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在郑家屯西停留的一节列车车厢里还有油灯的灯芯在“噼啪”作响,在昏暗的灯光下,一个瘦小的身影正静静地坐在桌边,眼睛紧紧地盯着悬挂在车厢上的地图,一颗颗炒黄豆慢慢地从手中放进嘴里,炒黄豆是什么味道他可能并无意去咀嚼品尝,这只是个习惯。此人正是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代号101。此时在他身旁的是东北野战军的政委罗荣桓,代号102,正挥舞着电报纸在低声嘀咕:“101,部队已经按照攻打锦州的计划展开,我认为攻打锦州还是比较有把握的,此时回师打长春实乃下策。我们不要等军委回电了,重新表态,说明我们仍然坚持打锦州。”
林彪不易觉察地皱了皱眉头,对这个政委他是基本满意的——大事小事琐事一手包、脾气温和好相处、做人低调从不出风头抢镜头、又不爱争权力夺利益,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做为一个部队的政治委员,都是极为出色的。只是,在作战问题上,心高气傲的林彪不爱听人唠叨。
到底是打锦州还是打长春,对林彪来说是个问题。
突然,林彪低低地喊了声:“刘亚楼。”
“到。”
刘亚楼,东北野战军参谋长,代号103。他是个奇特的人,不管林彪喊他的声音多轻、距离多远,他总是能神奇地在第一时间出现。
“去锦州。”林彪嘴里只吐出了三个字。言罢,他不再理会刘亚楼,他的眼睛死死地盯着地图上的一个点。
林彪盯着的点,不是长春不是沈阳不是锦州,而是塔山。
一,无奈的范汉杰
1948年9月29日,东北野战军先后攻克河北省的昌黎、北戴河和辽宁省的绥中、兴城,切断了辽西走廊,完成了对锦州、义县的包围。10月1日,东北野战军开始进攻锦州外围义县,激战4小时后,全歼卢浚泉的第93军暂编第2师,占领义县。
10月5日,林彪拟定了总攻锦州和打援的具体作战方案:以第2、第3纵队和第6纵队之第17师,以及炮兵纵队主力和坦克营,组成北突击集团,由第3纵队司令员韩先楚指挥,由城北向南突击;以第7、第9纵队及一部分炮兵,组成南突击集团,由第7纵队司令员邓华指挥,从城南向北突击;以第8纵队及第1纵队炮兵团,组成东突击集团,由第8纵队司令员段苏权指挥,从城东向西突击;以第4、第11纵队及2个独立师位于打渔山、塔山和虹螺蚬一线,由第2兵团司令员程子华指挥,阻击葫芦岛和锦西方向的援敌;以万毅第5纵队、黄永胜第6纵队(欠第17师)、梁兴初第10纵队(附第1纵队第3师),位于新民以西、以北地区,堵击由沈阳出援的敌“西进兵团”;李天佑率第1纵队(欠第3师)位于锦州和塔山之间的高桥,作为战役总预备队,既可北攻锦州,也可南援塔山。
国民党军镇守锦州的是陆军中将范汉杰,此人也是一员能征惯战的宿将,算得上是国军中的一把好手。当年和日本人恶战了几场,解放战争开始后在山东又让粟裕吃了几个闷亏,现在东北危急蒋介石又派他坐镇锦州,也算是委以重任了。不过现在在锦州,范汉杰的对手换成了林彪,而且东北野战军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东北的国民党军,装备也相当好,此时对范汉杰来说已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了。不过这个范汉杰也有蹊跷之处,塔山本来在他的掌握之中,而且他是赞同蒋介石东西对进的方案的,他却弃守塔山,让人不解。
二,贻误战机卫立煌,首鼠两端侯镜如
