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没有制度约束,为何对排斥人才缺乏忧患意识,习惯众星捧月
导言:魏国没有制度约束,为何对排斥人才?从主观原因入手,分析魏国为何人才流失严重?魏王缺乏忧患意识,习惯众星捧月的待遇
战国风云,诸侯争霸,既是实力的战争,也是人才的较量,然而在整个战国时代里,特别是在战国中后期,有两个国家非常排斥人才,一个是南部的楚国,另一个则是位于中原腹地的魏国,这两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人才招揽的少,流失的人才多。
尤其是魏国,行为更加的恶劣,魏国是战国初期第一霸主,无论是军事发展还是经济发展都雄踞中原各国前列,那时的大梁非常繁荣,被誉为是国际大都市,也是一个人才的聚集地,像是商鞅、张仪、范雎、尉缭等,这些人都是首先选择的进入魏国游学,企图在魏国寻找到发展的机会和更好的前途。
但这些人也无一例外地都被魏国排挤出去,最终在秦国找到了落脚地,也用他们的才华改变了战国时代的格局;除了这些人之外,像信陵君这种没有办法被排挤走的王族人才,魏王也是将其束之高阁的,后来的信陵君被困在赵国十年无人问津。
如果不是因为魏国在对抗秦国的战争当中无能为力的话,如果不是魏国有着生存危机的话,魏王也是绝对不会将信陵君赢回魏国的,而后来魏国的危机解除,魏王对于信陵君的态度还是一如既往的排挤,哪怕魏国的上将军之位空缺,魏王也绝对不启用信陵君,这其实是魏国的一种悲哀。
那么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魏国的这种状态呢?本篇文章重点分析一下魏国为何人才流失,看一看魏国这种排挤人才的行为,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魏国排斥人才的原因与楚国有着本质的区别
楚国排斥人才原因是因为分治制的客观因素
魏国排斥人才的行为与楚国是有着根本上的区别的,楚国是因为有着制度的强加约束,所以不利于去发现人才;楚国是一个利用分治的制度来治理整个国家的诸侯国,世家大族、贵族掌控楚国的绝大部分权力,楚国朝堂之上的官员也大部分都出自于这些贵族,所以楚国的官吏以及一下重臣都是由贵族培养出来的。
贵族需要这些人来为自己的家族巩固实力,因此,无论是哪一个大贵族都不允许外来的人才占据着朝堂之上的重要职位,甚至如果出自于自身家族的人,提出了有损贵族利益的政策也会被放弃。
屈原、吴起在楚国都被排斥
屈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本身所在的屈氏家族就是楚国的一个大贵族,但正是因为屈原提出了变法改革的想法,企图约束贵族权力的发展,像秦国那样革除贵族的发展对君主权力的影响,可是当这样的计划刚刚提出来的时候,就被贵族们联合赶回了老家。
所以说这种制度上的强加约束,导致了楚国无法吸引外来的人才,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具有很强能力的吴起,在进入楚国之后的第三年就被害身亡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楚国在整个战国时代没有进行过一次完整变法的原因。所以说楚国的这种状态是客观原因导致的,不改变基础的制度是没有办法去改变这种排斥人才的情况的。
魏国排斥人才主要是由主观因素造成的
于楚国相比,魏国的情况其实强很多,魏国并没有制度上的强加的约束和阻拦,但这个国家排斥人才的情况甚至比楚国还要严重,楚国因为上述那些客观原因的阻拦,不能很好地吸引人才、利用人才;但魏国却不同,它是主观上的原因所导致的。
魏武侯对吴起的态度,影响后来的人才政策
第一个原因是,魏武侯后期对吴起的态度造成的影响,魏国的魏文侯和魏武侯算是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君主,而魏国正是在他们两个人手中才发展起来的,但相比于魏文侯,魏武侯这个人的心胸比较的狭隘,对于发展的眼光也没有他父亲那么长远,到了魏武侯继位的后期,对于臣子的猜疑也就更加的严重。
那个时候的吴起在魏国也算是功高震主的,不仅继承李悝变法进行了军事变法,更是为魏国训练出了魏武卒,并且带领着魏武卒南征北战无坚不摧,在提升魏国实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可以说,如果没有吴起为魏国打下百十座城池的战功,魏国哪怕有十个李悝也不可能成为中原地区唯一的超级大国。
魏文侯去世后,魏武侯不重视吴起
所以我们可以说,魏国霸主的地位就是吴起带领魏国的魏武卒打出来的,而吴起是魏武侯父亲魏文侯任用的,并不是为武侯的亲信,同时,吴起在进入魏国之前的名声并不好,据传,他曾经为了自己的前途杀害了自己的妻子,对于这样的一个人,魏武侯自然是信不过的,所以后来吴起被逼无奈进入楚国。
