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之间,已经到了喜欢回忆的年龄。
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说到中师生这个群体。在多年前,代课老师如过江之鲫,代课老师转正的也不少。在那个时候,中师生成了教师队伍中非常稀缺的一种资源:哪所学校要是来了一名中师毕业生前往报到,相应的学校校长会非常高兴,因为就是当年的那些中师生,撑起了那一个时代的基础教育,甚至包括现在农村地区很多学校,还“残留”着一些中师生的踪迹。这些中师生,他们的现状到底如何呢?
当年的中师生成了没有“娘家”可归的“闺女”。
就拿我们这边原本的一所中师生所在母校来说,这所学校原本是三年制的普师专业,后来在若干年之后招收四年制的中师生,再后来又演变为招收五年制大专的英语或者计算机专业。
但是在7年前,这所师范学校并入我们当地的一所二本公办大学,学校名称改了,这所被称为“木兰溪畔的园丁摇篮”的师范学校后来又搬到别的地方。当原本的中师生要去聚会的时候,发现物是人非。当然,不单单在我们地区是这样的,其他省份的中师学校,改名撤并的也不在少数。中师生的母校,曾经是一处心灵的家园,改名并搬迁后只剩下回忆。
当年的那些中师生,不是坚守就是已经退休。
据我的一些同行的朋友介绍,当年最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并没有选择上高中,而是直接去读中师。按照常理,分数达到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的,是直接被重点高中学校录取的。但是,还有一部分分数远远超过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但他们并没有去高中,而是去中等师范学校就读。后来,这些当年优中选优的一批人成了基础教育的脊梁,在国内基础教育“青黄不接”之际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而这一批人,他们有的还在三尺讲台旁坚守着,继续为基础教育释放着光和热,哪怕是最后一届包分配工作的中师生,现在也已经不年轻了;还有的中师生目前已经退休,但他们在同学n年聚会的时候,只要他们还健在,一般会准时赴约。只不过,当年的母校已被撤并并改名,他们的心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疙瘩。
只要是中师生,可能现在都已经陷入爱回忆的年龄了。韶华已逝,青春已远,物是人非,对于那个时候的中师生而言,他们无憾于教育事业,目前的他们除了一天天变老,便只剩下如今残存的一些美好记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