在辽沈战役中国民党军有两个重要人物不得不提,他们都是谜,一个是陆军二级上将卫立煌。此人是国军“五虎上将”之一,可谓声名显赫,然而1948年1月17日卫立煌接任东北行辕副主任兼东北“剿匪”总司令后,他的战略却开始让人看不懂了。卫立煌认为东北局势非常之差,应该在军事上采取持重方针,一开始还好说,打不过林彪,惹不起躲得起嘛。卫立煌一直让部队躲在沈阳等地,其他城市被围被歼灭也不去救援,他说要先整训军队,然后再执行他的“固点,连线,扩面”的战略。可整训来整训去,也没见卫立煌把部队整训完毕,东北倒是连连失地,国民党只剩下长春、沈阳、抚顺、本溪、锦州、葫芦岛等几个孤立据点了,沈阳、长春的军民补给全靠飞机运输。蒋介石屡次命令他打通沈锦走廊,他都不执行。
1948年10月2日蒋介石飞抵沈阳,召集军事会议,决定从华北和山东海运葫芦岛7个师(华北林伟俦的第62军3个师、黄翔的第92军1个师、罗奇的独立第95师、烟台王伯勋的第39军2个师),加上葫芦岛阙汉骞的第54军4个师,共计4个军11个师组成“东进兵团”,由华北第17兵团司令侯镜如指挥;以沈阳地区的5个军11个师(潘裕昆的新1军2个师、李涛的新6军2个师、龙天武的新3军3个师、向凤武的第71军3个师、郑庭芨的第49军1个师)和3个骑兵旅,组成“西进兵团”,由第9兵团司令廖耀湘指挥,准备东西对进,以解锦州之围。
结果“东进兵团”开始执行命令向塔山一线进攻了,而“西进兵团”由于卫立煌的阻挠非要去截断东北野战军的补给线来个“围魏救赵”,13日才到了彰武、15日才到了新立屯,同日锦州失守,结果即未能切断东北野战军补给又没能向攻锦的解放军施加压力,造成了东西对进事实上的破产。卫立煌号称“名将”,其在东北近一年时间等于什么都没干,最后更是由于他一再反对东进解锦州之围而贻误战机导致全盘皆输。
另一个关键人物是陆军中将侯镜如,亦为神秘人物。此人经历非常复杂,黄埔一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1931年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从此在国民党中平步青云,历任国民党军第三十军三十师参谋长、第三十师八十九旅旅长。1935年4月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1937年任第九十一军参谋长。抗战后任国民党军第九十二军二十一师师长,参加台儿庄会战、武汉会战、枣宣会战。1941年上半年,率部进攻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1943年4月,任九十二军中将军长、 苏鲁豫皖第四分区主任时,率部驻永城县北牌集等地被日军包围,侯在王引河岸指挥部队将敌击退。抗日战争胜利后,兼任北平警备司令。1948年10月,侯镜如升任第十七兵团司令官,奉命驰援锦州。
正是这个侯镜如,在援锦之战中表现奇异,屡次有散布悲观情绪、动摇军心的言语,拖延时间、贻误战机的举动,所以后人有猜测,此人是中共地下党员。现在的史料没有证据证明他是,中共亦不承认其党员身份,但1947年起周恩来就指示安子文和侯镜如联系,侯镜如亦向中共做出过一些承诺。最起码,辽沈战役开始前侯镜如已是脚踩两只船的人了。
三,血战塔山
战斗经过就简略说说,主要看看里面的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先看两军的情况:东北野战军方面以吴克华、莫文驿的第4纵队死守打渔山至白台山一线,贺晋年、陈仁麟指挥的第11纵队和两个独立师防守白台山至虹螺山一线,组成了东起打渔山,中经塔山,西到白台山和虹螺山的塔山防线。国民党军东进兵团名义上有11个师,可到达前线时间不一,其中王伯勋第39军两个师到的太晚,没排上用场,黄翔的第92军1个师是侯镜如的嫡系部队,也没怎么用,实际投入战斗的就是阙汉骞的第54军,林伟俦的第62军和独95师。
