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烨霖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所谓人和:是指李渊在起兵之初,其麾下人才济济。有着裴寂、刘文静这样的谋臣,有长孙顺德、刘弘基这样的武将,又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个虽年轻,却能独挡一面的儿子。李渊有着如此搭档,何愁大事不成!
为此,他就下一步的行动路线和将士们展开了讨论。我在上一篇文章说道,李渊在进攻长安的过程中,有两道阻力,一道是隋将宋老生驻守的霍邑,一道是在霍邑后面屈突通所驻守的河东郡。在此之前,霍邑已经被李渊拿了下来,所以现在摆在他面前的只有屈突通驻守河东郡了。
此时,军中将领关于是否攻打河东郡分成了不同的两派:
一部分认为:先不要攻击屈突通重兵驻守的河东,而是绕过屈突通,从龙门直接渡过黄河,招降当地义军,夺取潼关北面的永丰仓。如此一来,在攻克长安之前就可以控制整个关中。
另一部分人认为:应该先把河东郡这颗钉子拔掉,再渡河入关,以免我们进攻长安时遭到屈突通的进攻。
对于这两个建议,一向谨慎的李渊并没有立即做决定,他准备先招降关中的义军,与他们联络之后再做打算。
八月十八日,李渊给关中最强势力的首领孙华写了一封信,希望孙华能前来归附他。六天后,孙华果然率兵前来归附李渊。李渊大喜过望,给孙华封了一大串官职之后,便与左统军王长谐、右统军刘弘基等人率步骑六千人,与孙华一起渡河,在黄河西岸扎营,等待大军主力。
九月初七,按耐不住的屈突通担心腹背受敌,派遣他手下的将领桑显和率领数千骑兵,于深夜渡河,袭击王长谐的军营。王长谐猝不及防,接连失利。危急之时,孙华率军前来救援,与王长谐合力,大破屈突通军。
九月初十,李渊率大军将河东城团团围住,对河东城发起了进攻。但是,屈突通并不是无能之辈,他据险而守,李渊的连番攻击都被他挡了下来,致使李渊大军伤亡惨重。
李渊意识到,这座坚固的城池不可能轻易被攻克,再这样打下去只能徒增伤亡,因此他决定放弃河东郡,准备渡河入关。
“屈突通拥大众、凭坚城,吾舍之而去,若进攻长安不克,退为河东所踵,腹背受敌,此危道也。不若先克河东,然后西上。长安恃(屈突)通为援,通败,长安必破矣”。
“兵贵神速,吾席累胜之威,抚归顺之众,鼓行而西,长安之人望风震骇,智不足谋,勇不及断,取之若振槁叶耳。若淹留自敝于坚城之下,彼得成谋修备以待我,坐费日月,众心离沮,则大事去矣。且关中蜂起之将,未有所属,不可不早招怀也。屈突通自守虏而,不足为虑。”
但与上次一样,李渊并没有立即做决定,还是保持了他一贯谨慎的作风。对于上述两种意见,他决定双管齐下,留一部兵力继续围攻河东,自己则率主力向关中进军。
九月十六,李渊率军抵达朝邑指挥全局。命令李世民率军经略渭北,李世民所到之处,收编了大批隋军以及农民起义军,短期之内,聚兵九万余众,立营于泾阳,从北面对长安包抄。与此同时,李渊又命令李建成、刘文静,王长谐等人进驻永丰仓,扼守潼关,防备东边可能出现的隋朝援军。
至此,隋朝的政治中心长安已经完全暴露在了李渊面前,几乎已经成了李渊的囊中之物。李渊距离他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另一边,当屈突通得知李渊已经渡过黄河直扑长安时,他命令手下尧君素坚守河东,自己则率精锐南下潼关,驰援长安。
混战中,刘文静被流矢击中,将士们士气大挫,隋军此时已经攻下了他们的两座营寨,只剩下最后一个也岌岌可危。
就在刘文静以为他们要全军覆没的时候,隋军突然停止了攻势。原来,桑显和认为,此时的刘文静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不足为惧
,而他与将士们已经鏖战了一昼夜,早已饥肠辘辘,决定先回去吃顿饭,等吃饱肚子再来解决刘文静军。
看着狼狈不堪的桑显和,屈突通心灰意冷。前面的去路被堵,后面的根据地被围,他已经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他意识到长安的陷落已经不可避免,距离隋王朝的覆灭日子已经是屈指可数了。但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既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也不能扶大厦之将倾斜。此刻的屈突通,一股深深地无力感袭上心头,他感到了深深地绝望。
大业十三年九月末,兵精粮足的李渊开始缩小对长安的包围圈。与此同时,李世民又派刘弘基攻取了扶风,然后率军南渡渭水,进驻阿城。此时,李世民手下的兵力已达13万。
九月二十七日,驻守永丰仓的李建成也奉李渊之命,率部从新丰直驱长安。
九月二十八日,李渊率军一路西进,所到之处,隋朝兴建的离宫别苑等一一拆毁,宫内的所有宫女全部放回家。
十月初,李渊率军抵达长安城下,在春明门外扎营,各路人马全部集结,此时李渊兵力共计二十余万。看着近在咫尺的长安城,李渊想兵不血刃拿下此城,于是他不断派遣使臣到城下,劝说城内守军卫文升等人打开城门,但卫文升却不予理睬。
十月辛巳,次长乐宫,有众二十万。隋留守卫文升等奉代王侑守京城,高祖遣使谕之,不报。
后记
纵观李渊从起兵到占领长安的过程,这一路走来,天时、地利、人和几乎都站在他这一边:
天时地利人和都站在李渊一边,不得不说,李渊真乃天命所归之人!
参考资料:《新唐书》《资治通鉴》《旧唐书》《中国古代战争史》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