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古代封建社会的科学技术较为落后,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与当代人相比之下,古人似乎更加注重仁义道德,尤其是对自己的名声十分看重,哪怕是一些反派角色,也会尽可能的在史书上修改对自己的评价。因此,我们的祖先也就为人们树立起了一个道德的标杆,那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真君子和大丈夫。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第一句话。根据史料记载,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二代君主孙皓,就是一位暴戾且嗜酒的统治者。不过呢,有必要说明一句,那就是孙皓的手段虽然较为严苛和残忍,但却绝不是一名昏君,其政治才能还是可圈可点的。不过呢,孙皓的身份只是庶子出身,按常理说如果不是因为先太子孙登病逝,皇位是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来坐的。再加上受封建继承制度的影响,孙皓在上位的时候,朝局内部是较为动荡不安的。
因此,为了稳固朝政根基,孙皓自然也就想要先弄明白究竟有哪些大臣是值得托付的,而又有哪些大臣会对自己的权力统治造成威胁。因此,他便选择了一天,将朝中的大臣聚集在一起饮酒作乐。因为人们往往只有在喝了酒之后,才会将心中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不得不说,这个计谋虽然损了点儿,但也可以衬托处孙皓所具备的一定的政治才华。
就这样,在这场早有预谋的酒席中,有一部分大臣在喝了个酩酊大醉之后,便开始胡言乱语,毫无顾忌的说了起来,把他们对皇帝的不满和怨气一股脑吐了个干干净净。所以,针对这一批人,孙皓也丝毫没有手软,该下狱的下狱,当问斩的问斩,绝不姑息一人。不过呢,好在也有一小部分大臣,哪怕是醉醺醺了之后,仍旧不忘君臣有别,时刻将礼仪牢记于心,除了步伐有些飘忽之外,并无不妥之举,也无半点不臣之言。
当然了,这些大臣并不是说尽为阿谀奉承之人,而是因为他们正是真君子,所以才不愿借助酒劲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意见。俗话说得好,有些时候,酒品和人品的确是可以对等的。所以针对这一批大臣,孙皓同样也是毫不保留的予以重用,也足见其赏罚之分明。
要知道,这样的人才喝酒之后尚且不会乱了方寸,那么我们也不难现象,他们在清醒的时候,执行力自然也是不容小觑的。毕竟只有修养足够,定力足够的人才能够做到这一点,这便是我们老祖宗所称赞的真君子!而对于那些个沾了酒就忘乎所以,不知自己姓什么的人,别说交予他重要的使命任务了,哪怕是在日常相处的时候,也会担心他喝酒之后乱耍酒疯的举止吧?更何况,这些人就连酒精的诱惑力都抵挡不住,那么对于金钱美人地位之类的诱惑,又如何经受得了呢?
再就是所谓的“财上分明大丈夫”了。既然上面举了个例子,那么小编接下来同样也会为大家带了一个故事。根据《战国策》的记载,在那样一个群雄争霸的年代,也先后出现了不少传奇的刺客。这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刺客聂政。根据史料的记载,当时韩国有一位大夫名叫严仲子,为了清除自己的仇敌,便向聂政赠送了百两黄金,请求他来为自己报仇雪恨。但是呢,当时聂政的家中还有一位老母亲需要赡养,因此便婉转的拒绝了严仲子的请求。
不过,尽管被聂政拒绝,严仲子仍旧没有对齐心生怨恨,反倒是愈发恭敬的对待他,并按照宾客间的最高礼节离去。因此,母亲去世之后,没有了家室之累的他,为了报答先前的知遇之恩,便决心前往韩国都城替严仲子报仇。并且,为了不使严仲子暴露,聂政不仅先后用剑削掉了自己的脸皮,还刺杀了自己的双眼。待行刺结束后,又当场切腹,守住了最后的秘密。
我们不难想象,兴许当时的严仲子已经忘却了聂政这一号人物的存在,因为毕竟他所赠予聂政的百两黄金并没有送出。然而,聂政为严仲子报仇,并不是为了那百金之重,而是为了恩情才行此举,并且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为严仲子报仇。因此,在财货上能够做到分明相待的大丈夫,聂政绝对算得上是一个。
而反观当下,别说百两黄金了,有些人根本就是见财眼开。只要自己能够收获利益,恐怕根本不会去考虑什么是非对错。让他办事尚且需要利益的诱惑,又谈什么能让他来报答你呢?所以说,所谓的大丈夫,就是不为金钱所惑,在利益面前仍旧分得清仁义道德,不会令自己心中的那杆秤失去原有的平衡。这便是不忘初心的最佳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