这也为后来魏国排斥外来国家的人才造成了隐患,魏武侯在吴起离开不久之后便去世了,但他的这种对臣子的猜疑,却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自己的儿子魏惠王,所以从魏惠王继位之后对于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就是极其严苛的。
魏武侯对外来人才的态度,影响了魏惠王
一些由其他国家进入魏国的布衣之士,魏惠王一概不会任用,如果不是庞涓师从鬼谷子的话,想必魏惠王也不会看得上眼。更重要的是,魏惠王在位五十一年之久,五十一年的时间足以对一个国家的政治风向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在这五十一年当中产生的这种对人才的排斥之风在后世更是愈演愈烈。
所以我们说自从吴起被魏国排挤出走之后,魏国对于人才的任用就渐渐地变成了一条僵直的黑线,不仅是我们上面所述的商鞅等人被魏国驱赶,像是乐毅等名将之后魏国也是放任出走的。
魏惠王排斥外来人才
事实上,乐毅的前辈也是在魏国进行发展的,他的先祖乐羊是魏文侯时期的名将,正是他为魏国打下了中山国,拓宽了魏国的领土疆域,也增加了魏国的人口数量,为后来魏国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对于乐羊等名将之后,魏国并没有表现出重视的态度,反而是放任他们出走,后来乐毅辅佐燕国,不仅帮助燕昭王完成了变法,更是带领着燕国军队伐齐,打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为燕国收获了不少的实际利益。所以说,魏国对于人才的排斥和禁锢在魏武侯的后期就已经开始了。
魏国国君被国家的强盛蒙蔽了双眼
第二点则是,因为魏国被它曾经的强盛给蒙蔽了,魏文侯时期,魏国刚刚成立,是中原地区的一个新兴诸侯国,那个时候它的生存和发展还是面临着危机的,所以在魏文侯时期,魏国是非常谦虚而且低调的,它广泛地收揽人才,积极的进行变法。
李悝、吴起这几个人都是魏文侯从其他国家招揽而来的,魏文侯给予了他们绝对的信任,也给了他们很大的发挥空间,才能够让他们在魏国进行变法,吴起也才能够没有后顾之忧的带领魏国的军队南征北战,最终造就了一个中原地区的超级大国,让魏国的实力发展到了当时的巅峰状态,其他国家都不敢与它发生直接的正面冲突。
魏国的强大让它在中原地区的话语权越来越多,也让它对其它的国家形成了一种威慑,但这种强盛却极其容易蒙蔽后来人的双眼,尤其是到了魏惠王的时候,虽说魏武侯的治国才能和他的心胸远远不如他的父亲,但魏惠王相比于魏武侯来讲也是不如的。
魏惠王缺乏忧患意识,毫无变法念头
魏惠王自从出生开始就享受着其他国家的众星捧月般的待遇,他没有经历过他祖父和他父亲的艰难时代,自从掌管魏国的时候,魏国就是中原地区的超级大国,自从他登上王位的那一刻开始,其他国家的君主就对他俯首称臣。
所以,魏惠王渐渐地习惯了魏国的这种强盛给他带来的好处,并且丝毫不认为魏国的这种强盛有朝一日会成为过眼云烟,因此他没有第二次变法的念头。作为一个贪图享乐的君主,他更想做的是如何将魏国的这种强盛,向天下进行展示。
正像孟子所说的那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魏惠王没有那种忧患意识,所以自从魏惠王继位之后,魏国对抗秦国的战争也不再如以前那样百战百胜,正是因为他那种安于享乐的意图,让他在秦孝公提出和平发展的建议的时候,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给了秦国安定发展的机会,也让魏国的发展陷入了停滞阶段。
因此,对于一个认为魏国已经足够强大的魏惠王来讲,人才就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了,所以在商鞅进入魏国之后,魏惠王不但没有任用他的心思,就连杀他的心思都没有。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迷惑,让看到商鞅变法之后大出天下的秦国的魏惠王后悔不已。
纵横家低微的出身,不遇明主伯乐很难发达
第三个原因则是纵横家本身的特点所导致的,到了战国中后期的时候,历史舞台上活动最多的流派就是纵横家,他们的学术主张也是整个战国时代最为实际和贴切的,不像儒家那样崇尚王道,崇尚用道德来约束众人。
虽然人们说纵横家就是,三寸不烂之舌可敌百万雄狮的一群逞口舌之强的人,但事实上,纵横家所提出来的一些政策,都是非常适合那个时代发展的,比如说张仪的连横、苏秦的合纵、范雎的远交近攻攻,这些政策无一不为战国时代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对于整个战国时代来讲,这些人的作用远远大于诸子百家的其他学派,比所谓的王道、帝道等等都有用武之地。
