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问题,我首先是觉得“懂规矩”是个很通俗,但内涵比较模糊的概念。结合题主的问题,我想分拆成下列几个问题来说说我的看法。
1,“懂规矩”的定义和需要的心理资源是什么?
2,对于四五岁的孩子,“懂规矩”是要懂哪些规矩?
3,孩子懂规矩背后,家长该懂的规矩是什么?
4,“懂规矩”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家长该怎么做?
一、懂规矩是主动适应环境,需要认知发展,情绪调节能力
我理解的规矩是社会大环境,家庭小环境的行为习惯与期望。人是社会性的,互相依存的,不懂规矩常常是要付出代价的。懂规矩于是成为主动适应环境的一个策略。当然,有时候破坏一些规矩是能获得收益的,但也会在另外一个规矩的维度付出代价。
而环境从时间,空间,场景,周围的人员多个维度不同,对应的规矩都是可能很不同的。有些规矩是明确可见可查的,但大部分规矩却是偏隐性的,模糊复杂的。规矩约束的是行为,而要懂规矩首先要了解这些规矩,这是有很强的认知功能要求的。而且正是由于很对规矩是偏隐性的,而是适应环境的主体是自己,所以对规矩的认知是需要大量的经历的。
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往往都是从被动到主动,从什么都不懂到熟悉的过程,并且是跟自己利害紧密相关的,这个过程必然会有很丰富甚至很激烈的情绪体验,无力感,挫败感,紧张感,压迫感等等都不会少。在情绪高涨的时候认知是会失调的,行为也会跟着失调。所以“懂规矩”是会消耗大量的情绪调控精力,也对情绪调控能力有很高的需求的。
二、四五岁的孩子正常情况下只懂得跟自己生活紧密相关,经常发生的规矩
前面讲到懂规矩是以认知功能和情绪调节能力为基础的,那么我们看看四五岁的孩子这两方面的功能发展的正常水平是怎样的。
皮亚杰认为 2 到 7 岁的儿童认知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能够使用符合来理解世界,但是在心理运算时表现出很多思维方面的局限,如自我为中心(没有办法理解别人的视角与观点),认为万物有灵,思维刻板拘泥,只能做简单的逻辑推理。认知方面的发展状况决定了四五岁的孩子可以了解跟自己日常生活很相关的规矩,比如作息安排,照顾自己的生活,了解爸爸妈妈,幼儿园老师对自己的期望,了解怎么满足自己的需求。
婴儿是不具有情绪调节能力的。把情绪控制从抚养人的控制转为孩子自我控制是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任务,这个过程要经历整个儿童期,但是永远不能全部完成。因为即使成人也不是完全自足的,尤其是在遇到困难时,成人也会要依靠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但是在儿童期,我们逐步积累了一定范围的策略去管理情绪及其表现。3 到 5 岁的儿童使用语言和思维来考虑情绪的能力越来越强,能够将情绪现象客观化,把自己和情绪区分开来,能够分享自己的情绪,倾听他人的解释。情绪能力的发展状况决定了孩子是能够在应付大部分日常生活规矩的,但是也会常常情绪爆发,需要成人的帮助。
所以四五岁的孩子是有一定的“懂规矩”基础的,但是有局限。他们通过几乎每天都重复发生的场景,从自己需求的角度来熟悉自己生活环境中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规矩,是很重要的学习规矩,养成好习惯的阶段。但也会面临很多挑战,需要成人的帮助。
题中说了两个相对比较极端的例子。一个是“各类清宫小说里面,各种皇子皇孙小小年纪都懂得一堆大人才讲的规矩,且压根不敢违反”。我想这一方面有戏说和夸张的成分,另一方面也有环境差异。宫廷里面规矩特别的多,并且违反的后果可能会非常的严重。那么这就是皇子皇孙需要适应的日常环境,并且会比普通儿童更频繁的处于高度警觉的心理状态以供应所需的心理资源。这并非不可能,比较做得好的都是未来的帝王之才,素质比普通人高,但这些人也是有皇帝几十个皇子,几百个皇孙做分母的。另外,他们童年长期处于这样的高度警觉状态,是很可能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造成焦虑,抑郁,强迫等心理困扰的。另外一个例子是说“看现在社会孩子们都是一个要求没满足就地打滚,哭嚎连天状的”,这确实不少,但这也正是我接下来想说的。
三、孩子懂的规矩是适应家长实现的规矩
“看现在社会孩子们都是一个要求没满足就地打滚,哭嚎连天状的”,看起来确实孩子非常没规矩。但是“懂规矩”不只是孩子的责任,也不是家长可以袖手旁观,或者摊摊手抱怨“没办法啊,孩子就这样”
前面说到孩子“懂规矩”是适应自己日常生活的环境,学习怎么满足自己的需求。当孩子一个要求没满足就满地打滚,哭嚎连天状的时候,孩子背后的逻辑是“这管用啊”,这是孩子适应出来的规矩;家长背后的逻辑是“没办法啊,不能让孩子这么没规矩的打滚,我不得不满足啊”,这是家长传递出来的规矩。
之前知乎上有好多关于孩子不懂事,打人,耍赖什么的,家长不管,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自然懂道理了”。其实孩子这么小不懂道理就是因为其家长这么大了还不懂道理。
家长这样不管不顾,纵容背后的认知与情绪能力是什么样的呢?
