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的孙子写了一本书记录岳飞战功,乾隆一眼看出其中破绽

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金国与南宋之间的战争,已经进行到了第十五个年头。在南宋军民英勇抗击下,一度占尽上风的金国逐渐感到疲惫不堪。局面开始发生了微妙变化。一直在主战与主和之间游移不定的宋高宗赵构,又开始打起了议和的主意。
岳飞的孙子写了一本书记录岳飞战功,乾隆一眼看出其中破绽

然而,当时朝廷中的武将集群,大都是坚定的主战派,他们对宋高宗的议和非常反感,坚决主张穷追猛打,收复中原,还于旧都。主战派的中流砥柱,就是当时威望极高、如日中天的大将岳飞。最终宋高宗恼羞成怒,丧心病狂地与秦桧一起,杀害了精忠报国的英雄岳飞。
岳飞的孙子写了一本书记录岳飞战功,乾隆一眼看出其中破绽

岳飞一共有5个儿子,岳云、岳雷、岳霖、岳震、岳霆,长子岳云与父亲岳飞同时遇害,其他四个儿子都随同母亲李氏一起,被发配到当时的蛮荒之地岭南惠州。次子岳雷在流放地病故。岳飞死后将近二十年,其家属才获得朝廷赦免,李氏才带着岳霖、岳震、岳霆回到江西九江定居。
岳飞第三子岳霖,于1163年被朝廷授予右承事郎,此后历任广西钦州知县、太常卿、左司郎中和提举封椿库、文阁侍制、兵部侍郎等官职。岳霖生前痛感父亲含冤被害,平反昭雪之路困难重重,于是多方搜集岳飞的生前作品、奏章和其他相关材料,想让父亲冤案大白于天下。可惜他未能完成心愿,就一病不起。
岳霖临终前,对儿子岳珂留下遗言:“先公之忠未显,冤未白,事实之在人耳目者,日就湮没”,让岳珂继承他的遗愿,“苟能卒父志,雪尔祖之冤,吾死瞑目矣”。当时的岳珂虽然年方九岁,爷爷的光辉战绩和不幸遭遇,父亲的遗言,都给了他很大震动,从此为爷爷岳飞伸冤和编辑著作,几乎成为他一生事业。
岳飞的孙子写了一本书记录岳飞战功,乾隆一眼看出其中破绽

岳珂苦心多方搜集资料,访求当年的见证者,先后写出《吁天辩诬》、《天定录》、《鄂王行实编年》,汇编入《鄂国金佗粹编》一书,还有《桯史》、《愧郯录》、《玉楮集》等一大批著作,叙述岳飞一生经历,记录岳飞战功,成为后世研究岳飞和南宋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不过,由于岳珂生活的年代距离岳飞时代已经半个多世纪,岳珂又是文人,一生从未上过战场,以至于在记述岳飞的战功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纰漏和与史实不符之处。岳珂死后500余年,清朝乾隆看了岳珂的一部著作《鄂王行实编年》后,一眼看出了其中一个破绽。
岳飞的孙子写了一本书记录岳飞战功,乾隆一眼看出其中破绽

《鄂王行实编年》记载,绍兴十年,岳飞带领大军,在河南郾城与金兀术进行过一次大战,以岳家军大获全胜而告终。战斗中,金兀术出动精锐部队拐子马:“兀术有劲军,皆重铠,贯以韦索,凡三人为朕,号拐子马,又号铁浮图,堵墙而进”。
岳飞的孙子写了一本书记录岳飞战功,乾隆一眼看出其中破绽

岳飞从容应战,“命步人以麻札刀入阵,勿仰视,第斫马足”,杀得金兵人亡马倒。死伤惨重。可以看出,岳珂认为,所谓“拐子马”“铁浮图”,就是金国的精锐骑兵,身披重甲,每三匹马用牛皮绳连在一起,临战时发起集团冲锋。
清朝当初争夺天下时,靠的也是凶猛善战的八旗铁骑,骑兵一直是清朝的看家本事。因此乾隆皇帝对骑兵作战状况非常熟悉。他认为,岳珂此处记载不符合事实:“北人使马,惟以控纵便捷为主。若三马联络,马力既有参差,势必此前彼却;而三人相连,或勇怯不齐,勇者且为怯者所累,此理之易明者”,“兀术战阵素娴,必知得进则进,得退则退之道,岂肯羁绊已马以受制于人?”
岳飞的孙子写了一本书记录岳飞战功,乾隆一眼看出其中破绽

乾隆认为,骑兵作战的妙处就在于行动迅速,进退自如。如果在战场上把三匹马强行连到一起,有的马快有的马慢,有的骑士勇敢有的骑士怯懦,根本无法做到同进同退、同步展开攻击或撤退,完全是一种毫无必要且很不现实的做法,金兀术是骑兵战专家,肯定不会用此昏招。
此后,“拐子马”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曾经引发持续多年的争议,难有定论。直到宋史专家邓广铭写出《有关“拐子马”的诸问题的考释》一文,这件事才有了结论。邓广铭经过广泛深入研究史料后认定,所谓“拐子马”是指金国骑兵的一种战术,临阵之时,在正面冲锋同时,左右两翼骑兵同时向对手发起弧形合围,达到围歼对手的目的。
岳珂著作中所说的用牛皮绳把三匹马连到一起之说,出自文人的主观臆测,与事实不符,乾隆的质疑和分析是正确的,困扰史学界数百年的“拐子马”至此真相大白。当然这件事并无损于岳飞的战功和形象,只是岳珂在描述战斗细节时的误差而已。
参考资料:《宋史》《鄂王行实编年》《有关“拐子马”的诸问题的考释》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683 字。

转载请注明: 岳飞的孙子写了一本书记录岳飞战功,乾隆一眼看出其中破绽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