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课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所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课文讲述的背景是普法战争后,法国被迫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禁止这两地的学校教授法语,改教德语,于是就有最后一节法语课。
普法战争发生在1870年7月19日。虽然法国率先宣战,但战争打响后,普鲁士军队将法国军队打得一败涂地,还在色当会战中俘虏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
战争结束了,剩下的事情就是签订和约。1871年5月10日,德国与法国在德国法兰克福签订了《法兰克福和约》。在这份和约中,法国将重要工业区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德国,同时支付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分3年付清。在战争赔款支付完毕以前,德国军队将一直驻扎在法国,而且所有军费由法国承担。
这就意味着,法国将支付赔款的时间拖得越长,承担的压力将越沉重。“大炮一响,黄金万两。”那军费开支可是无底洞啊。
为什么《法兰克福和约》规定的战争赔款是50亿法郎呢?这是德国首相俾斯麦精心计算的结果。俾斯麦根据法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财力和进出口税现状,测算出他们需要大约20年时间,才能将这笔战争赔款支付完毕,因而确定了这个数额。
50亿法郎对于那时候的法国来说,的确是一笔天文数据。为了有助于理解,我们将它换算成白银。按照当时的购买力,50亿法郎大约相当于12.5亿两白银。12.5亿两白银是清朝甲午赔款和庚子赔款的总和。清朝每年财政收入约为9000万——1亿两白银,依然被这两笔赔款压得喘不过气来,直到清朝灭亡都没有还完庚子赔款。
法国是怎么处理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呢?
在普法战争之后,法兰西第二帝国已经破灭,替而代之的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为梯也尔。梯也尔为了筹集这笔巨额战争赔款,想了一个办法,即向法国民间发行公债。
不得不说,法国民间资本实力非常雄厚,而且都非常爱国。资本家纷纷拿出巨款来购买公债。1871年,第一次发行了20亿法郎,利率设定为5%。结果在资本家的抢购下,公债发行任务提前完成。1872年,第二次发行了30亿法郎,利率依然是5%,这次发行还是顺利得不可想象,没过多久就筹集了30亿法郎。
1873年夏天,法国只用了两年时间,就筹集了50亿法郎,提前支付给德国。德国找不到理由继续在法国驻军,只好提前撤军。
为什么法国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凑足50亿法郎,而清朝做不到呢?
这是因为,法国有效地利用了现代金融工具,使得筹集战争赔款这件事具备了投资属性,吸引了民间的富人积极参与。但是,清朝却是将战争赔款以赋税的方式,强行加在全体民众身上——贫穷的老百姓本来就已经在温饱线上徘徊,很容易被强加的税赋逼得家破人亡。
当然,话又说回来,法国能够发行公债,是以国家信用作为担保的——毕竟,这笔公债国家是要按期连本带息赎回来的。而经常向富商搜刮钱财的清朝,根本就谈不上国家信用,就算勉强发行公债,恐怕也没有多少人会积极购买的。
总之,法国提前凑足了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让俾斯麦始料未及。俾斯麦不甘罢休,一度想发起第二次普法战争,可在俄国、英国的强力干预下,最终没有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