家长的认知方面,没有理清在孩子学习适应社会规则的过程中自己的重要性和责任,所以并没有去帮助调节。或者自己对于很多社会规则是抱有反感但又无奈的矛盾心情的,不知道怎么好。特别是在过去传统社会中对“懂规矩”执行得非常强硬,很多人心中有痛恨,很希望自己当时能有自由和宽松的空间。而在独生子女开始,以及现在自由,关爱,尊重的思潮越来越普及和流行的时候,很多家长很自然的怀揣着对过去自己经历中的怨恨来拥抱新思潮的,但是却并没有真正领会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关爱,尊重。自由与规则是矛盾统一的,关爱孩子和孩子关爱自己是需要统一的,尊重孩子和孩子同时需要尊重自己与他人也是需要统一的。
家长的情绪调节方面,很多人小时候要么重压要么完全没有约束,导致成长过程中自己其实并没有练就良好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的,也更加不会帮别人调节。在面对孩子对抗规矩时的情绪失控,家长自己其实是不知所措的。于是容易寄希望于“孩子长大自然就懂事了”,或者选择相信“孩子需要自己的空间,我不该约束他”,“孩子的需求就应该被满足”来尽快掩盖这样让自己焦虑烦恼的局面。
孩子天性是去适应环境的,不懂规矩的孩子背后往往反应其养育人在认知方面的困扰和情绪调节能力方面的困难。
四、父母就像子宫,即约束孩子又保护孩子
规则是一种约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的自由,不是想怎样就能怎样,但是规则又是让大家知道怎么跟自然,跟他人共同相处,避免碰撞中受到重创。这其实就是自由与法律的关系。没有法律约束的自由是没有保障的自由;没有自由的法律是没有生命力的法律。
父母对孩子的约束实际上是加在孩子与未来需要面对的社会约束之间的一个保护,就像子宫一样。当人还是胎儿时,子宫给予的空间非常小,约束了活动空间,但是却是有弹性的,不报复的。胎儿有时候会踢几脚,但都会被子宫壁缓冲其破坏力,且不会反弹到胎儿。子宫的大小是不断适应胎儿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并不是坚硬死板的。
孩子出生以后,家长其实也是要提供一个虚拟的子宫来即为孩子的生命力提供适应的空间,又用适应的约束来保护孩子受到更多的伤害。而这个约束是有弹性的,温和的,非报复性的。
以孩子发怒时打爸爸妈妈为例,这个时候家长需要抓住孩子的手,限制他的身体攻击行为。这常常会一开始让孩子更加愤怒,但是这个约束是在孩子已经失去对自己的控制时帮助他控制自己,这种约束免除了他打别人时误伤自己的危险,免除了他打伤父母后自己内疚,担心父母会不会因此不喜欢自己的风险,免除了父母被不断激怒后情绪爆发,报复孩子的风险,而父母在行为约束同时的情绪接纳,安抚给孩子传递了爱与是非观,也是孩子在经历中学习内化自我自我调控能力的过程。
这样孩子才能慢慢认识到规则是什么,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从父母调节到父母与自己共同调节,再到自我调节。这个过程中是孩子能力与力量不断发展的过程,家长提供的“子宫”也随之不断的扩大,给孩子更大的空间,更多的自由,也让孩子自己承担更多的责任,面临更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