出身低微的纵横家难入魏王法眼
可是这些纵横家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这些人原来都是一些布衣之人,他们没有强大的背景作为支撑,不像魏惠王曾经任用的庞涓那样,有着鬼谷学派这样的大背景作为加分项,像是范雎那样的人只是一个普通的布衣之士,这样的人,如果没有人进行推荐是很难有大的作为的,如果遇不到自己的伯乐,那么就很容易被埋没。
魏国埋没众多人才
不用说范雎了,就是商鞅这个有着公叔痤极力推荐的人,不一样没有被魏惠王重用吗?所以说,纵横家本身的低微的出身,就让他们极其容易被忽略,如果没有一个具有识人之能的君主,如果他们的策略不足以吸引君主,那么这些人就很少拥有用武之地,这也是魏国为什么会忽略他们的一个重要原因。
魏国作为一个强盛的国家,它的都城聚集着天下各路能人异士,这种不起眼的布衣学子很难进入魏王的法眼,所以魏国也就很容易会忽略这些人存在;事实上,吴起之所以能有着不败的神话,也是因为生对了时机,魏文侯时代是魏国正处在崛起道路上的时候,它处在发展的最低端。
所以当吴起去拜会魏文侯的时候,魏文侯没有因为他过往的那些污点而排斥他,反而是给予他很大的发展空间;可是如果这样的人,遇到的是魏惠王那样的君主呢?那情况肯定就大不一样;所以说,纵横家出身于布衣的这种客观因素也是导致魏国忽略他们的原因。
讨论
笔者认为,不过无论如何,魏国在整个战国时代的用人制度,真是不能够被苟同的,他们对于人才的忽略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个国家的发展;我们来看看,魏国到底错失了多少经世之才。
魏惠王错过商鞅,用变法改变秦国命运
魏惠王连杀的心思都没有的商鞅,在后来用惊世骇俗的变法改变了战国时代的格局,让最为弱小的秦国变成了最为强盛的国家,从此一骑绝尘而去,与山东六国的差距越来越大。在魏国没有用武之地的张仪,进入秦国之后提出了连横的政策,一举破除了山东六国所谓的合纵,可以说,在秦国最危难的时候拯救了它,让它摆脱了合纵的压力,让他有了继续发展的机会。
范雎、尉缭都成为秦国中流砥柱
在魏国饱受折磨的范雎,只能通过装疯卖傻来逃脱迫害,后来在连横政策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给秦国后来的大出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有在魏国饱受排挤的尉缭,后来成为了秦朝的文臣之首,为秦国的一统天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甚至于因为魏国的不重视而酒色自毁的信陵君,曾经也带领着六国合纵的部队打赢过秦国多次,多次往狂澜于既倒,拯救魏国与危难,可是这些人却从来都没有得到过魏国的重视,在魏王的心目当中,人才从来都不重要,他们只在乎自身的利益有没有受到损害?从来都不会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上,也难怪最终的魏国会灭亡了。
综述
笔者认为,魏国对于人才的排斥虽然在制度上没有强加约束,但也有许多客观原因的横加阻拦,这其中有君主统治时期的主观因素造成的障碍,这也是魏国最终会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使不说魏国错失了我们上述的那些学术主张的遗憾,单纯说,后来战国末期信陵君水淹大梁的劝谏没有被采纳这一事件,就给魏国造成了灭国的危机。
秦国消灭魏国用的水攻的方式,但在秦国发动灭国之战之前,信陵君就曾经劝谏过当时的魏王,说秦国如要灭魏必会采用水攻,希望魏王能够未雨绸缪,以免让魏国面临生存危机;但魏王对信陵君的话嗤之以鼻,没有将这样的劝谏放在心上,也没有做出任何的防御措施,直到后来,大水淹没大梁王城的时候才知道后悔,可是那个时候却为时已晚了。
所以,在这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当中,人才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人才的支撑,国家的发展也就没有新鲜的血液,也就不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有创新可言,而没有制度上的创新,没有发展上的创新,一个国家也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最终也就只能没落下去,后来的人还是需要吸取魏国灭亡的教训的。
参考文献:《战国策》、《史记》、《左传》、《吕氏春秋》、《韩非子》、《资治通鉴》、《汉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