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孩子不懂保管物品,别家孩子轻松拿走,教你2种引导方法

由 泉亮霞 发布于 经典

前言:

有家长说,自己孩子的东西,总是被别的同学拿走。其实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也是孩子人生路上开始有了真正的人际交往后,遇到的实际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孩子比较单纯善良。一方面觉得别人要,自己不给似乎也不近情理;另一方面,感觉到别人总向自己要东西,似乎自己比较“好欺负”,会觉得有些难过。面对这样的实际问题,我的建议有两条:


一、首先,父母对这种事的反应,以及对孩子的引导很重要。

孩子感到难过,这个情绪很有可能是大人“影响”出来的,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可能暂时还意识不到经常有人向他要东西,原因在于他“好欺负”,通常是大人总对孩子说:怎么他老向你要东西,不向别人要东西啊?就你好欺负是不是?

这是一个错误的导向,会让孩子陷入委屈和无奈的境地。单纯善良,其实是孩子身上一个非常可贵的优点。我们作为家长,也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可贵品质,而不要斥责他: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这么傻?!…


比较好的导向是什么呢?父母对此,应该暗示孩子:你一定是个善良友好的孩子,所以别人喜欢跟你交往,也喜欢向你要东西。因为你总是能及时帮助到别人,所以别人想到要什么东西的时候,自然就愿意和喜欢找你了。

这样的引导会让孩子接受自己的行为,接纳自己友好善良的人格,对自己的评价是正面积极的,有助于孩子继续保持善良友好的优秀品格。


二、其次,孩子有在学校交朋友的需求,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正确分辨“友谊”。

孩子在学校是需要交朋友的,如果别人将要东西,解释为“借东西”,那么孩子不借的话,会被人认为“小气”,也有可能被别的孩子排斥,有时的确会影响孩子交朋友。但我们都知道,不替对方着想的”朋友“,都不属于真正的朋友。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家长告诉孩子们: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什么是属于自己的利益,而这种利益必须捍卫。


当然,如果要东西的理由是“借东西”,而这么小的孩子暂时还分不清借多久才叫借,超过多久才叫“借了不还”,所以,父母需要教会孩子跟对方商量:借来干什么,要用多久?什么时候还?谈好之后,然后大方的借给同学。要让孩子明白“借”的边界在哪里。不能无期限的“借”,导致借出去之后不好意思张口要回来。这就使孩子处于了“被动”之中。要尽可能教会孩子与他人商量和谈判。比如:放学前如果同学不还,就把借的东西要回来,可以跟他说明白,下次我可以不借,因为你没有及时还回来。


所以我觉得,比较好的方法是教会孩子跟他人商量“借”的时间和期限,并且信守承诺。同时让孩子明白,很多事孩子做得很好,但是一些事应该是有边界的,而我们不必为了不得罪别人或者讨好别人,就不敢去争取不让自己的利益受损失。


总结:

小朋友总被同学要东西,心里很难过,具体说是舍不得。可不好意思拒绝。我就是这样教育他的。做人要豁达,好的东西要懂得和别人分享,但自己的东西也要保管好。其实无非是些小食品和小文具的,和别人分享或者就是对同学有所帮助,为以后人的性格豁达做一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