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阁历史事件纵览古今历史,综合重大历史事件,畅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为人知的趣味野史。
陶渊明趣事
陶渊明的趣事之“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高傲的人格气节。他不甘与贪污受贿之伍同流合污,在充满诱惑、黑暗的官场与世俗中“出淤泥而不染”,始终保持自己高尚的品格。
陶渊明图像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发生在义熙元年。陶渊明刚度过不惑之年,在家中闲适着。后来在好朋友的劝说,再次出仕担任彭泽县令官职。在任三个月后,朝阳派人下来陶渊明所在的彭泽县检查公务,受使命前来的人是督邮刘云。督邮刘云为人凶神恶煞,专门趁公务之职捞取油水、收刮民间的油脂油膏。检查公务结束后,他收获的贿赂不下千金。而且,如果当地的百姓、县令不给他献上“礼物”,他就以此为由栽赃陷害。因此,督邮刘云在彭泽县臭名远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陶渊明不愿意忍受督邮刘云的压迫和欺诈,就不去见他,自己推却了官职回归家乡。此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趣事被大众流传。
除了这件趣事之外,陶渊明还有两件小趣事,不过这两件小趣事都与酒有关。
陶渊明趣事之葛巾漉酒。郡将前来看望陶渊明时,陶渊明正在酿酒。正好就煮熟了,陶渊明随意将头上戴的葛布取下来漉酒,漉完之后又戴回脑袋上,弄得头发满是酒星子。陶渊明也不在意,随后接待了郡将。
陶渊明趣事之我醉欲眠卿可去。陶渊明与人家交往,不分贵贱。只要是来拜访他的,他都会以酒待客。若是在客人先前醉了,他就会说》“我已经醉了,想睡觉休息一下,你可以离去了”
从这两个趣事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个随性率真、不拘小节的君子,对酒亦十分喜爱。
陶渊明 饮酒.其五
《饮酒·其五》是陶渊明创作《饮酒十二首》诗中的第五首诗。这首诗是陶渊明在隐居田园生活之后著作的,主要体现隐居田园生活的乐趣,表达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欢喜及对大自然的赞叹。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这首诗的宗旨是回归自然,在意境方面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是前四句:“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此四句描写陶渊明终于摆脱黑暗的官场生涯,摆脱了令人厌恶的尘俗纷扰的感受,突显诗人鄙视仕途之路、不与朝臣统治者等同流合污的情感。看似简单的四句话,其中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告诫我们,人是可以自我陶冶的,只要心中有理想又追求,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情趣。
第二层是后面六句:“采菊东篱下……欲辨已忘言”。后六句描绘了夕阳下照映下的南山美景,诗人从中体会到了无限的生活情趣,也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隐居生活的炽爱和纯洁的品德操行。“采菊”的悠然与“南山”的美景、落山的夕阳与归巢的飞鸟相互映衬,让诗人体会到别样的深意,想要说出什么,却陶醉在此山此景中不能自拔,给读者留下一丝悬念,引发读者的思考。
这首诗诗句描写简单明了,富有理趣,但又不枯燥乏味。形式与内容完美的结合达到高度的统一,短短的几句词不仅写出了悠然自在的心情,还描绘了幽静淡美的景,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又包含了自然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意味深长。
陶渊明 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诗一共有五首,是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形象的描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生活及感悟,抒发了诗人远离仕途重返家园的愉悦心情和体验田园生活的乐趣。
