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吴起:用生来终结春秋 以死来迎接战国

名将吴起:用生来终结春秋 以死来迎接战国

性格可以决定命运。吴起与魏国后来的命运,很多程度上是由自己和魏武侯决定的。这两人的性格又间接影响了未来几个诸侯国的国运。?君臣抵牾
名将吴起:用生来终结春秋 以死来迎接战国

吴起在魏国的成功得益于魏文侯的宽容与支持
和父亲魏文侯相比,魏武侯的胸襟、气度和眼界都逊色了不少。虽然魏国表面上依旧是三晋霸主,在对外作战中屡屡取胜,但却轻视真正的一流人才。三晋国家开始的内斗,也已经为衰落埋下祸根。
魏武侯其人喜欢居功自傲。他喜欢自夸,一旦某一谋略成功,就会大喊“大夫的谋略不如我”。对此,臣下只能提醒他道:“如果国君只用不如自己的大臣,那么距离亡国也就不远了。”正是魏武侯的居功自傲和心胸狭隘,与吴起的心高气傲犯冲,最后导致了君臣的不欢而散。
名将吴起:用生来终结春秋 以死来迎接战国

心眼较小的魏武侯对吴起并不买账
在魏文侯去世后,吴起本以为自己能凭借击败秦国的战功能升任国相。但吴起一贯回避或者蔑视权谋的习惯,让他与朝中贵族关系不佳。因为出身敏感,他对政治权谋既不屑也不敏锐。结果是丞相之位与他失之交臂。
在魏武侯前往河西巡行时,一度出于自我陶醉的需要而夸耀魏国山河险峻,是霸业之资。吴起却以军人的直白和忠诚明确告诉国君:山川之险不足以倚仗。古代的三苗和桀纣都有险要的山河用来防御,但最终都亡国灭种。所以魏国最好不要因为山河险峻而掉以轻心!
名将吴起:用生来终结春秋 以死来迎接战国

吴起的耿直 破坏了魏武侯的装逼情怀
听到这愣头愣脑的反驳,魏武侯一下子说不出话来,只能意味深长地留下一句:“今天寡人听到了圣人之教,那么河西的防务就完全委托给先生了。”这意味着魏武侯能给吴起的最高职位就是河西太守。
吴起不假思索的进言,是对于魏国霸业的忧虑。因为魏武侯的眼界和胸襟狭隘,三晋联盟已经出现了裂痕,韩国和赵国开始离心离德。魏国背对东方和北方,全力面向西方和南方扩张的时代结束了。
名将吴起:用生来终结春秋 以死来迎接战国

过度扩张且没有重点的魏国 很快成为众矢之的
吴起曾经一度计划灭秦国。在他的规划中,一旦魏国亡秦,那么魏国就可以全力向东用兵。但是还没有等吴起实施计划,魏武侯就听信朝臣的进言,将吴起调离河西。其本质原因是担心吴起过分扩大国土,最后在西部自立。毕竟三晋就是晋国大夫自立建国的结果。吴起又是能征惯战,深得民心的大将。所以心胸狭隘而且本来就与吴起有过节的魏武侯,自然会把吴起调回朝廷。在离开河西前,吴起预言:没有彻底灭掉秦国的魏国,会因此越来越衰败。
很不幸,吴起的预言一语成谶。而帮秦国夺取河西的主谋,是另一个在魏国待过的卫国人--商鞅。
名将吴起:用生来终结春秋 以死来迎接战国

商鞅同样是从魏国出走的?内政阴谋
名将吴起:用生来终结春秋 以死来迎接战国

商鞅的师傅公叔座也是逼走吴起的元凶
当时的丞相,是迎娶了魏国公主的韩国贵族公叔痤。此人虽然善于用兵,但是军事才能在吴起之下。所以会担心吴起威胁自己地位的公叔痤。针对吴起性格敏感和对平民出身的自卑,他安排了一出气走吴起的好戏。
公叔痤首先说服魏武侯将少公主许配给吴起,却又在宴会上让公主妻子对自己无礼。这等于是在暗示吴起,魏国公主刁蛮泼辣,不是我们这样的外人所能驾驭的。于是吴起主动拒绝了与魏国王室的联姻,这引发了魏武侯的进一步不满。最后,一定要得到君王无条件信任的吴起选择负气出走,寻找新的出路。与其寄人篱下,不如选择一个真正的明主为之效力,否则绝不将就。吴起的果断和极端显露无余。
名将吴起:用生来终结春秋 以死来迎接战国

