯定就非常不痛快,于是回到家很多家长就开始拿孩子的小行为大做文章。比如:看见孩子坐姿歪了一点,就开始放大分贝一顿怒吼;看见孩子作业做完了没有整理书包,就开始怒气冲冲的要打人。
不管是在工作中遇到了不顺心也好,还是在处理各种关系的时候有不顺畅的地方也罢,我们都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坏情绪,在进门之前将坏情绪抛开,用微笑的样子迎接自己的孩子。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不至于情绪化,才不会把自己愤怒的情绪发泄到别人身上。
频繁使用命令式唠叨。
“还看什么电视?再不去写作业看我不打断你的腿!”“作业写不好还想给我提要求,赶紧给我写作业去!”“我安排你做什么事情了?啊?还不去做,是不是皮肤在痒了?”“三天不打你要上房揭瓦,再让我提醒你一次,就有你的苦头吃了……”
命令孩子,成为很多家长的专利,殊不知这种命令的口吻最初可能对孩子有效,但渐渐地孩子也不会那么在意了,反而会致使孩子逆反。比如:家长总是命令孩子去写作业,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感受到我写作业好像就是跟父母写作业一样。因为我只要不写,父母就暴跳如雷,如果我去写,父母就喜上眉梢。既然写作业是为父母写,我干什么要逼着自己去写呢?
转换一下说话语气,把命令的口吻改成期待的方式,比如:“宝贝儿,写作业的时间到了哦,妈妈希望你能够先写作业再看电视。”“宝贝儿,妈妈安排你做的事情,我希望你能够先去帮妈妈完成了。”
总拿“别人家的孩子”跟自己孩子过不去。
“你看看谁谁谁,哪个方面不比你强?”“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不仅成绩好,还不用父母操心!”“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每次都考第一,而你呢,成绩不后退就万事大吉了……”
别人家的孩子,成为中国孩子最大的敌人。很多孩子成长的过程,都被笼罩在别人家孩子如何如何优秀的阴影之中。这样的做法,不仅不能激励自己的孩子改邪归正,反而会促使自己的孩子更加反叛。
把孩子现在的表现,同孩子去过的表现作对比,这样既能发现孩子的进步,也能让孩子心服口服地接受父母的引导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