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末期,刘裕曾经北伐后秦,一路收复两京,攻入关中,而正当其准备继续北伐,攻打北魏之时,因为刘穆之病逝,刘裕回京,留守关中的晋军则被一旁虎视眈眈的赫连勃勃所击败,众多名将战死,留守关中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赫连勃勃所建立的胡夏国入主关中,国力达到鼎盛。
可以说赫连勃勃能够击败强势的东晋军,入主关中,虽说他为人残暴,但是就当时局势而言,他的确获得了天时地利,众多因素都发展为有利于他的方向。
赫连勃勃家族起源于匈奴铁弗部,和前赵皇帝刘渊同族,其父亲刘卫辰割据朔方,徘徊于前秦、代国、后赵之间,以此获取各方拉拢,壮大自己的实力,虽说最后刘卫辰兵败被杀,但赫连勃勃也是继承了其父亲的基业。
尤其是后来后秦君主姚兴不顾众人反对,坚持扶持赫连勃勃,希望赫连勃勃能够帮助后秦对付北魏,赫连勃勃享受了和其父亲一样的红利期,毕竟后秦和北魏都想拉拢他,作为自己争夺天下的砝码。
直到赫连勃勃在义熙二年(406年),建立胡夏国,正式和后秦决裂,开始了和后秦的多年征战,从那时起,他就对关中垂涎了。
到了义熙十三年(417年)时机来了,刘裕灭了后秦入主关中,后刘裕回京,关中人心不稳,给了赫连勃勃的良机。
在义熙十二年(416年)年,刘裕实现灭南燕,谯蜀,平定东晋内部卢循、徐道覆叛乱后,准备大举北伐后勤,七路大军扑向关中,后秦难以抵挡被刘裕所灭。
此时刘裕的把眼光放在了攻打北魏身上,只要经略关中,和蜀地连成一片,稳固西线,那么晋军就有能力沿着黄河一线,对北魏发起大规模进攻,这时的赫连勃勃是不敢觊觎关中的,毕竟晋军主力在关中云集,自己还担心成为刘裕下个目标呢,哪有心思南下攻打关中。
只是一个人的离世,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宋书.武帝纪》前将军刘穆之卒......公欲息驾长安,经略赵、魏,会穆之卒,乃归。
刘穆之的死,彻底打乱了刘裕的计划,可以说刘穆之是唯一一个令刘裕可以放心率军出征的人。
有他在,后方的事务就是决断如流,刘裕无需担心,这样才能保证大军出征后方的稳固,而且东晋内部反对刘裕的势力集团还是有的,刘穆之一死,后方必然有揣着特殊心思的人,当时刘裕在东晋声望虽高,但不代表他可以随意踢走司马氏,自己当皇帝。
当时刘裕让徐羡之暂时代替刘穆之的职位,可是徐羡之不是刘穆之,众多朝廷大事,他都无法决定,只能快马加鞭呈报给刘裕,这意味着,刘裕对后方的掌控能力大幅削弱,毕竟局势瞬息万变,只有刘穆之活着,坐着后方,才能及时作出正确的抉择。
而这也就造成了一个对赫连勃勃极其有利的局面,也就是刘裕在关中留下的防守兵力,看似强大,实则虚弱。
刘裕急于回京,令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以及王修、王镇恶、沈田子等文武共守长安,这就有意思了,王镇恶是出身北方的将领,因为军功一直被南方将领所嫉妒,沈田子就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人物,晋军长安内乱的时候,就是由沈田子擅杀王镇恶开始的。
同时留守长安的最高军事长官是刘义真,一个12岁的孩子,在尚未经历战场磨砺之时,如何能够承担如此重任呢?