吴起不得不离开对自己日渐不友好的魏国
这种二流人才联合庸君去逼走一流人才的剧情,还将在魏惠王以及魏襄王的时代继续上演。孙膑、卫鞅、张仪和范雎都莫不如是。魏国如同一个巨大的人才漏斗,出口就是它西边的秦国。频繁损失人才的背后,除了魏国君主的个人问题,也反应出魏国在变法图强之后的过度自信。对于内政外交的轻重缓急缺乏准确判断,对于其他诸侯国可能出现的变化缺乏应有的敏感度。这才有了留用庸才,放走国士的情况。
所以到了魏惠王时代,魏国只剩下表面的风光。曾经的三晋联盟彻底瓦解,魏国陷入了四面受敌而疲于奔命的境地。最后国力损耗,在多条战线上向后退缩。与之同步的是战国时代的第二波变法浪潮。魏国超越其他诸侯的制度优势最终被其他国家逼平。
其他诸侯国的变法 让魏国无法保持领先优势?变法前的楚国
名将吴起:用生来终结春秋 以死来迎接战国

此时的楚国 依然是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在被魏国流放后,吴起来到了南方的楚国。楚王急于报复三晋并加强王权,所以让吴起开始了新的政治生涯。
在来到楚国之前,三晋曾在公元前400年的乘丘之战和公元前391年的大梁之战中暴打楚国,成功遏制了楚国和三晋争夺周王室与郑国的北上势头。所以吴起在战场上对这个对手有了一些间接的认识。他认为楚国军队性格疲软,人民生活过于优渥,所以不利于参与高强度的激战。在南下楚国之后,他接着发现了这一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
名将吴起:用生来终结春秋 以死来迎接战国

楚国贵族武士的全套皮甲
此时历经了春秋争霸的烽烟,战国初年的楚王国已走上一条与中原列国比较不同的道路。楚国的政体和文化心态,决定了它适合在春秋争霸中称霸,但难以在战国争雄中最后胜出。在吴起眼里,这个国家还沉浸在春秋争霸的辉煌中没有清醒。
在国家来源和文化认同上,楚国王族具有巫师的神圣属性,这让外姓贵族很难染指楚国王位。但王位的稳定传承背后,是楚人崇尚鬼神巫术的文化风俗。另一方面也是楚国长期与天子分庭抗礼,以蛮夷自居的文化心理。
这使楚人对于自己的硬实力和文学极端自信。更导致楚人对于北方来的士人和文化有一种本能的自负心态,觉得对方值得学习之处不多。王位的稳定传承,则加重了楚国变法的文化包袱。
名将吴起:用生来终结春秋 以死来迎接战国

楚国的各地方封君有着很大的地方权力
在政治制度上,楚国采用的是县国并行的制度。在整个东周时代,楚国兼并了40-60余个大小诸侯。这些新征服土地,除了被分为楚王直辖的县,剩下的转化为王族封君和异姓封君的封地。截止战国末年,楚国分封过60多位封君。而且和中原诸侯不同,这些封君的领地不是位于地广人稀的江南地区,而是位于楚国经济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江汉平原和中原南部地区。这意味着楚国兵源和重要农产地的实力很难完全为王室所用。
因为封君们不希望楚王过分干预自己的内务,所以道家理想的小国寡民和中央政权的顺势而为。减少干预的理想,在楚国贵族中大行其道。这与北方儒家和法家盛行的情况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楚国王室直辖的人民和土地慢慢地减少,而且境内地广人稀。楚国虽然不会像魏国和后来的秦国那样高效率地榨取民力和民间资源,但也注定了在军政效率是不高的。
名将吴起:用生来终结春秋 以死来迎接战国

