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左良玉一生,前半生遇到贵人,加上自己的打拼,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变得膨胀,没有了国家大义,只有一己之私。其顺江东下,直接威胁弘光政权,牵制了南明的大量军队,致使门户大开,助大清军队如入无人之境,导致了南明政权的灭亡,是十足的罪人。然而为何会在崇祯朝受到青睐,被称为忠诚呢?
作为山东人的左良玉,自幼父母双亡,由叔叔抚养成人。崇祯元年已是辽东车右营都司的左良玉,受辽东发生兵变的牵连被免官,而后积极向东林党人侯恂靠拢。按照侯恂之子侯方域《壮悔堂文集》记载:侯恂“役使之”。役使是指差遣。一是表明了两者的主从关系,左良玉投入侯恂门下;其次再次证明了侯恂很有眼光,因为赫赫有名的蓟辽督师袁崇焕,当年知县届满回京述职,便是由其推荐进入兵部,成就了辽东的一番事业。由此左良玉开始平步青云。
崇祯四年大凌河城被后金军队围困,崇祯皇帝命令尤世威引兵援救。侯恂靠着曾与尤世威共过事的关系,推荐左良玉担任其副将。虽然大凌河此役,明军大败,但左良玉却因祸得福,《明史·左良玉传》:恂荐为副将,战松山、杏山下,录功第一。左良玉一跃成为了明朝辽东战场的大将,为此,侯恂赐予其“昆山”之字。
崇祯朝时期,内忧外患,明朝不得不面对农民起义军与后金军队两个战场,常常是顾头不顾腚,摁起葫芦起了瓢。只能将数量有限的军队大部,优先应对威胁大的战场。1632年,左良玉便被崇祯调至山西,与曹文诏等人共同镇压农民起义军,因功升至总兵,但也逐渐开始私欲膨胀,变得不听指挥,自己擅作主张:
1、因意见不合,拒绝执行总督、巡抚的调兵公文,甚至暗中收留投降的士兵,加强己方的军事力量;
2、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奉命与汤九洲部共同夹击起义军的左良玉,见对方势大,擅自带兵逃跑,致使汤九洲部大败。
至1643年,左良玉已是平贼将军,援剿总兵官。以崇祯皇帝的脾气,何以至此?原因是左良玉拥兵自重,崇祯皇帝不得不加以安抚、倚重。此时左良玉部在明朝兵部册籍上,虽然只有25000人,但其对阵起义军时,按照“柿子专拿软的捏”的原则,又积极招降纳叛,兵力已达80万之众,成为了长江中游一带最有实力的军阀。
而明朝财政捉襟见肘,只能供应这支军队1\10的军饷,其余是左良玉靠着搜刮当地民脂民膏弥补。也再次说明了这是明朝行将崩溃的标志,中央失去了地方军队的控制。即便对于侯恂的命令,北上援救开封,左良玉也只是象征性地派出一部分兵力,还算念及当年的“提拔之恩”。
当李自成等部攻占襄阳之时,左良玉顺流而下,一路烧杀抢掠,到芜湖时,扬言要到南京筹措军饷。后经安庆巡抚反复劝诱,才以15万两库银成交,打消了南京筹饷的念头;待李自成等部转移后,左良玉进驻后,以大捷上报。崇祯皇帝不得不打碎了牙往肚里咽,封左良玉为宁南侯,儿子挂“平贼将军”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