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帝防儿如防贼,逼儿服下“变异的种子”,难怪隆庆帝变短命鬼

新皇登基朝臣议事,群臣在朝堂上侃侃而谈,为一些事争论得面红耳赤,谁也不服谁。他们不约而同看向皇帝,希望皇帝能说一句话,发表下意见,但这位皇帝却一言不发,活像个哑巴。这个皇帝是谁啊?怎么临朝不说话呀!

这个皇帝就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坖[jì](朱载坖的名讳在崇祯年间被朱国祯等误记为朱载垕)。他为何不说话呢?这是因为朱载坖性格非常内向,甚至有些自卑,不敢与朝臣们进行正常的交流。为什么会这样,这与他老爹嘉靖的“教诲”不无关系,甚至可以说是嘉靖从小就在明穆宗朱载坖身体里,种下了一粒“变异的种子”。

皇权阴影下如履薄冰

嘉靖皇帝治国和生活行为处事跟正常人不一样。别的不说,处理家庭内部问题就非常另类。这种另类源自迷恋修仙长寿的副作用,特别是嘉靖迷信“二龙不相见”,甚至主观地认为自己的子孙会威胁到自己皇权和长寿,有意与自己的儿孙疏远隔离。

嘉靖帝虽生了八子,但只有次子、第三子、第四子活了下来。次子朱载壑封为太子,第三子朱载坖封为裕王,第四子朱载圳封为景王。

朱载壡在嘉靖十八年(1539年)被立为太子,但不久得病死了。太子的位置又轮到朱载坖。但嘉靖皇帝连失爱子,更加迷信“二龙不相见”的咒语,不再立太子。

不立太子也就算了,对自己孩子们好点总该可以吧,何况嘉靖百年后,裕王朱载坖就是皇帝了。但嘉靖对自己这个儿子却从来没给过好脸色,更不用提父爱了。没有尽到父亲的义务也就罢了,他还不让朱载坖为母亲服丧。穆宗生母杜氏病故,礼官奏请让朱载坖服三年丧,嘉靖帝不允许,以“应避至尊,不宜重服”下谕阻拦,大臣们也不敢再多说话。

由于嘉靖帝迷信“二龙不相见”,朱载坖为老爹生了个孙子都不敢报喜讯,怕触怒龙颜。这个孙子就是后来的万历皇帝朱翊钧,朱载坖也不敢让嘉靖帝给孙子起名,只能悄悄养在府里。

父慈子孝,一家人和气融融该有多好,可嘉靖帝防儿如防贼。嘉靖在裕王府周围广置密探,掌控裕王府的一举一动,密探们随时将朱载坖侍卫随从的行踪密报给嘉靖。朱载垕的处境可想而知,这个皇帝老子是自己亲爹吗?朱载坖日夜惊惧,哪里还有什么好心情。就这样提心吊胆活了30年,养成了沉默内向的性格,不喜欢与人说话,自然在朝堂上的表现也是“守口如瓶”了。

嘉靖帝对朱载坖这个儿子不仅是冷漠,还有意难为他。裕王府上上下下那么多人,也要吃饭。当经费不够时,还不敢问自己的老爹要,只好通过严嵩父子帮他向皇帝老爹要点赏钱。但一些本该得到的例行赏赐,嘉靖还有意截下不给。

极端自私的嘉靖帝恐怕不会想到,他害了自己儿子一生,朱载坖经历了这么多的压抑和苦闷,心态和普通人有了很大的不同,渴望有朝一日飞出牢笼,什么都不干,只要享受和安逸。正是这样的思想,使得朱载坖走上了极端的路子,一个本该好好活着,有所作为的人成了短命鬼。

朱载坖在30年时间里,没有得到一丝父爱,母爱也缺失。长期生活在惶恐、压抑和苦闷中,心中充满对嘉靖帝的怨恨,却不敢怒更不敢言。

相比他的遭遇,他的弟弟景王朱载圳的日子舒服多了,景王聪明伶俐,能言善辩,其母卢氏又受宠。裕王母亲杜氏因病早逝,朱载坖又性格内向,反应迟缓,不受嘉靖皇帝喜欢,严嵩等人也押宝景王,支持其夺位。但人算不如天算,严嵩垮台,景王朱载圳二十九岁时也病死了。朱载坖的政敌都被老天爷给清除了,嘉靖帝只剩他这一个儿子,皇帝非他莫属。1566年,嘉靖帝驾崩,裕王即位,是为明穆宗,改次年为隆庆元年。

