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福州8月26日电 日前,国家开放大学福建海西石化园区学习中心正式获批。8月12日,设在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的学习中心启动首批招生,中心设有与绿色创新导向相符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工技术、工业分析技术等专业。
这是泉港石化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与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协议共建,海峡西岸唯一一家产业园区与国家开放大学合作办学的学习中心。
这个学习中心的运作,打造了园区企业在职员工和青年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平台,打通了中专到大专、本科,再到硕士、博士的职业教育“全贯通”升学通道。
记者现场了解到,来自台湾的泉州国亨化学有限公司生产协理洪先生,是个化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通过学习中心这个平台,他成为了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首个在职化学博士生。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
该学习中心今后将致力于“五个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这种“全贯通”“量身式”“精准化”的产业工人培养方式,有效打通了学习成果转换为现实生产力“最后一公里”。
在泉港石化工业园区管委会的牵头协调下,一个以海西石化园区学习中心为学习基地,以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为研发基地,以泉港石化工业园区为就业基地的共建机制已启动。
这个合作共建机制精准定位石化产业与职业教育的“衔接点”,率先在全省启动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新路子。
据泉港石化工业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学习中心整合了教育资源,实现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一体化”设计,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追求“学中干、干中学”,从一开始就给人带来了信心。
信心点亮未来,梦想铸就辉煌。正是因为有了这一行之有效的创新举措,学习中心一起步就呼应园区高质量发展需求,对接“绿色石化名城”建设规划,展示了独特的“亮点”。
一是“嵌入式”人才培养,为职业教育探寻了“新路”。园区积极推进“家门口升学、园区内就业”人才“双向”培养模式,学习中心的设立,办起了“园中校”“校中园”,让员工所学即所爱、所学即所缺、所学即所求,职业教育也可深造培养研究生、博士生。这种在教育体制改革下的大胆实践,一定程度上缓释了学生与家长“上高中难”的困惑和焦虑,成为企业职工和在校学生继续求学的一条成才“坦途”。
二是“前瞻化”人力储备,为产业发展打通了“泉眼”。园区立足“油头—化身—纺尾”产业发展现状,通过“产教融合”系统、有序地推进人才培育工作,布局未来,先“职”后“育”,为企业提供“订单式”“委培式”技术工人培养服务,多层次、阶梯式提升了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同频共振、良性互动,为石化园区长远发展、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全领域”研发实践,为科技创新提升了“动力”。园区“产学研用”的基础在生产一线,“产教融合”为科研探索突破、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优质的执行层面人力资源,也为“一室两院四中心”(即中国福建化学工程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国家阀门产品质检监督检验中心、福建石油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级化肥催化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创新中心)研发突破提供了多种优质资源结合、技术研发成果运用的共享共赢生态。
近年来,泉港石化工业园区管委会坚持“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深入挖掘泉港石油化工人才深厚底蕴,探索创新“人才共培”模式,先后与清华大学校地合作共建系级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与黎明职业大学校地合作共建“园中校”人才联合培养培训基地,与厦门大学校地合作共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园区乃至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撑。同时,园区管委会还推动佑达环保公司与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合作建立的佑达实验室,先后为企业联合研发攻克了2项关键技术并填补了国内空白。
可以预见,随着“产教融合”工作的持续深入展开,泉港石化工业园区将为石化产业创新、技术改造、新产品产业化、新工艺工程化提供科技支撑,成为全省顶级石化科技创新平台和石化产业人才聚集区,引领石化行业创新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