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选择上很纠结,认为表扬式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过于自负,打击式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变得逆反,挫折式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有自卑倾向,宽泛的鼓励教育方式并不十分有效。到底哪种教育方式才能够让孩子更加愿意接受,在行为表现上更加有内在驱动力呢?其实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很有必要。
朋友近来因为工作上的调整,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用来辅导孩子,原本想着依靠自己多年接受教育积累下来的教育理念可以轻松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没想到却大出意料的屡屡碰壁。本来对打骂式教育很反感的朋友,在面对孩子的不配合时也常因此而大动肝火,甚至忍不住动手胖揍孩子一顿。
在对孩子的引导中,朋友慢慢发现孩子对大人的说教接受度不高,家长滔滔不绝的大道理在孩子看来并不足以改变自己对事物的认知,激发不出孩子对学习或者生活的热情。孩子缺乏内在驱动力,进而在行为表现上容易出现懈怠、逃避、拖延等消极的应对态度。
当孩子的内在驱动力不足时,很难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困难,这时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会是调整孩子心态以及行为表现的有效切入点。但是很多家长对于自我效能感这个词汇并没有足够的了解。
一、什么是自我效能感?1.内在的一种自信认知
指的是孩子通过自己具备的能力或者技巧完成既定目标的自信认知。当这种自信的认知明确且清晰时,孩子在行为表现上更加积极主动,这种自信的心理状态对孩子本身也是一种行为激励。
2.一种行为预期
指的是孩子对自己即将要完成或者实现的目标的一种自身行为上的预期。对自己是否能够顺利完成目标的一种行为预测。当这种预期十分迫切的时候,内在驱动力会在孩子的行为表达上会有明显的显现。
3.与以往的成功经验有关系
当孩子具备较多的成功的经验时,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会更加的强烈。成功带给孩子的感受使得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反之过多的失败经历会使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变弱,倾向于否定自我的心理状态。
当家长对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有足够的了解后,就会发现自我效能感和孩子的积极的行为表现很容易形成良性的循环,两者彼此刺激的过程使得孩子的行为表达更加倾向于主观上的自我行动力提升。
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带来的好处:1.帮助孩子坚定自己的选择
当孩子面对未知的状况或者困难时,在内心深处会有勇敢面对还是逃避推脱的选择,而当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后,孩子往往倾向于勇敢的去面对,自我效能感使得孩子的畏难情绪得到极大的改善,在遇到困难时更加具有主观能动性。
2.引导孩子积极的情绪应对
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可以引导孩子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状况,不论是生活中的小挫折还是学习上的困境,当孩子选择积极的解决问题时,更加能够从中获得成长,自我认同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增强,对自我的正确评价得到建立。
3.促使孩子坚持下去
自我效能感强可以促使孩子在行为表现上更加具有韧性,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更加懂得如何去坚持。不轻易放弃,不随意向困境妥协会让孩子更加能够稳步的前行,在不断地坚持中收获成长。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可以让孩子意识到坚持的可贵,进而促使孩子获得更大的成功。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身份更加倾向于是引导者,适当的督促可以使孩子的行为有所改善,但是孩子内在的自发的进行调整更加提升自我能力以及自身素质。这种自觉性的行为习惯相较于父母的干预更加能够使孩子的能力得到提升。
三、怎样做能增加孩子的“自我效能感”?1.设定合理的目标
家长帮助孩子设定合理的目标,能够帮助孩子从完成完成目标中获得成就感,当孩子的成就感逐渐累积起来的时候,自我效能感就会得到有效的提升。当设定的目标过高或者过低时,孩子的成就感都不会得到顺利的培养。过高的目标使得孩子无法完成,进而陷入自我否定的心理状态中,过低的目标设定使得孩子轻易的就能完成,从中体会不到成就感。进而在自我效能感提升方面无法找到适合的切入点。
2.相信榜样的力量
帮助孩子选择适合的榜样作为激励,孩子对榜样的崇拜可以使得自身行为向榜样靠拢,进而在行为模仿和情感激励中获得的自我效能感的增强。与此同时,家长帮助孩子选取榜样时也要经过慎重的考量,尽量不要通过作比较的方式进行,这样很容易起到反面的不利影响,比如说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自卑心理等。
3.恰当的鼓励
家长适当的鼓励有助于孩子自信心的养成,当父母愿意对孩子进行适当的鼓励时,也就为孩子营造了一个积极正面的环境氛围,对孩子起到激励的作用。当父母选择用鼓励的方式调整孩子的心态时,也要注意时机以及尺度的把握,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干预对孩子来说是外界的环境刺激,而能够让孩子的行为有大的改变和调整的内在驱动力。所以家长注重孩子自我效能感提升的过程,就是将外界因素影响转化成内在驱动力的过程,帮助孩子建立足够的自信,对行为表现有预期,相信更加有利孩子的健康成长。
大家对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有哪些不同的见解呢?对于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有哪些好的建议和方法呢?欢迎下方留言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