苦尽甘来,不合群的皇帝怎么治国

被皇帝老子这座大山压制和“教诲”了30年,朱载坖突然成为了皇帝,一飞冲天的感觉让他心态发生了变化。他觉得应该补回自己逝去的青春年华,找回人生的快活感觉,而至高无上的皇权可以充分释放自我,没人管得了他沉溺于后宫尽情娱乐。

从小生活在压抑的环境中,让朱载坖不喜欢跟人交流。朱载垕六年的执政过程中,他只召见过两次阁臣,以至于臣子们有时都忘记了还有这么一个皇帝。朱载坖也不在乎,天天往后宫跑,典型的不爱江上爱美人的主。朝臣们可以忍一时,时间长了难免憋出病来。

隆庆三年,一个叫郑履淳的大臣上疏质疑,严厉指责皇帝继位以来,不与群臣交流,长此以往国家社稷不保。朱载坖很生气,感觉自己更冤。我没招你惹你,不说话还是挨骂,气愤不过就将郑履淳杖责一百,关入监牢数月,后贬为平民。

隆庆四年,礼科给事中陆树德再次劝谏朱载垕:“皇上和臣下互相交流意见,国家才能平安,如今您和大臣长期不交流沟通,隔膜已经很深了,他们如何能宣扬您的圣德,教诲天下人呢?”明穆宗仍旧置之不理。对于朱载坖重视后宫,轻视朝堂,陆树德也劝说:“陛下一定要保重龙体,应该效仿大禹的戒饮美酒,成汤的不近美色。”但朱载坖都不予采纳。

看到这,也许有人会认为朱载坖真是一个地道的昏君。其实我们不能从表面来看问题,朱载坖如果是昏君,为何在他统治期间吏治比较清明,士风也相对纯正呢?也许他算不上明君,但他知人善任确实又做了不少好事。

自古以来,有为之君都来自民间或了解民间疾苦。朱载坖在裕王府生活的13年里,对百姓底层有较深的了解,使他对嘉靖朝的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看的很透,也夹杂着对嘉靖帝迫害他的痛恨。加之高拱、张居正的循循善诱,对朱载坖日后的施政有很大的影响。

朱载坖继位后,首先革除弊政,在登极诏书中将“正士气、纠官邪,安民生,足国用”定为隆庆新政的纲领。虽然他不太愿意与朝臣直接交流,但并不代表他没有自己的思想。

他明白,治国决不是他一个人所能胜任的,必须靠各级官吏。抓吏治又必须从考察入手。于是在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考察京官,二年考察外官,三年考察京官,四年考察外官,五年考察京官。对于五府官不予考察的旧制,鉴于明中期以后,各地亲王在地方滥用权力,其臣僚也助纣为虐的事实。穆宗规定,五府官除良医、典乐、引礼舍人外,一律参与考察。

明穆宗不爱说话,但对于贪腐处理手段凌厉。明穆宗以前的官吏考察有许多弊端,海瑞把外官晋京考察之年称为京官收租之年。每当这时,外官就得以满车的金银布帛送给京官,而且上下相传,好像成为一种风俗,实则是名目张胆受贿。

隆庆二年,明穆宗第一次考察外官时,陕西副使姜子羔建议,晋见的外官都备有搜刮的金银布帛以便贿赂京官,朝廷应借此收缴一部分。表面一看好像姜子羔是为朝廷创收,其实是纵容贪腐。穆宗非常气愤,立刻颁布禁令,不准入朝官员借晋见的名义勒索百姓,并惩处了一部分违令的官员。经过励精图治, 仅一年的时间,就扭转了吏治的腐败,营造了一个清明的政治环境。

穆宗特别注意选拔那些勇于进取的正直官吏担任重要职务,徐阶、张居正、高拱、杨博,谭纶、戚继光等名臣良将都在隆庆朝大放光彩,明穆宗放手让他们去做事,却导致了这些官员的名气超过了皇帝。明穆宗存在感越来越低,逼得一些大臣不得不搞些活动让皇帝参加,增加皇帝的威望。

依靠徐阶、李春芳、高拱这些贤臣能将的辅佐,隆庆朝做了两件大事:隆庆开关和隆庆和议,解决了“南倭北虏”问题。

隆庆元年(1567年),朱载坖宣布废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洪武朝以来的海禁等于断了沿海居民的生路,逼得他们铤而走险从事走私,官方垄断的海外贸易,逐步让位给更加具有活力和发展前途的民间海外贸易,开海极大地释放了中国商民的活力,明朝沿海百姓可以自由进行海外贸易。

