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别名“朱寿”的内里学问

事先声明,此文章为原创,请大家支持原创。

明史中的正德帝朱厚照被文人描画的要多荒唐有多荒唐。搞个豹房被人喷;出兵力挫蒙古小王子,保大明边关几十年太平也被人喷;出京游玩巡幸更是被人喷的体无完肤;最要命的是朱厚照给自己取个“朱寿”的别名依然被喷。我估计朱厚照满脑袋都是问号,我到底做错啥了?我到底怎么得罪你们了?朱厚照那是不认识几百年后的乾隆,如果朱厚照知道乾隆这个人,那绝对能被气得活过来。估计朱厚照会扶着棺材板怒吼道“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说实在的,乾隆与朱厚照没法比较,因为不是一个档次的,朱厚照比乾隆高太多段位。如果说朱厚照是王者段位,那乾隆充其量就是个黄金段位,不能再多了。我这么说肯定会有清粉来喷我,但没办法这就是事实。如果你正视历史,那你就会发现我所言非虚。

这篇文章,咱们着重聊一下朱厚照给自己取别名这件事。咱们用史实来分析这件事,看看究竟是朱厚照荒唐,闲的没事干还是有人在刻意抹黑他。

朱寿这个名字的由来,我就不赘述了,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朱厚照曾用朱寿这个名字给自己封过官,如果我没记错应该是“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朱厚照给自己取个别名为什么挨喷?按照文人的解释来说就是朱厚照身为九五至尊居然纡尊降贵的把自己将为臣,最要命的是朱厚照还自编自导的给自己加戏,自己封自己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自己是皇上然后自己去扮演自己的下属,这怎么看都很显怪异。可能朱厚照在那个时代就有COSPLAY的癖好。基于这种无厘头的行为,正德朝的文人才评价朱厚照荒唐至极。

大家不知道的是朱厚照的这种做法虽然是千古奇观,但这里面却有着很多的大学问。朱厚照可精明着呢!他哪会无缘无故的去做一些莫名其妙之事。

大家都该知道,朱厚照起朱寿这个别名是在蒙古王子伯颜叩关来袭这段特殊时间内,这对于生性尚武的朱厚照来说是一件绝不能错过的事情。最关键的是朱厚照本人也有建立丰功伟业的雄心,如果能像老祖宗朱元璋、朱棣那般痛击蒙古人,那朱厚照本人势必在青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基于种种因素,朱厚照的这次亲征是势在必行的。如果朱厚照要亲征蒙古王子伯颜,那换个名字也是势在必行的。为什么?这个答案就是这篇文章的重点。

朱厚照别名“朱寿”的内里学问

第一,不管是朱棣的亲征还是朱祁镇的亲征,天子但凡亲征都要聚集全国的人力物力以及帝国最精锐的将士。当这些都准备齐全了,还要举行隆重的出征仪式。按照《大明集礼》规定:天子亲征要祭告天地、宗庙、社稷、祃祭旗纛。所过山川,皆行祭告。按照这繁缛的礼仪,皇帝走完这套流程至少需要7-8天。说好听点这7-8天是尊重礼仪,说难听点就是贻误战机。还没完呢!封建年代,天子亲征哪有这么简单。为了排场,礼仪还规定天子亲征必须要有鼓乐仪仗队。卧槽了!我也搞不懂了,这是出去打架的,还是出去度假的!本身走流程就耽误时间,完事再带上鼓乐仪仗队这个累赘上路,这行军速度简直是难以想象。从准备到走礼仪流程再到带鼓乐仪仗队出征,这也就是朱厚照吧!如果换做别人,我估计蒙古王子伯颜都打到家门口了!如果蒙古王子伯颜知道这些天子亲征流程,我猜他能气得吐出血来“朱厚照,你他喵的怎么不按套路出牌呢!你怎么就敢百无禁忌的一意孤行呢!如果你走这套流程,我他喵的是不是就兵临城下,堵你家门口了。”

面对这繁缛的礼仪、累赘般的鼓乐仪仗队,朱厚照应该是极为头大的,更让朱厚照头大的是文官集团的絮叨。如果朱厚照是一般人,那蒙古王子伯颜这次事件的结局真就不好说了。但朱厚照不是一般人,这世间就没有他解决不了的事情。怎么解决?就是给自己取个别名,以别名出征,这样就可以不用天子的名义亲征了,最直接的好处就是省略了那些繁缛的礼仪和不知道干什么用的鼓乐仪仗队,我估计朱厚照也没打算让鼓乐仪仗队在打仗的时候奏乐然后起到助兴的作用,朱厚照更没指望靠着鼓乐仪仗队的奏乐来震死敌人,朱厚照就是单纯的不想带上这些莫名其妙的累赘。取别名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避开文官集团的纠缠与絮叨然后顶着别名出征,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为阻力。

大家可千万别小看朱厚照给自己取的这个别名,就是因为这个看似荒唐的别名为朱厚照赢得了先机。行军打仗,几天的时间足够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如果朱厚照真按照繁文缛节走一遍礼仪,别的不敢说,蒙古王子伯颜那真就有了进入中原腹地的时间,如果真进入腹地,那大明就难受了。

