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只要他们能开心,那么全家都快乐,这是中国家长的普遍思维模式。按理来说,父母疼爱孩子,那是人之常情,不过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案例说明一个问题,小孩子的思维教育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
简单概括为,孩子把父母的溺爱当做一种理所当然,毫无感恩之心,甚至做出一些令人无法接受的事情。
妈妈不肯给孩子买玩具,孩子语出惊人:“去死吧!”前些日子放假,跟好朋友一起出去逛街,她家孩子5岁,正是调皮的时候,精力非常旺盛。
我们在那挑选衣服,小家伙就前前后后来回跑,本来一切都很正常,可当我们路过一家玩具店的时候,孩子不愿意走了,非要进去玩。因为实在熬不过他,我就在旁边劝了一句:“那就进去玩一会吧,反正时间还早。”
“妈妈,我要那个小汽车。”果不其然,孩子还是提出了要求,破财消灾,都进了玩具店了,不花点钱肯定是出不来的,这一点我俩也早有心理准备。
可是孩子接下来的表现,让她妈妈很生气,在已经买了一个玩具的情况下,他还要继续买,一副不买就赖着不走的架势。“家里已经有很多小汽车了,这个不能买!”朋友的态度很坚定。
说完这句话,她就不再搭理孩子,甭管他怎么哭,怎么闹,反正就是不买。
见哭闹无效,孩子也慢慢安静了下来,我本来以为这一关已经过去了,没想到就在我上前搀扶孩子的时候,他突然冲他妈妈喊一句:“去死吧!”
当时就把我惊住了,毕竟这哪里是小孩子说出来的话?放在古代,这是最恶毒的诅咒。
尽管朋友不当一回事儿,不过我还是跟她说,以后要是再遇到这样的现象,绝对不能忽视,必须严惩。
因为这并非孩子在简单的发脾气或者口头禅,它里面包含很多含义,如果纵容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孩子说对妈妈“去死吧”,这种行为意味着什么?首先,这句话肯定不是孩子开玩笑说的,他们年龄还小,肯定无法理解玩笑的真实含义。其次,小孩子撒谎也只会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才会去做,气愤时讲出来的话,那都是真心话,这个大前提要明确。
站在这个角度,我们再来分析孩子说过分话的原因:
- 缺乏是非分辨能力
也许孩子并不清楚自己在说什么,他们只是单纯地为了发泄而发泄,缺乏必要的是非分辨能力。
这种情况是最好解决的,我们只需要加强相关语言教育,让他们明白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即可。
当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尝试找一找孩子到底是从哪里学来的脏话,从源头处将其彻底铲除。
- 对父母没有畏惧
可能有人会疑惑,现在不是主张“与孩子成为朋友”吗?为何要孩子对父母产生恐惧呢?
在教育领域,这种“非黑即白”的想法千万不能有,之所以要与孩子成为朋友,目的在于方便管理与教育,并不是真的要跟他们成为朋友。如果这一行为在特定条件下,不但不能帮助我们管理与教育孩子,反而阻碍这一进程,那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忽视。
事实上,正如法国教育大师罗温所说,敬畏是教育最大的保证。
小孩子不怕父母,往往就不会听从他们的安排,也许在他们看来,自己没错,父母才是错误的。
此时若无心理压迫来确保正确教育指令得到执行,难道指望孩子自己醒悟过来吗?显然不现实,真要到那个时候,相信一切都来不及了。特别是叛逆期阶段,敬畏是非常有必要的,事实证明,懂得害怕的孩子,叛逆期往往很少出问题,反之,轻则破坏亲子关系,重则出现意外。
当然,敬畏不等于恐惧,前者包含尊重的意思在里面,希望各位家长把握好尺度。
像朋友家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缺乏敬畏心理,父母应该改变态度,增加强硬成分,早日树立威信。
- 未来很有可能不孝
试想一下,一个孩子与父母说话时细声细语,言辞之间充满了敬意,另外一个孩子总喜欢乱说话,一副没大没小的模样。大家觉得,哪个孩子未来不孝顺的可能性更大?
我想大家的答案肯定一样。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八十”,孩子儿时的表现,往往反应了他的真实想法,小时候需要依靠父母生存,都无法做到尊敬,长大赡养父母,需要“吃亏”时,又怎么可能孝顺呢?
因此,如果不想晚年不幸,家长一定得坚决打击这种行为,尽早将其扼杀在摇篮里。
家长应该如何科学处理这个问题关于这一点,个人总结出一些步骤,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 表达愤怒,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这么做不对,态度必须明显,要是家长都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孩子肯定不当一回事儿。
- 学会拒绝,不论孩子因为什么要求而说出这句话,我们都得否决,玩具也好,零食也罢,不买就是不买,此时不是维系亲子关系的时候,这是让孩子明白做错事情就得付出代价。
- 针对性教育,前期所有铺垫,都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公式可依据,大家得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去分析,必要情况下,可以采用武力手段。
很多年轻代父母总觉得打孩子不好,嫌弃这种教育模式,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真正因为棍棒教育出意外的家庭,肯定存在其它更大的教育缺陷,他们哪怕不打孩子,以后一样会出问题,只不过是时间早晚而已。
因噎废食,说的就是这种心态,当然,如果真要下手,也得注意力道,毕竟是小孩子,很容易受伤。
此举的威慑作用远大于让孩子感受到痛苦,大家可别弄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