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常说"落叶归根",生我们养我们的家乡就是我们的根,故乡似乎与我们之间有一根无形的绳子,即便我们相隔天涯海角,只要它轻轻使劲,我们就会飞奔至它的身旁。
"老革命"邱会作年少时离开故乡,参加红军,此后几十年只回去过一次,虽然在政治生涯后期,他做过一些错事,但是在他的葬礼上,仍有上千人前来送别,并且在离世6年后,他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了却临终遗愿。
革命英雄建功业
70多年前的南昌起义开启了我党独立领导革命运动的篇章,此后革命之火四处燎原,很多十几岁的少年纷纷加入红军,邱会作就是其中一员。
1914年,邱会作出生在江西兴国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虽然地理位置"与世隔绝",但大家参与斗争的热情没有被隔绝,当年在这个小村子里有100多位年轻人参加红军,邱会作和哥哥邱会佳也在其中。
1929年,年仅15岁的邱会作加入了红军,虽然年龄小、身材瘦,但口头表达能力强,还十分聪明,他被安排进了宣传队,经历短短两年时间的磨练后,他被提拔为宣传队长。
当时我军吸收的这些年轻力量大都没有什么文化,
一直到抗战时期,他一直负责后勤工作,每天经手大量财物,但是他对自己要求严格,不贪公家一针一线,勤勤恳恳工作、认认真真负责,切实保障了我军在抗战期间的军需稳定,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邱会作在后勤保障工作上的出色表现让很多人忽视了他优秀的军事才能,在抗战结束后,他被调任至东北军区,由此开始展现了他在战场上的能力。
东北、华北、华中等各大战场上都留下了邱会作矫健的步伐和英勇无畏的身影,所在部队在他的领导下也打了不少硬仗和漂亮仗,
别离故乡几十载
但因为当时整个社会环境都不稳定,炮火连天的岁月,连活下来都是奢侈,更不要说回家乡看看了。新中国成立后,他于1962年回去过一次,
当时就仅仅和乡亲们唠唠几句家常,喝了点家乡水,而且因为当晚在村里实在找不到地方歇息,只得在县招待所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他就匆匆离开了。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会是邱会作最后一次回到家乡。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当时邱会作停留的时间很短,但现今村里的老人还对他这次"衣锦还乡"印象深刻,毕竟邱会作当时可是一个大将军,但我想如果邱会作能提早知道自己的未来命运,
魂归故里了遗憾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人都知道,林命集团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利益伤害,而邱会作就是林集团的主力军之一,1971年,以林为首的一行人罪行败露,邱会作等人受到了政府的严格审查。
根据特殊法庭的认真调查,最终确定了邱会作的罪行,在经过隔离询问后,
虽然邱会作在那个特殊时期做出了很多做坏事的人,但这也不能抹杀了他在战争年代为国为民立下的赫赫战功;
并且在前期审查的时候,他一直秉持积极配合的态度,很主动很诚恳地承认了自己的罪行,有问必答,并表示深刻反省,再加上那个时候他年事已高、身体条件也不是很好,
1981年,根据上级领导安排,邱会作被安排至西安定居,政府给他提供了住所,每月还提供一定的生活费,此外还经常派医生为他检查身体,此后他也一直生活在那里。
面对政府这样的处理,邱会作非常感激,但在他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想回到家乡看一看,但转头想到现在的自己,
2002年,邱会作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虽然他在那段特殊时期伤害过很多人,但是在他的葬礼上,还是有上千人赶来送他最后一程,像吴法宪、黄永胜的后人、以及他当年的战友、下属或者他们的后人纷纷从全国各地来参加他的遗体告别仪式。
在临终前,邱会作向儿女们表示希望死后,他的遗体能葬在家乡,所以一开始邱会作是葬在八宝山公墓的,但在逝世6年后,按照他的遗愿,家人们将他的遗骨带回江西老家安葬,这一次他终于回到了心心念念的故乡,实现了他生前愿望,魂归故里。
这些年我们总是在强调"
其实在我看来,"
现在整个社会环境就是对罪犯带有色眼镜,有些犯罪分子行径确实可恶,不值得原谅,但是对大多数不小心走错路的人,大众应该宽容一些,给他们一个改正的机会,
在邱会作身上,我再一次感受到了故乡两个字的含义,人说万般最远途,是归乡路,故乡是什么?故乡是作家余光中笔下"一湾浅浅的海峡"中的乡愁;是诗人杜甫笔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家书;是歌手费翔口中"它不停地向我召唤"中的那一抹云,
人是向内而活的,无论这一路上你经历过什么,都是在通往内心的路上,所以有人说“幸福,不是活成别人那样,而是能够听从自己内心的去生活,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去努力奋斗,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