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17年,天启皇帝朱由校暴病而亡,年仅十六岁的朱由检继位,成为了大明王朝新的主人。当年谁也没有料这位英姿勃发的少年竟最终会沦落为亡国之君,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汉族帝王。尽管明王朝的衰落在当时已经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但以明朝多年积累的实力和人才基础绝不至于短短十七年时间就突然陨落。细细品来,决心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种种措施和昏招频出的失误,竟然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朱由检画像
铲除奸佞,却动摇了朝政根基
当代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大明王朝实际上在万历十五年就已经死亡,尽管这个说法有些极端,但明朝后期内忧外患的局势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崇祯继位的时候只有十六岁,当时明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宦官专权、国库空虚、民乱四起,山海关外崛起的后金八旗露出了狼子野心,不断冲击着关宁防线。年轻的崇祯皇帝和他的父兄不同,他不是一个贪图享乐的皇帝,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皇帝,至少他的心思基本全在朝政方面。但凡事有度,欲速则不达,认真负责并不是评判明君的标准,关键还要看政绩。
山海关
崇祯上任之后就决心要改革朝政,拯救风雨飘摇中的大明王朝,而他的第一项任务就是铲除奸佞。朝中最大的奸臣正是扶植他上位的九千岁----魏忠贤。魏忠贤虽然是个不识字的宦官,但是多年来把持朝政,几乎成为了大明王朝真正的主人,不仅后世将此人评为史上第一奸宦,就在当时整个大明王朝也知道魏忠贤是祸国殃民的魁首。因此崇祯继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铲除了魏忠贤及其党羽,此事成为崇祯改革朝政的第一炮。但年轻的崇祯没有想到,这件事实际上是他拆除明王朝根基的开始。
魏忠贤剧照
魏忠贤毋庸置疑是明朝后期最大的奸臣,他祸乱朝纲,谗害忠良,几乎独揽朝政大权。他就像黄河河底的泥沙,不清除就会淤塞河道,可突然间清除就会造成河床空虚导致河堤溃坝。尽管魏忠贤是奸佞,但是他的作用却不可忽视,也正是由于魏忠贤的强势专权,朝廷整体的运行还在继续。尽管魏忠贤没有文化,但是对于局势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和分析,朝廷中的各个机构依然在运行。客观上讲魏忠贤并没有把心思全部花在宫廷内斗之中,在改革税制、平息民乱、平定辽东等方面魏忠贤还是做了很多工作的。
魏忠贤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稳固朝纲,有这么一个强权人物的存在,整个国家机构仍然在朝着一个方向在持续运行。魏忠贤的死对头是以翰林学士为主体的东林党人,在东林党人的支持下崇祯除掉了朝中首恶,但是这群知识分子之中却缺乏治国能臣。东林党人打着朝廷忠良的旗号,实际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东林党官员画
东林党人之所以反魏,是因为他们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除了看不惯宦官专权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商税。明朝后期工商业已经非常发达,公认的说法是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国家的财政收入仍然是开国之初的农业税为主。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显然无法支撑国家的运行,同时由于天灾人祸、腐败严重,农民阶级的负担已经非常沉重,当时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魏忠贤对这一点有很清醒的认识,他明白农民已经快被榨干了,再榨就要反了,所以他把矛头对准了富裕的地主阶级,他们拥有大量的良田同时经营大部分的手工业和商业,但上缴的税赋却很少。工商税增加了财政收入,为明王朝输入了一点续命的血液。
崇祯除掉魏忠贤之后按照东林党人的建议废除了工商税,为了维持国家运行反而增加了农税,恰逢当年又遇灾年逼的农民揭竿起义,这是明朝覆亡的一个重要原因。铲除魏忠贤的行动彰显了崇祯改革的决心也暴露了崇祯政治经验不足的短板,乱世用重典,铲除一个强权人物之后却没有找到能够顶替他的人。魏忠贤这颗顶梁柱被扳倒之后,明朝的大厦也开始逐渐崩塌。
崇祯皇帝剧照
外患不断,临阵斩将
此时的辽东八旗已经成为了一支足以威胁明朝安危的军事力量,努尔哈赤起兵的重要目标便是灭明,后金不断滋扰关宁防线成为明朝最大的外患。魏忠贤主政时期将辽东八旗视为心腹大患,坚持强势平叛。尽管财政困难无论是孙承宗还是袁崇焕都得到了他的鼎力支持,孙、袁等人建立的关宁防线也成为了后金无法逾越的长城,努尔哈赤最终也因战斗中负伤,不治而亡。因此,尽管明朝衰落,但是防御后金还是处于优势地位。
