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8月31日,英俄在圣彼得堡签署《英俄条约》。加上此前法俄缔结的军事同盟、英法签订的《挚诚协定》,英法俄结成“三国协约”,与德、奥、意的“三国同盟”形成对垒之势。
多国联合起来以钳制某个超级大国,是近代欧洲外交的主旋律。在路易十四(此处可a至1638年9月5日的巴黎)时代,英荷结盟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法国;在第一帝国时期,整个欧洲都联合起来反抗拿破仑(此处可a至1806年8月6日的维也纳);拿破仑战败(此处可a至1815年6月18日的滑铁卢)后,普鲁士又使中欧国家与俄国团结在一起,孤立英法。
而在1907年,英法俄这三个老牌帝国首次走到了一起。此前,它们为欧洲霸权争斗了半个多世纪,战争从远东打到北非,可以说是不死不休。
俄国宣传三国协约的海报
互相看不顺眼的英法俄为什么突然和好了呢?
首先,普鲁士在维也纳会议(此处可a至1815年6月9日的维也纳)上获得了鲁尔区,实力急速膨胀,威胁到英法俄的地位。
在拿破仑战败后,英法为了拉拢奥地利对付俄国,在调节普奥矛盾时偏袒奥地利,强迫普鲁士吐出了大片波兰领土,并假惺惺地表示可以将莱茵兰送给普鲁士作为补偿。
莱茵兰是中欧的赤贫区,但普鲁士在拿破仑战争中元气大伤,在地盘分配上只能任由英法摆布。
可人算不如天算,普鲁士后来在莱茵兰发现了大量的煤矿与钢铁,并在此建成了著名的工业基地鲁尔区,军事实力突飞猛进,先后暴打奥地利与法国,实现了德意志地区的统一。
20世纪40年代在鲁尔区工作的工人
与此同时,在提尔皮茨元帅的鼓动下,德国建立了足以与英国皇家海军匹敌的“公海舰队”,并且公开支持南非等地的民族独立运动,与英国争夺海外殖民地的野心昭然若揭;德国还与奥匈帝国结成了军事同盟,让俄国也对这位新崛起的邻居胆战心惊。
为了应对德国的威胁,英法俄不得不放下争端团结起来。
其次,英法俄三国在彼此倾轧中国力衰退,达成协约也是给自己解套。
当时的俄国正处于内外交困之中。
一方面,俄国向西的扩张遭到英国的强烈抵制,英国人大力支援奥地利和土耳其与俄国开战,又撺掇日本在俄国的背后捅刀子。结果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大败亏输,实际上已经无法维持扩张政策。
另一方面,高度集权的君主体制也在国内给沙皇招来了巨大的反对声。1905年1月22日,三万多名工人聚集在冬宫广场上,要求沙皇进行宪政改革,前来维持秩序的警察竟直接向示威人群开枪射击。一千多名工人在“血腥星期日”中丧生,引发了长达两年的大规模暴动,俄国的国力一落千丈。
英法此时的处境也不好受。两国在非洲存在严重的殖民冲突,深陷殖民地战争的泥潭。1899年,英国不顾法德干预,派兵镇压南非的布尔人起义,结果花了三年、砸了整整两亿两千万英镑,最后支撑不住被迫和谈。
布尔战争使英法逐渐意识到,维持殖民统治的代价已经超过了殖民地所能带来的财富,两国不约而同地将重心转回欧洲事务,殖民争端逐渐平息。
不过,英法俄联合的趋势并没有逃过德国宰相俾斯麦(此处可a至1898年7月30日的汉堡)的眼睛。为了降低德国在欧洲的“仇恨值”,俾斯麦利用英、法、俄、意、奥等国的利益纠纷,同时与英国、俄国、奥地利达成了部分同盟关系,像演杂技一样打造了一个除法国之外所有欧洲大国都有求于德国的外交体系。
反应俾斯麦外交政策的漫画。英、俄、奥匈、土耳其纷纷讨好德国,法国却无人“牵手”。
但这套精妙的外交体系却在俾斯麦下台后被迅速放弃了。德国不再努力割裂英法俄的联盟,反而主动向它们施加军事压力,点燃了世界大战的引线。
为什么德国要改变俾斯麦的政策?
第一,俾斯麦下台后,没有其他人能玩转这套自相矛盾的体系。
德国在俾斯麦时期签订了很多“矛盾”的条约。以德奥同盟与再保险条约为例,德奥同盟规定,当俄国入侵奥匈帝国时,德国有出兵保护奥匈的义务;而根据再保险条约,当俄国与奥匈帝国开战时,德国又对俄国负有战争义务。
俾斯麦的儿子,德国外交部长赫伯特曾拿着两份合约疑惑地询问父亲:“我们要如何在帮助奥地利的同时,满足俄国人提出的要求呢?”
俾斯麦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他能凭借自己超人的天赋勉强维持住这些“承诺”,后人却根本玩不转这种外交方式。
讽刺漫画“领航员下船”。图中威廉二世得意洋洋地看着俾斯麦被自己赶下了船。
第二,在军事容克的鼓动下,德皇威廉二世主动寻求一场“世界大战”。
德国崛起的19世纪末,欧洲的版图基本划分完毕,若不发动战争,德国已经不可能从欧陆得到更多的肉了。在统一过程中崛起的军事容克也需要以军功换取地位,他们积极推动国家的外交政策由守转攻。
而皇帝威廉二世恰好是个一点就着的火星。
丘吉尔(此处可a至1965年1月24日的伦敦)讽刺威廉二世是一个“在军火库中抽烟的人”。威廉自幼左臂残疾,对身体的自卑与对皇帝身份的自负重叠在一起,使他逐渐变成了一个用侵略性行为掩饰内心懦弱的表演型君主。和外人握手时,他甚至会把右手戒指镶有宝石的那一面转向内侧,使劲发力刺痛对方,以此彰显自己的存在感。
俾斯麦深知皇帝偏激的性格会给德国带来灾难,他预言道:“腓特烈大帝身后二十年便有了耶拿的惨败;若世事未变,混乱也将在我死后二十年到来。”
他的话不幸成真了。
德国不断对英法俄施压,迫使他们团结到一起;而对手的结盟又刺激了德国人的侵略野心,最终酿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俄搁置旧怨,合作对抗德国,这也验证了“弱势结盟”的历史规律。(详见规律13 - 弱势结盟:如何选择队友)
历代评价
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并非是他者对德国的敌对才导致了德国的孤立,但是情势的发展为他者孤立德国创造了可能性并使之不断被强化。而德国为了突破自身陷入的被孤立困境所采取的种种反制行为,又反过来加剧了自身的孤立以及与英法俄联盟之间的对抗性。历史的车轮开始朝一个危险的方向隆隆驶去。
——克里斯托弗·克拉克《梦游者:1914年,欧洲如何走向一战》
(素材源于:https://www.allhistory.com/article/5f486a56231c390001716542;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