楚国在当时也进入了一个扩张极限
对外问题上,楚国已经扩张到了一定的极限。楚王为了避免打破国王和封君的权利平衡,会停止灭国战争,甚至允许被灭亡的郑国和陈国复国。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与晋国和齐国等大国直接接壤。也是防止这些领地落入有战功的贵族之手,让南方的楚王赶到鞭长莫及。
所以,到了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这套体系在对外扩张中比较迟缓。战国初年的楚国几乎很少灭国。面对变法后的三晋入侵,楚国丧失了汉水以北和方城之外的领土。这些地区的封君基本上被魏国和韩国兼并。
总而言之,吴起对此时楚国的评价是人民生活优裕但是比较闲散。国家风气略显陈旧,贵族们失去了进去之心。所以军队风气疲弱。楚国以庞大的体量,很容易在春秋战争中吓住对手,但却不适合参与战国争霸。
名将吴起:用生来终结春秋 以死来迎接战国

楚国内部在战国初年处于一种非常微妙的状态?变法风云
名将吴起:用生来终结春秋 以死来迎接战国

急于复兴的楚王 一眼看中了吴起
吴起入楚后,因为已经名满天下,所以先被委任为宛地太守。一年之后,又做到了令尹。这一职位相当于魏国的相国。
但和早就有因功封地,重用异姓贵族的魏国相比,楚国的贵族势力已经盘根错节。所以要一把铲除是不可能的事情。对于贵族体系的挑战只能循序渐进,过于激进的措施必然招致失败。吴起显然不能立即废除世卿世禄。对于那些已经失去了进取心的贵族,就只能取消其爵位和俸禄,并减少其对政治的干预度。面对楚国封君瓜分江汉地区和中原南部的现状,吴起采用换封的策略,将旧贵族的封地换到地广人稀的江南地区,加强楚王直辖地的实力。
名将吴起:用生来终结春秋 以死来迎接战国

接近中原风格的楚国北方军事贵族
为了增加王室的经济实力,吴起还主张减少百官的俸禄,裁减无用的官职。为了防止游官之士浪费民力败坏民风,吴起结合自己在魏国的经历,鼓励人民从事农耕与习武,抛弃夸夸其谈的浮华作风。吴起这是从楚国的变法就从局部改良入手,希望逐步改善楚国整体的政治生态。在改善了楚国朝堂臣冗拖沓的作风同时,严明吏治,禁止宗族关系对于楚国官僚体系的渗透,以求唯才是举。
在春秋时代,由于楚国依托汉水和长江尾护城河,所以战火很少燃烧到本土。因此,楚国内地的城墙建设水平是比较缺乏的。一旦外敌深入楚国腹地,很容易造成一溃千里。吴起就用版筑法加强都城城墙,增加楚国城市的防御能力。
名将吴起:用生来终结春秋 以死来迎接战国

楚国的南方部队主要由轻装步兵构成
最后,以军功见长的吴起将自己治军的经验和外交情报也带到了楚国。在当时,秦国和楚国都是中原人眼里的蛮邦,所以这两国结成了持久而松散的盟约,从两头牵制晋国。所以楚国的传统目标依旧是中原。在楚国人的眼里,天下的霸权依旧是在楚国和晋国之间流转。楚人还是将三晋的军队称为“晋师”,体现了楚人延续了春秋时的惯性认识。
在和吴国的争霸中,面对吴军的水势渗透和灵活的轻步兵突袭,楚国人在东南方的军队也变成了类似的轻步兵风格,善于使用剑盾在破碎的地形上作战。而靠近中原的一些县,军队类似于传统的中原诸侯风格。
名将吴起:用生来终结春秋 以死来迎接战国

面对改良后的三晋风格武装 楚军是非常吃亏的
结果在和韩魏的重步兵较量中,这些装备不统一、调度不整齐的楚军就显得力不从心。针对楚国军队善于突击和袭扰,却不能进行持久战的特点。吴起完善楚国的兵种体系,为楚国操练骑兵和重步兵,以应对和中原诸侯的对战。
经过三年的变法图强,楚国南平百越之地,向西攻击秦国。吴起还在北方干预三晋的内斗中,利用自己新操练出来的新军,击败了自己指挥过的魏军。一时间重振了楚国的声威,让天下人十分忌惮。
名将吴起:用生来终结春秋 以死来迎接战国