崇祯三年,皇太极借到蒙古绕过关宁防线,攻陷永平四城,兵临北京城下。袁崇焕得报后率一万关宁铁骑星夜兼程驰援京师,汇合援军在左安门、广渠门击溃数万八旗精锐迫使皇太极仓皇撤军,解京师之围。袁崇焕身为蓟辽总督,巩固辽东防线,并且取得过宁远、宁锦大捷,被后金八旗视为克星,在他手下调教的关宁铁骑更是明朝最精锐的部队。袁崇焕勤王救驾有大功,按理应重加封赏才对,但崇祯此时却做出了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决定---杀袁崇焕。
崇祯下旨公布袁崇焕十大罪状,并且凌迟处死。无论袁崇焕犯了多么重的罪行,无论崇祯有多么充分的理由,此时杀了袁崇焕,就是在自掘坟墓。对于一个刚刚拯救了国家首都的功臣,对于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将军,竟然如此轻率的痛下杀手,崇祯做了一件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有的时候一个人的生死就能决定历史的走向,一支军队的主将就是军队的灵魂,袁崇焕死后,关宁铁骑不复往日辉煌,固若金汤的关宁防线再也无法抵挡住八旗的铁蹄。十五年后,多尔衮率领八旗精锐踏破山海关入主京城。与铲除魏忠贤相似,崇祯皇帝仍然无法认清形势,在没有合适人选的情况下将另一个顶梁柱硬生生的扳倒。
刚愎自用,多疑嗜杀
除掉了魏忠贤和袁崇焕,崇祯皇帝开始着手整肃内政,他急切的需要稳固国家政权。但当他开始工作的时候却发现手下却无人可用,想大展拳脚实施抱负的时候却发现被束缚了手脚。一直支持崇祯的东林党人此时已经没有了对手,他们依旧每日高举着忠良的大旗,但崇祯也已经认清了这些所谓的大学士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积极争取罢了。这些人并没有多少是可堪重用的人才,崇祯将希望寄托在了朝廷的中枢机构内阁上面。
此时的内阁已经不是明朝中期时的权力中枢,由于万历时期内阁首辅张居正专权,皇帝为了防止这种现象极大的限制了内阁的力量。如此一来,内阁辅政大臣只求无过不敢出头。而此刻的崇祯依然只从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辅政大臣无能便是不忠,不忠就要杀,朱由检在位十七年共计杀了五十位内阁辅政大臣。崇祯感慨无人可用,但又有哪位臣子敢于常伴这样一位如同饿虎一般的君王?
对于朝政大事,其实崇祯并不是很了解,但却喜欢亲自处理。财政困难一直困扰着整个明朝中后期,除了张居正新政那段短暂时间,朝廷一直处于缺钱的状态。万历也清楚,要办事就必须花钱,必须增加财政收入,由于东林党人的反对,工商税被废除,农业税是增加了,但农民已经穷得无立锥之地,税派下去却收不上来。这个时候有人建议废除邮驿制度,如此便可每年节省百万两白银的开销,崇祯可能连邮驿的重要性都不清楚便同意了。
后人往往关注由于解散驿站公务人员导致李自成失业,继而造反推翻了大明王朝,其实这只是个偶然事件。而延续了数千年的邮驿制度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却是极为重要的。邮驿系统就好比是人体的神经脉络,管理一个版图如此庞大的国家必须依靠一套迅捷的信息传递系统,没有了这套系统,就如同失去了知觉,动弹不得。
明朝邮驿
李自成起兵威胁京师,这时候再也没有关宁铁骑星夜驰援了,崇祯这个时候有三个选择。首先,调重兵御敌,明朝的军事力量尚存,全国还有近百万的兵力,但都很分散,并且大部分在南方,距京师最近的就是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手下的三万关宁铁骑。南方兵力已经来不及北上了,如果调吴三桂援京就意味着要放弃祖宗打下的辽东领土,这个罪崇祯不愿意承担,吴三桂不敢承担。在先保头还是先保手脚的问题上,崇祯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想明白,直到李自成兵临城下,才强令吴三桂回援京师,而那时已经为时晚矣。
崇祯的第二个选择,迁都。明朝自朱棣开始就实行两京制度,除北京之外还有一个备用首都南京,这个首都不仅仅是一座城市,而是有一整套的正在运行的政府机构。如果迁都,这套备用系统可以立刻投入使用,况且南方经济繁荣,统治也比较稳定,还有数十万兵力可以调用。迁都也未必不可,至少比亡国要强,南宋迁都之后也延续了一百多年。但在和大臣商议时,崇祯犹豫了,也许是怕承担丢失京城的罪名,也许是担心朝臣的反对,最终崇祯错过了这个机会。
崇祯上吊自杀
尽管如此,上天还是给了他最后一个机会---议和。崇祯和朝臣并没有幻想能够议和,是李自成主动提出要议和,他的条件并不高,将西部领土划分给他,让他在西安做皇帝,北方和南方仍然是大明王朝的。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崇祯还是犹豫了,不管是什么原因,他犹豫了,没有给李自成答复,也就意味着拒绝。
公元1644年4月25日,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李自成走进了紫禁城,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身亡,最后陪伴他的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延续了276年的大明王朝在这一天划上了句号。纵观崇祯一生,可悲、可叹,历史的趋势不可更改,但无数的转机也被他错过。后人曾调侃,无论怎么选,崇祯总能找到最糟糕的选项并坚决的执行,这或许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我们总喜欢假设,如果继位的不是朱由检,或许大明王朝还有续命的机会!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