1,此役东北野战军的指挥官是东野第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他的防御正面是从东自海边西至虹螺蚬山下一线约20余公里的地区。仅从这战看程子华是相当聪明的,他坚决执行林彪命令里要求的“作英勇顽强的攻势防御”,把部队按梯次配置,三分之二在后,一线前沿只放三分之一。可见,程子华的作战决心不是就地死守,而是准备用反冲击来恢复防御态势,用反击来恢复失去的阵地。这个决心是基于塔山的地形做出的,塔山这一线基本都是平原,没什么高地,最高点白台山海拔仅261米,一句话就是“易攻难守”。程子华要不要守?当然要守,他的想法就是:能守住那最好;如果前沿守不住也没事,对我们来说此地难守,国民党军占领了我们阵地后一样难守,那就由我们反击再打回去,始终在这一线和你们展开拉锯战,使得国民党军的时间和精力都耗在反复拉锯上。所以他的配置是前沿稍弱,纵深稍厚,预备队很强。
2,国民党54军军长阙汉鶱在10月10日率先发起进攻,要说这老阙确实立功心切啊,一眼看到东北野战军布防有破绽,立马直接开打,眼光倒是毒辣,此时4纵才赶到此地2天,工事尚未构筑完毕。只是心黑了点,打法有问题,直接把3个师一线拉开就强攻,你倒是重点突破呀,也太把自己当回事了,以为凭自己3个师就能一线平推直接杀进去。而且他的军其实战术素养很有问题,炮火准备时间短也就罢了,还打不准,理由是拂晓天还黑看不清,其实是炮兵侦察兵标定坐标能力差,炮兵射击准头也差,完全是个训练水平不到家的问题。然后指挥还出问题,没有组织破障队,步兵冲击时被残留的铁丝网阻挡,即耽搁了时间又遭到大量杀伤。
但是就这么种情况下,54军还是攻下了打渔山阵地。不过没有用,程子华的指导思想就是反击反击再反击,傍晚又夺回了。
其实阙汉鶱如果不这么着急,而是好好组织炮兵死命轰4纵尚未完全完工的野战工事,再集中优势兵力死打一个点,为后续的国民党军拿下一个桥头堡,是完全能做到的,这样接下来几天4纵就难受了。
3,阙汉鶱认为10日的战斗太过轻敌,导致准备工作不充分,晚间,他和下午赶来的战地督察组组长罗奇商量后决定11日再战。
阙汉鶱和罗奇商量后变聪明了很多,11日拂晓,他集中54军和62军的全部火炮对4纵阵地进行长时间的猛轰,然后,咳咳,然后还是像昨天一样兵分三路对白台山,塔山堡,打渔山一线扑来。看来他认为今天加强了火力打击力度,又加强了突击兵力,没有理由不成功。想法蛮好,只是不知道他想过没,你加强了进攻力量,人家不会加强防御力量吗?昨天三个师没突破,今天换五个师就一定成功了?只要阙汉鶱还是和昨天一样把兵力平均使用,再加两个师还是没用的。
这里讲一下被人弊病的国民党军战法,后世很多人说当时他们顽固的使用密集冲锋的战法而不知道改变所以败了,甚至有人以此说不肯改变失败战术是侯镜如是中共地下党的证据之一。
我们看,当时进攻的正面宽度大约10公里多点,就这么狭小的空间10多万人在进行厮杀,间隔每百米得多少人?如果间隔3米一个人就得4000人。国民党军的战法并没有错误,队形密集只是因为投入进攻的兵力多,这和后面要讲到的马其顿方阵是一个道理,用强有力的阵型,较厚的纵深来对一个点实施突破,突破成功后迅速展开构筑厚实的底部。如果每次进攻以连规模的兵力投入,在这种宽阔的地形上一样是活靶子,而且失去了突破能力,只有挨揍的份,每次都这样就成了兵家大忌的“添油战术”。
国民党军的战术错误并不在于密集队形,而在于在三个进攻方向都这么打,试问能有多少兵力供你这么打?这就导致了预备队不足,你一梯队、二梯队、三梯队轮番冲上去,辛辛苦苦打开了个口子,可预备队没了,被4纵一个反击不是被赶出来就是被吃掉。这个错误一直在后几天的战斗里重复出现。同时这也告诉了我们另一点,就是国民党军的火炮、舰炮、空军并没有后世文学作品里描写说的那么多那么猛烈,这种打法本身就是在弥补远程火力的不足。反过来,如果两个方向牵制进攻,一个方向重点突破,在这个方向集结大量的预备队,效果绝对比三个方向一起来强多了。
前面是第一个错误,第二个错误在于不搞夜战,给了4纵修补工事的时间。阙汉鶱以为11日他进攻时力量变强了,可人家一晚上没睡觉,都在那干活,工事已经都加固过了。明知道对手弱点在于其野战工事,还不组织一部分兵力分成数个组,轮流在夜间发动进攻,拼着不睡觉也不让你们加夜班。只肯打老爷战,不肯打苦力战,想打赢是不现实的。