吴起的改革在短时间内提供了楚军战斗力?最后的谋略
名将吴起:用生来终结春秋 以死来迎接战国

楚悼王死后 吴起又免不了被贵族们清算
吴起的光芒再次引发了楚国旧贵族的不满。迷信的贵族们诅咒吴起“违背天道”,骂吴起是“祸人”。当吴起出行巡视的时候,楚国王族屈宜臼就曾用道家学说当面反对他的变法。说他的政策是改变常理、违背天道和急功近利,不会有好下场。
随着全力支持吴起变法的楚悼王的去世,贵族们开始策划反攻倒算。他们将暗杀吴起的地点选在了楚悼王的灵堂。因为是国丧,所以旧贵族们可以名正言顺的从各自封地赶回首都,并带来自己的侍卫。吴起安置的各种军政官员们,或者忠于职守,分散在各地,或者难以赶回国都保护吴起。所以是很难使上力气。
久经沙场的吴起不会察觉不到贵族们的异动。从他后来的反应来看,已经预料到了楚悼王死后自己的命运。在他的指挥下,秦国和三晋都有被自己击败。秦人对自己恨之入骨。在田氏即将取得齐国政权的前夕,田氏不会容许一个有才干的外臣复制自己的励志故事。越国和燕国自保于东方,对战国争霸比较消极。所以他基本上没有去处。
于是吴起决定用自己的生命维护变法的成果,结束一生的颠沛流离。也用自己的人命摧毁楚国的大贵族势力。在楚王即将入唁之时,贵族们如约动手,射杀吴起。吴起跑到楚悼王的灵前,背起楚悼王的尸体受箭。楚悼王的尸身就此中箭无数。
按照楚国的法律,伤害王尸者要夷灭三族。楚肃王继位后,命令把射死吴起并中先王尸体的人全部抓获并处死,殃及千人。就这样,一生走极端路线的吴起死在楚国。还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生前没有办到的事情。
名将吴起:用生来终结春秋 以死来迎接战国

电视剧中的吴起之死?前因后果
名将吴起:用生来终结春秋 以死来迎接战国

吴起的跌宕人生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从布衣到将相-从儒家到兵家和法家-从北方到南方。吴起的人生经历,穿起了半个战国时代的世界。当时的的区域文化特色十分鲜明,跨域不同的气候区和文化区,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意志,更需要才华和远见。
从激进变法的三晋到贵族强大的楚国,吴起一直依仗的是极端而自我的性格和卓绝的才干。这也预示着温文尔雅的春秋时代即将结束,全新的争霸时代已悄然降临。
名将吴起:用生来终结春秋 以死来迎接战国

商鞅等人的出现 预示着春秋时代再也无法回来
在那个时代,很多人才和吴起一样同时有数个学派的师承关系。魏国、齐国和赵国,就是用儒家人才兴办教育,但是用法家和兵家改革内政。各个学派之间既有论战,更多的是相互借鉴。儒家,兵家和法家的思想融合的结晶,就是吴起一生经历的总结--《吴子兵法》。
吴起的崛起,也是学术知识向下普及的结果。这一风潮也预示着卫鞅、张仪和苏秦等人的崛起。相比旧贵族,这些人的功利心和手段都更加决绝极端,人生的起落也更大。
名将吴起:用生来终结春秋 以死来迎接战国

相比吴起 商鞅死后还被保留了众多政治遗产
吴起的变法则在文化和外交上,帮助楚国密切了和中原的联系。和更加具有外族色彩的秦国相比,楚国似乎更接近于其他的诸侯国。但是在内政层面,清理了大贵族的楚国君权被一度加强。但过了一定的时间,楚国的贵族势力还是会打破君臣权利平衡的临界点,并威胁王权。
相比之下,商鞅同样以身试法,但秦国的变法成果却大致得以保存。历史有时就是这样在与人们开着残酷的玩笑。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5100 字。

转载请注明: 名将吴起:用生来终结春秋 以死来迎接战国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