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也是有来头的。正德十一年(1516年)七月,蒙古骑兵奇兵神速的潜入到距离京城不足两百里的白羊口,这导致京城大乱。这次蒙古人是以劫掠为目的,所以在抢走了不少物资后就扬长而去了。这件事让朱厚照很愤怒,在追究责任的时候,文人为了推卸责任以退为进的上奏疏道“大明应推一人提督军务,不必再推总制、总督等官,致生掣肘”。文官集团也挺牛逼的,他们丝毫没谈责任的事情,他们把责任全推给了制度问题。但文官集团做梦都没想到朱厚照在这篇奏疏中居然紧紧盯上了“提督军务”这四个字,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就是这么来的。从这次事件中,朱厚照也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大明的军事反应与速度实在是太迟缓了,人家打到家门口才知道狼来了,如果反应再慢一点,蒙古人岂不是要兵临城下了。基于这次事件,朱厚照彻底明白了速度的重要意义,所以在正德十二年十月(1517年),蒙古王子伯颜叩关来袭的时候,朱厚照为了提前布防,这才“荒唐”的顶着别名迅速出征了。

第二,朱厚照给自己起“朱寿”这个别名也有为了方便自己出去玩的缘由,这里就不赘述了。

第三,如果朱厚照还是用“朱厚照”这个名字,那他是永远无法离开紫禁城的。但“朱寿”就不同了,朱厚照顶着“朱寿”的名字可以去他任何想去的地方。“朱寿”又不是大明皇帝,你们文人凭什么拦着“朱寿”呀!“朱寿”想去哪里?我可以很认真的告诉你们,“朱寿”最在意的地方是边关,我们由此可以推断朱厚照给自己起“朱寿”这个别名是为了方便自己去边关。朱厚照为什么对边关的执念那么大?边关涉及到边防,它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只有边关稳固,一个江山才能和平发展。朱厚照重视边防也有让大明江山永世长存的想法在里头。再一个原因就是边军战斗力强大,如果朱厚照与边军的关系变得极为亲昵,那朱厚照手中握有的力量就会变的非常强大。说句大实话,正德朝的文人是不希望朱厚照去边关的,最直白的理由就是文官集团也怕朱厚照把边军彻底变为只听皇帝调动的嫡系部队。文官集团想把朱厚照“绑架”在紫禁城内,朱厚照则是要离开牢笼般的紫禁城,这注定两方会有一个失败者。但最后的结果显然是朱厚照更技高一筹,“朱寿”频繁的去边关以及一场对蒙古的大胜让边军把朱厚照奉为神明。这种人心向往是朱厚照最想看到的政治局面。

朱厚照别名“朱寿”的内里学问

第四,朱厚照广收义子且赐予朱姓是以朱寿的名义而不是顶着皇帝朱厚照的名义,朱厚照本人可没傻到滥封的地步。有些人或许会问“朱厚照就是朱寿,那朱厚照去做这件事和朱寿去做这件事有什么区别吗?”,区别可大了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大。如果顶着皇帝朱厚照的名义广收义子且赐予朱姓,那那些被赐姓的义子就全都是皇室之人了;顶着“朱寿”的名义广收义子且赐予朱姓,那这些人只不过是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的义子,这跟皇室沾不上半点边。在封建时代,皇帝的义子和大臣的义子是有天壤之别的。

朱厚照顶着“朱寿”的名字广收义子且赐予朱姓,这一招实在是太绝了。首先,朱厚照笼络了人心,在外人眼中朱厚照和朱寿是没有任何区别的,能被赐予朱姓在封建时代的大明王朝是一件莫大的荣誉。其次,增加他们的认同感。在这一点上,朱厚照狡猾的混淆了概念。朱厚照的这种做法让外人误以为自己真的成为了皇室之人,既然是皇室之人,那我就有义务为大明负责。大家可能觉得这很可笑,觉得古人怎么那么天真那么傻。但我想说我们千万别拿现代人的思想去衡量古人,在封建时代,有这种想法的古人是再为正常不过的。再次,让这些人为自己死心塌地的卖命。最后,“朱寿”用广收义子且赐予朱姓的方式把宫廷势力彻底渗透到各个领域。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朱厚照是一位十分牛逼的心理学家,他看透了人性,也抓住了人性,最后利用人性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

从这四点我们可以看出朱厚照绝不是无缘无故就整出“朱寿”这一个别名的,这一切都是经过缜密的思考而得出的。朱厚照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全都掩盖在荒唐之下,乍一看觉得荒唐至极,但朱厚照却借着这种伪装办成了自己想要办的任何事情,这真的是高明至极。这世间最恐怖的一群人就是明明聪明的很,但却愿意装彪卖傻,在不知不觉中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等自己目的达成后,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小子才是最精明的那一个。正德朝的吏部尚书陆完是第一个看出朱厚照深奥套路的人,但他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陆完在当时能做的只能是止损。被陆完看穿了,朱厚照很不开心,他借着那些政治流氓把陆完给搞走了。

请大家别再把朱厚照当成一位荒唐至极的皇帝了,如果他是傻子,那大明就没有聪明人了。把朱厚照当傻子的人才是真的傻。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606 字。

转载请注明: 朱厚照别名“朱寿”的内里学问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