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同时在这一年,中国恢复了高考。谢彦波,作为当时光芒正盛的一颗新星,跳级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恢复高考后中科大少年班的第一届学员。
谢彦波从小便不喜欢开口说话,就算是开口,连第一人称“我”都不能够正常地使用。
上学之后,老师问他问题他也闭口不答。尽管他的父母和老师努力地引导他交流,但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如此内向的他,却在学习中却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在他二年级时便开始做高年级的数学题目,坐在教室中,老师教授的知识听一遍便可以学会。他给自己安排了严格的作息时间表,除了完成自己既有的作业外,还花相当多的时间用来超前学习,学累了就去滚铁环玩。
到五年级时他便学完了初高中的所有理化生知识,并且开始钻研大学的微积分和代数理论。之后他在各种高中生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就连他的老师们都认为他的知识水平已经达到了大学的知识储备。
随着谢彦波名气越来越大,中国科技大学也前来给他进行水平测试,得到的结果十分优秀。于是破格录取他进入第一届少年班。那一年他仅仅只有11岁。
11岁进入中科大仅仅只是谢彦波的起点,他用三年的时间学完大学所有的知识,提前一年毕业进入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师从于渌院士攻读读硕士。
又过了3年,18岁的谢彦波师从周光召院士攻读博士。但是,从这时开始,他的转折出现了。
谢彦波并没能在周光召院士的指导下取得博士学位。按照学术能力来说,谢彦波拿到博士学位不会很困难。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了他?因为他在交往方面不能正确地处理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意见,由此两人之间产生矛盾。
根据当时少年班的辅导员回忆:“他没能处理好和导师的关系,博士学位拿不下来。”尽管他凭借自己的能力进入了中科大校园,但他的心智仍然还只是一个滚着铁环的五年级学生的水平。他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方面确实可以被称作天才,但他真正所缺乏的东西是成长的教育和与人交际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并不能够像学习一样一蹴而就,这需要他在成长的经历中慢慢的摸索,去积累沉淀。因此这成为了谢彦波拿到博士学位的最大的障碍。
在国内博士学位未果的情况下,谢彦波开始转战美国,去美国攻读博士。由于他之前在国内的突出表现,来到美国后,人们对这位东方的小神童十分欢迎。他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跟随菲利普·安德森教授进行学习。
安德森是美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他在物理界有着十分响亮的名声,被称为20世纪物理学巨人。谢彦波能跟他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因祸得福了。当国内知道谢彦波在美国的境况后,对谢彦波报以期望,希望他可以在美国做出成果,甚至很大一部人认为他或许不久后会成为诺奖的获得者。
但不幸的是他再次失败在了人际关系这个问题上。他所写的论文仅仅是基于他自己理论基础上。但是理论物理这门学科十分抽象,有些东西真实存在但没有人见过,更不要谈去证实了。因此对于这门学科来说,很多的项目只停留在了争辩研讨的地步。
而谢彦波所写的论文,虽然十分优秀,但安德森看过后,这与他自己的观点相悖,因此,他随便找了一个借口说:你的英语水平太差了,写的论文都看不懂,然后把论文给他打了回去。让其无法通过,但谢彦波并没有理解导师安德森的意思。
谢彦波花费了两年的时间努力学习英语,两年后,他将一份更加完美的论文摆到了安德森的面前。可是安德森依然不予以通过。并且告诉他由于观念派别的不同,谢彦波的论文在他这里将永远无法通过的。但是安德森愿意给谢彦波再找一位导师,帮助他获得博士学位。
但谢彦波固执己见,并不同意导师安德森的做法,并且执意追随安德森。这样一来,两人的矛盾越来越深,谁都不同意谁的看法。
在这个时候又正好又发生了了一件美国留学生枪杀安德森的案件,搞得安德森心中十分担忧。在国内谢彦波老师的说服下,他被迫回到祖国。
自此,谢彦波这位天才少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以硕士的身份留在了中科大物理系,作为一名讲师碌碌无为地讲课直到现在。
原本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却因为谢彦波人际交往能力的缺乏,处处受难。
在当年11岁进入中科大少年班时,他们便被贴上了神童,天才的标签。铺天盖地的媒体压得他们战战兢兢。自己本身的天性被压得死死的。就连遇到自己喜欢的姑娘,都没有交谈的勇气。
在这种压迫甚至自我暗示下,许多所谓的天才并没有像人们所期待的走得那么远。他们甚至刻意地自我逃避。著名的安徽神童干政,和谢彦波的经历十分相似,也是没有和导师处理好关系,在国外不如意,最终回到了国内,和自己的母亲两人相依为命,几乎与世隔绝。
在如今的教育中,更应当注重素质教育,并不能因为过分追求知识和学术便忽视了人格和身心健康方面的教育。综合素质的缺乏,极大地影响了青年以后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还记得前几年的北大弑母案件,确实让人感慨万分。
培养人才,要贴合实际,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生存的全面的人才。不仅要智商高,还要情商高。不要让一些外界的压力和对社会的不适应阻碍我们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