而就赫连勃勃攻占关中的过程而言,就是这个奇葩的留守长安班底导致了最后失利,但这也是刘裕无奈的地方。
显然刘裕这次回京,就是为了夺权去的,刘穆之死了,刘裕没有可以放心留守后方的人,为了日后的大业,这次回去,他必然加快夺权的速度。
《宋书.武帝纪》受相国宋公九锡之命……又诏宋国所封十郡之外,悉得除用。
义熙十四年,刘裕就受赐九锡了,并且有了自己的封国,距离夺位仅仅一步之遥,后来他还指派王韶之缢杀晋安帝,另立司马德文为帝,可以说刘裕从关中回到东晋后,就一直加快夺位事宜的进程。
这应该是刘裕从关中撤军时就定下的计划,所以他无法舍弃关中,不然他的声望就会受损,自己弃守和被赫连勃勃通过军事行动夺走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刘裕只能派兵留守关中。
而且还不能是简单做样子的守,毕竟要给刘裕回到东晋完成大部分夺位行动才可以,也就是要给刘裕时间,所以留守关中的晋军有诸多名将,至于为何让刘义真留守长安,这也是刘裕想要制衡各方吧。
王镇恶、沈田子交恶,那么按照刘裕的安排,刘义真可以调和双方,不至于一方做大,最主要的是,避免有人趁机割据关中自立的情况出现,只是刘裕没想到,王镇恶、沈田子先后被杀,局势即刻失控。
赫连勃勃觊觎关中已久,自然是不会放过刘裕从关中大举撤军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刘裕不是自己带着少数亲卫回京的,而是率军回京,那么留守长安的部队就不是北伐时期的全部军队,军队是他保持地位的根本,他是不会让主力部队留在关中,在被人的管辖之下的,同时为了稳固夺权,他也需要带回足够的兵力。
《宋书.沈田子传》高祖曰:今留卿文武将士精兵万人......
当初沈田子发对王镇恶留守关中时,刘裕就和他说,关中留有精兵万余人,王镇恶若是造反就将其诛杀,也就是说留守关中的晋军兵力上万。
但这对于赫连勃勃来说是极好的机会了,其采用王买德的策略,兵分三路大举进取关中,两路切断晋军后路,也就是赫连昌屯兵潼关,王买德为往南截断青泥的道路。
扼守潼关,意思是切断关中和关东之地的联系,阻断青泥(今陕西蓝田县),可切断晋军由此南撤的道路,赫连勃勃此法是相当于对关中晋军实现了合围,在此基础上,赫连勃勃率部直取长安。
面对赫连勃勃来势汹汹,一路兵锋直抵渭阳(今陕西岐山县南),王镇恶、沈田子率部抵御兵败,退回到刘回堡(今陕西兴平市东南),此时正是需要关中晋军协同作战的时候,结果却发生了恶性事件。
也就是沈田子杀了王镇恶,此后刘义真又杀了沈田子和王修,《宋书.武三王传》修既死,人情离骇,无相统一。
在这种情况下,刘义真收拢各部,困守长安,关中各郡县是直接投降于赫连勃勃,关长安成为孤城,局势危殆,这是大后方的刘裕才更换策略,让留守洛阳的朱龄石入关替换不成事的刘义真。
可更为尴尬的是,刘义真这个12岁的孩子,不急速撤离,而是诸将竞敛财货,多载子女,方轨徐行,虏追骑且至。到了这个时候不想着逃命,倒是沿路搜刮钱财,慢悠悠地撤军,结果被赫连勃勃所部追杀,晋军溃败四散。
刘义真这个坑货更是让朱龄石遭遇困境,因为刘义真在关中不得人心,所以朱龄石遭到了关中百姓的排挤,赫连勃勃这位弑杀残暴的君主在当时还算是得人心的,所以被迎入了长安,朱龄石最终也是战败身死。
东晋军在关中因内乱发生的惨败,导致了刘裕损失王镇恶、沈田子、王修等人,后来朱龄石、朱超石、蒯恩、傅弘之一大批能臣武将,也丧失了上万的精锐部队,可以说得不偿失。
而这一切的根结,在于重臣刘穆之的死,迫使刘裕做出了不利的决策,刘裕急于回京夺位,关中又不可舍弃,留守的东晋班底还是一颗雷,在赫连勃勃来袭时终于爆了,将留守关中的晋军炸的灰飞烟灭。
而赫连勃勃可谓是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先是蛰伏收敛锋芒,得到后秦姚兴的重用,在自己兵强马壮后,果断和后秦翻脸,而后秦因为内乱还被刘裕所灭,正当他担心刘裕有继续北伐之意时,刘裕后方出事撤军,赫连勃勃趁机攻略关中,几乎没打什么恶仗就拿下关中,将胡夏国的疆域扩张到鼎盛,可以说他的命也是蛮不错的。
参考资料《宋书.武帝纪》《宋书.武三王传》《宋书.沈田子传》《宋书.刘穆之传》《晋书.赫连勃勃载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