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有不少妈妈担心孩子不会交朋友:
我家孩子很胆小,不跟别的孩子玩,怎么办?
孩子很小就上早教班,就为了让他多接触小朋友,可是没什么改善,他还是一个人玩。
幼儿园开学近两周了,孩子还不跟其他小朋友玩,在幼儿园没朋友遭到排挤怎么办?
这些妈妈的焦虑,我以前也有过。我女儿是慢热型孩子,适应新环境、结交新朋友都比外向的孩子慢一些,那时我也担心她在幼儿园受欺负。不过还好,这方面的事极少。后来随着她慢慢长大,小区同龄的孩子也在同一个班,交朋友没让我担心过。
其实,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孩子交朋友这件事是需要很长时间来发展的,我们不必过早担心。
孩子不是生下来就会和同伴一起玩的。想想,孩子出生后主要接触的是家里几个大人,如果有兄弟姐妹,也只是接触有限的同伴。婴儿探索周围的事物,把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分开;婴儿和周围的人互动,学会把自己和周围的人分开,这种明确的自我觉知要到3岁左右才建立好。
3~5岁,孩子的自我概念继续发展,在“自己和他人有什么关系,什么界限”这些都还不懂时,孩子是还不太会和别人一起玩的。他也不一定有这方面的需求,也不理解怎么样才算是和别人一起玩。
心理学家研究儿童在游戏中的同伴关系,把游戏中的同伴交往分成4种类型,分别对应各个年龄段。
1,非社交游戏
这个阶段指0~2岁的小宝宝。他们会旁观别人的游戏,或者自己没什么目的地转来转去,或者自己单独游戏。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时,他们会观察,或者模仿大人怎么玩。
如果把两个宝宝放在一起,他们通常也是自己玩自己的。1.5~2.5岁时,孩子可能有兴趣观察别的小朋友怎么玩的,但一般只是围观,并没有想加入的意愿。
2,平行游戏
这个阶段通常是2~3岁的孩子。他们会看别人的游戏,玩和别人类似的玩具,但个人之间互不影响。他们开始关心同伴了,有时会互相提意见什么的,喜欢和别人一起玩,也喜欢围观别的小朋友怎么玩,但他们之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游戏。
比如搭积木,看到有小朋友搭,他也会去搭,但他们通常不会合作去搭一样东西。也不会想到用自己的积木去帮助同伴完成一样东西。他们有自己的目标,没有互相合作。
3,联合游戏
一般发生在3~4岁。这个阶段,孩子们各自有自己的目标,但他们会交谈,或交换玩具。比如,“我差一个红色积木,你能把这个给我吗?我要用来做窗户。”“我再搭一个城堡,你再搭一个车站,你把这个拱形积木给我吧?”
有时孩子们会互相帮助共同去完成一个目标,比如一起用一堆积木搭一样东西,这样他们就有了共同的目标。不过大多数时候他们专注于自己的目标,自己的游戏。
4,合作游戏
这是一种更高级的游戏,5岁左右才出现。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一起玩,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会一起合作,为完成这个目标游戏。
合作游戏中,孩子们可以遵守游戏规则,并且享受有规则的游戏带来的乐趣。这个过程他们知道要照顾别人的情绪,学会恰当的礼貌,游戏中孩子们的社交技能飞跃发展。
比如这个时候孩子喜欢角色扮演的游戏,他们会围绕一个主题,分角色,分情节地把一个故事演下去。
想想,两三岁的孩子是没办法完成这种游戏的。两三岁还不会假装,不会使用道具,不会想象,不能理解社会规则。而且,社交方面,两三岁也不太懂人际交往里的情绪。
从上可以看到,不同年龄阶段会发展出不同特点的游戏,对孩子的认知和社交能力要求也不一样。
这些游戏是对应各个年龄段相继出现的,但不是说后一种游戏出现会取代前一种游戏。不是说5岁的孩子就该玩合作游戏,不能单独玩。不同的游戏是会并存的。
在幼儿园里,有的孩子想加入别人的游戏,会先在一边平行游戏,再慢慢加入别人的游戏,这也是一种让自己更有可能被别人接受的策略。
所以,孩子是需要时间和经验去发展自己的策略的,我们不必着急带着孩子去热闹的地方,要求他和别人一起玩,这个要求是不现实的。迫切地要求孩子做什么事,反而会阻碍孩子的发展。
像开篇说的早教班问题,上早教班的孩子还处于平行游戏阶段,都是社交新手,都还不怎么在乎人际关系,更别说交往了。
另外,如果老师不是特别有经验的话,可能带给孩子的体验是不好的。有的老师可能注意不到个体差异,要求孩子们一起活动,或者统一做一件事,对孩子来说都是压力。
类似的还有带孩子去游乐场,让孩子去和陌生孩子玩耍,“锻炼”社交能力也是不必要的。遇到粗鲁的孩子,可能让孩子对社交一开始的印象就是恐惧的,他人是有敌意的,这显然起了反作用。
孩子学习社交,最好从小区邻居的孩子开始,和一个或两个小伙伴开始熟悉,这样孩子玩得专心,妈妈在一边也容易观察,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
孩子上幼儿园后,如果没有熟悉的玩伴在一个班,妈妈可以看情况结交一两个,放学后经常一起玩,通过和固定的小朋友交往让孩子学习社交技能。
小时候和熟悉的孩子玩,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和同龄人一起玩的经验,等孩子再大一些,他们就懂得跟不同小朋友玩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