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市城郊中学,有属于它的平凡与温暖,如今都留在了大家的记忆里。
这所学校更名为明德蓝月谷学校,建了新路、新楼。可以触摸到的外在,都变成了新的。
更新的是什么?校长黄乐深知一所学校骨子里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校园的气息,课堂的气息,学生的气息。这是他要塑造的。
教育,是值得走一辈子的路。塑造、改变的事,让他觉得更值得。
建一所有风骨的学校
校长黄乐的办公桌上,放着八卷《宁乡历史文化丛书》,这是他最近两年翻看得最勤的书。两年时间,他对宁乡的过去和现在如数家珍,对这块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有了深沉的羁绊。
2020年4月,明德中学响应长沙市“名校进园区”的号召,进驻宁乡市经开区。黄乐受命而来,要把城郊中学改建成一所既扎根沩楚大地,又继承明德风骨,还葆有自身气度的学校。
于是,学校从设计之初,就摒弃了简单的“复制粘贴”。学校参考了岳麓书院的布局,十栋建筑用连廊相接,合围成五处院落。不同的院落有不同的景致。譬如图书馆与食堂合围成“岁寒三友”院落,寓意读书是一件苦事,读书人要有松竹梅一样凌霜傲雪的精神。
就连建筑物的命名都藏有典故。图书馆取名“南轩”,取自与宁乡颇有渊源的南宋理学家张栻的字。张栻在岳麓书院讲学多年,是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艺术馆取名“鹿川”,是宁乡籍书画大师程颂万的字;体育馆取名“道腴”,取自宁乡籍名人、明德校友周震鳞的字……
“读书人的审美”渗透在每一个角落,校园里的自然之物多过人造之物,暖色多过冷色,这让学校呈现出独一无二的质朴、书香与古典。
躬身入局重塑课堂
语文老师肖伯强记得,与校长的第一次相见,是在课堂上。
来学校的第二天,黄乐不开见面会,不做自我介绍。他不动声色,搬着小板凳,坐到了教室后面。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黄乐更愿意以这种直接的方式“进入”。他说,校园里,美好的发生,问题的出现,都在课堂。
黄乐花了几天时间,听了几乎每一位老师的课。课后,他又拿着记满笔记的听课本,和他们一对一交流。“这里的老师也好,学生也好,都是‘璞玉’,他们不缺梦想,不缺热情,缺的是方法。”黄乐躬身入局,找到了破局的钥匙。
学校改变了科层式的管理模式,采用年级组长负责制,减少行政管理成本,把资源向教学一线倾斜。黄乐在每个年级设置了联点校长,但他们只当参谋,不过多干预。
课堂始终是校园育人的圆心。黄乐又着手推动课堂改革。他带着老师们读书,磨课,外出学习,鼓励他们走出教材的局限,用鲜活的例子、轻松的教法,营造行云流水的课堂。
渐渐地,追求生命化、生活化、生态化的“三生课堂”,在明德蓝月谷学校风生水起。
发现藏在深处的自我
“认识你自己”是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座右铭,也是黄乐对师生的期许。他所理解的学校,要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激起孩子们内心的涟漪,让他们发现自己,认识自己。
学校的课后服务“五课堂”,为孩子们认识自己开辟了五条路径。这里有传承红色基因的“小红花”思政课堂,有锻炼强健体魄的“小健将”体育与健康课堂,也有提升审美素养的“小才子”美育课堂,有培养科创精神的“小能手”创新探究实践课堂,还有增强动手能力的“小帮手”劳动实践课堂。
孩子们在课堂上尝试,犯错,接纳,成长。藏在深处的自我,一点点清晰起来,茁壮起来。
眼界开阔一些,人就可以看到更不一样的自己。黄乐把各行各业的家长请上讲台,请他们分享真实的职业生活。他把学生带进当地的企业,看一瓶酸奶、一套衣服、一件家用电器、一块电子元件如何诞生。每一个“宁乡制造”都可能出自他们的父母或者亲友之手,每一个“宁乡制造”都或近或远影响着外面的世界。
刻着校名的文化石,背后有一行醒目的文字:“做放眼看世界的沩楚少年。”沩楚是宁乡的别称,黄乐希望明德蓝月谷的孩子,脚踏实地,认清自己,蓄积放眼世界和仰望星空的力量。
黄乐说,他小时候梦想当老师,常常支起小黑板给同龄的伙伴上课。后来,他放弃公务员的身份,成了一名教师。后来,他第一次听到明德创始人胡元倓“磨血育人”的办学理念,心仿佛被击中了一般。他庆幸,认识了真实的自己,找到了值得走一辈子的路。
文:《十几岁》杂志记者 余娅 彭美琳 白洁
本文原载于《十几岁·初中生阅读与写作》2022年5月刊
新闻线索爆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意帮忙”专题;或拨打晨视频新闻热线0731-8557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