朱载坖又采用高拱、张居正等人的建议,与蒙古俺答汗议和,是为隆庆和议。单就这两项成就,他就超越了他老爹嘉靖皇帝了。嘉靖干了四十五年皇帝都没干成的事,朱载坖6年之内就解决了,真是思路不对,努力全废。

沉迷后宫,离地宫越来越近

有人说隆庆帝重用徐阶、李春芳、郭朴、高拱、陈以勤、张居正这些能人贤臣把自己给孤立了,功劳仿佛都被他们给抢去了,扼杀了隆庆皇帝的个性,朱载坖其实活得很憋屈。我不这样认为,《明史》说他“宽恕有余,而刚明不足”,说明朱载坖是个很宽容的人,一个与世无争的人,同时也缺少魄力,懒得搭理政事,脑子里只想玩乐。这样的性格怎么会有雄心壮志,更不要提扼杀个性了。做皇帝这么费脑子操心的活,也不是他乐意干的,大势所趋不得不做而已,有人替他做,他高兴还来不及呢!

但不可否认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大臣把所有事都摆平了,隆庆帝闲来无事,把心思都放到他最喜欢的后宫了。以至于他让人把后宫所有的物件都绘上美女,自己服用大量媚药,常常与众嫔妃纵情声色。

沉迷媚药,导致过于亢奋自己都无法控制自己,无人能劝阻这位“上火”严重的皇帝,他身体每况日下,最终连上朝都头晕目眩,卧床一病不起。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朱载坖病逝于乾清宫,终年三十六岁,庙号穆宗,葬于昭陵。

隆庆帝虽然算不上真正的明君。但他在位六年,整治吏治,解决了很多民生问题。人民安居乐业,政治清明,边境安定,也算是个好皇帝吧。在位短短六年,却能承受启下,给万历朝的前十年的繁荣打下了基础。如果不是纵情女色,死得太早,隆庆帝有这些贤臣猛将辅佐,就算是无为而治也有希望成为明帝国的中兴之主。

明朝从朱元璋建国到1644年崇祯之死,传十六帝,共计276年。《二十四史》中,《明史》是本优秀的著作,其厚重严谨,但普通读者读起来比较吃力,读者群体数量少,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明朝的历史。

但自从青年作家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出版后,我们发现明朝不光有皇帝昏庸无能,宦官专权和党争,还有郑和、戚继光、王守仁(王阳明)、张居正等一些正能量的人物,明末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这些名人的事迹和思想,至今还在影响着国内外许许多多的人。

《明朝那些事儿》当年在天涯一炮打响后,销量早已过千万册,该系列作品已被译为日、韩、英等多国文字出版发行,即使不怎么看历史的人也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

著名明史专家毛佩琦评价:明月的写作不仅笔锋活泼幽默,而且加进了自己的感悟,这就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也拉近了古人与今人的距离。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评价:我特想跟写《明朝那些事儿》的人聊,那本书很好。

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窦文涛评价:这几天我连续在看《明朝那些事儿》,真是写得好看。

历史学者彭勇评价:《明朝那些事儿》是比较有趣的普及书,最大的特色是通俗易懂,也有趣。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周枝羽评价:这部书几乎具备了流行文学传播的一切因素。我甚至不知道能不能把它称为小说,因为它几乎是完全忠实于《明史》的。

这本书的作者当年明月是中国明史学会会员,青年历史学者,他说:“我写文章有个习惯,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到。”

当年明月确实做到了,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他把一篇篇正史写成了一个个像小说一样的小故事,对历史个人化、个性化的解读,有血有肉的解读,流露出自己的爱憎,拉近了大众与历史的关系,这也恰恰是这本书最出彩的地方。

读史宜夏,怡情养性,一套风格轻松明快的《明朝那些事儿》,会让我们这个夏季过得充实饱满有滋味!

读历史,既满足了兴趣,在读书过程中还不知不觉学到许多待人处事,做人的道理。

现在原价297元一套《明朝那些事儿》最新增补版全9册(新版),特价只需178元,这本书真的值得收藏,适合各个阶层,大人和学生都能看懂。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以下链接购买哦!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4506 字。

转载请注明: 嘉靖帝防儿如防贼,逼儿服下“变异的种子”,难怪隆庆帝变短命鬼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