不过11日国民党军虽然没能形成突破,4纵也一样伤亡惨重。只是接着,4纵得到了份大礼。
4,到了12日,塔山胜负最最关键的一天,最关键的一件事出现了。双方放假,休息一天,今天过节。
这个是后人认为的侯镜如是“匪谍”最重要的证据。只是有点牵强了,侯镜如虽是指挥官,其实并不能真正指挥除了他嫡系92军以外的部队,54军、62军、独立95师、暂62师打得还是比较卖力的。这时他只是脚踩两只船而已,“起义”的决心远未下定,一直到平津战役他都没下这个决心。这个主意是罗奇出的,侯镜如只是附和而已,要这样说“匪谍”嫌疑,那罗奇更大。
我猜测当时的情况可能是这样,要说54军阙汉鶱和62军林伟俦都没认识到共军一样伤亡惨重那也太不把他们当人看了,估计罗奇说了大话,我的独立95师有多厉害厉害云云,看独95师怎么拿下共军。然后罗奇就说独95师远道赶来要先休息一天,同时让连以上军官看看地形熟悉下情况。按说完全可以54军和62军继续进攻,95师边看边休息随时准备上,可罗奇既然说了大话,阙汉鶱和林伟俦自然好生不爽,要休息索性大家一起休息,他们也不打。估计他们都没听过“最后五分钟”理论,就算听过此刻也装忘记了。
就是因为12日没打,给了4纵喘息之机,趁机修复了工事,还在阵前埋了地雷,防御体系反而更牢固了。我一直认为,如果12日独立95师投入战斗,国民党军继续猛攻,4纵当天很可能顶不住。
侯镜如的主要问题就是消极避战,保存实力,11日晚他们开会定下的方案就是他授意他的参谋长张伯权做的,之前他就跟张伯权讲过:“按我们目前的情况,对塔山、锦州是不能打进去,若打进去也出不来,如果不打进去还可以维持几天。”张伯权弄出来的方案其实就一句话:集中兵力沿锦葫公路攻击前进。其实倒过来可以理解为:一旦战况不利,可以沿公路迅速撤退。
顺便说句闲话,这个独立95师号称“赵子龙师”,一直是“华北剿总”的部队,在华北战场甚是威风,聂荣臻部在该师手上吃过好几个亏,故有豪言:“从没丢过一挺机关枪。”
5,后面其实没什么好说的了,最好的机会已经没了。接着的进攻一直是这个“赵子龙师”主攻,这个师也确实猛,特别是其军官个个敢于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战斗精神、战斗作风都特别强悍。可是战斗过程只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冲锋--反击--冲锋--反击,国民党军始终不能走出预备队不足、无法及时跟进突破口这个怪圈。
可是就是这样,在14日,塔山的阵地易手还是多达9次,此时,国民党军的战车部队还没有到达呢。
程子华向林彪报告:战斗异常激烈,部队伤亡很大。林彪沉吟半响才发出总攻锦州命令,并让刘亚楼告诉程子华:“我只要塔山,不要听伤亡数字。丢了塔山,先杀四条腿的,后杀两条腿的。”(四条腿的即指骑马的指挥官。)
如果有假设,12日独立95师投入战斗,那么李天佑做为预备队的1纵2个师当天就得投入塔山战斗,胜负颇为难料。而且西进兵团同时也积极行动的话,林彪就会在东西两线受到强大的压力,范汉杰再做拼死一搏,辽沈战役第一阶段的锦州之战就说不清楚了;也许林彪能挺住,也许范汉杰能来个中心开花,配合两线进攻,打破包围。谁能说得清呢?
不过咱们不是来讨论如果有假设到底谁能赢的,只要看到国民党军失误多多就够了,这足以说明塔山阻击战是一场没有把握的战斗,属于“战而求胜”而非“先胜后战”,这就够了。打锦州风险太大,能打赢三分之一是运气、三分之一是国军太烂,三分之一靠塔山。辽沈战役锦州阶段绝不是包围歼灭战的好的教材,太容易误导人,以林彪的军事天才尚不能完全把握住战场局势,让后人去学这个战例会让人们以为包围歼灭很简单,造成眼高手低,会害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