陶渊明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生活、理想的逐步呈现。
第一首“少无适俗韵……复得返自然”:首先表明辞官归隐的庆幸和喜悦之情,抒发诗人解脱了官场的压抑,重获新生的惬意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第二首“野外罕人事……零落同草莽”:描写诗人进入归隐生活后的日常生活和心境。相较于黑暗的官场,更喜欢现在朴质、没有心机的生活。
第三首“种豆南山下……但使愿无违”:描写诗人亲身耕种劳作的情景。短短的八句词,表达了诗人反传统观念、破陈旧思想的精神。
第四首“久去山泽游……终当归空无”:描写诗人外出漫游,偶遇之事。由此事引发了诗人的思绪,对尘世的感悟。这首诗与前三首诗相呼应,总结了陶渊明当下的心境。
第五首“怅恨独策还……已复至天旭”:描写诗人劳作归来的心情变化,由怅恨到欢欣,隐喻陶渊明从宦官生涯到隐居生活的历程。
从这组诗中,我们能深刻的感受到陶渊明对自由田园生活的炽爱、对劳动者自食其力的尊敬。相比之下,隐含着对宦官生涯腐败浑浊的厌恶之情,体现了陶渊明宁愿忍受田园的辛劳也不愿与官场黑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及保持洁身自好的毅力。《归园田居》集体展现了陶渊明追求悠闲自在、崇尚清贫、安逸知足的美好情操。
陶渊明责子
《责子》是陶渊明在五十多岁左右著作的一首诗,描写的是他那五个不成气候的孩子。陶渊明虽然放弃了仕途生涯,过着归隐田园的生活,但是仍他挂虑和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够有所作为。
陶渊明《责子》
《责子》原诗:“白发被两鬓……且尽杯中物”。诗中叙述的大意如下。
《责子》诗中开篇,陶渊明感慨自己上了年纪,两鬓斑白,皮肤失去了往日的丰满开始变得松弛,恐怕命不久矣。自己命不久矣不要紧,他现在最担忧的就是五个儿子的前程。可是这五个儿子都是不求上进、整日碌碌无为,让陶渊明十分失望。
大儿子陶舒俨年方二十八岁,为人非常的懒散,好吃懒做,没有求学的上进心,一生碌碌无为。这“懒惰”被陶渊明用夸张手法描写,说是世上无人能及,已经到达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境界。二儿子陶宣俟年将十五岁,是个致力于学习的年纪。可是他到了年龄也不认真学习,不喜欢写文章,不学无术,对考试功名没有任何兴趣。
三四子陶雍份与陶端佚是双生子。这两个双胞胎智力先天愚钝,学习困难。到了十三岁还不认识阿拉伯十位数字,数字六加七之和也傻傻算不出。小儿子陶通佟已经九岁了,还是年幼无知、个头蠢笨的样子。整天只知道在外头玩耍,爬树摘果子,到头来只会念“梨”、“栗”,一点学习的热情和心性都没有。
面对这些不上进的孩子,陶渊明无可奈何,只能借酒浇愁。
陶渊明《责子》一诗便是在如此心境下,借酒挥洒而出。
陶渊明辞赋
陶渊明辞赋现存的仅有三篇,收录在《陶渊明集》中。这三篇辞赋分别是《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及《闲情赋》。虽然陶渊明辞赋只有三篇,可是这三篇却集中的体现了陶渊明的思想历程。
陶渊明辞赋之三《闲情赋》
陶渊明辞赋之一《归去来兮辞》著作于晋安帝406年,描写的是陶渊明欲脱离官场隐居田园的宣言。诗中所描写的是作者回归家园的路途上发生的情景及到家之后与家人喜悦团聚之情,还有在家耕耘劳作的情景。虽然这些情景全是作者凭借想象捏造出来的,但是描述的十分真切,语言节奏跌宕起伏、欢畅淋漓,强烈的表达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期盼和自由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辞赋之二《感士不遇赋》是一篇文诗参半的作品,描写的是有志之人不受到重用。这篇辞赋的主旨,揭示了当时社会政治的腐败风气。在虚伪昏暗的官场社会中,有才华有抱负的人没有遇到好的机会表现自己。他们大都被社会埋没,或被流言诋毁,处在这两难的境地中,既悲又愤。好在作者看透了世俗社会,保持着自身高尚的气节远离了是非之地。
陶渊明辞赋之三《闲情赋》是陶渊明辞赋中仅有的一篇情赋,描写的是一位妙曼的女子。这位女子深深吸引着作者,使作者日思夜想,展开了一段想象之旅。虽然对女子的爱慕极深极浓,却不得不压抑在心中。经过了一夜的辗转,最终只能无可奈何的放弃,重新整理自己的心绪,抛弃各种杂念,保持本心的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