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孩子不会朗读,学好语文困难,家长莫着急,语文老师送你5招

由 诸葛寒香 发布于 经典

大李跟我搭班,我教七年级语文,他教数学。

大李是85后,儿子刚上小学二年级,我们知道,这孩子成绩很好,期末考试又考了双百。

但是,大李不开心。

原因倒不是大李对孩子要求太高,还能怎么要求呢?都双百了!

而是大李的孩子朗读课文总是出现卡壳的现象,添字漏字读错字是常有的事儿。这也没什么,关键是孩子读起来断断续续,这让大李很担心。

本来这事儿搁在一般家长身上根本不当回事,小孩子嘛,哪有那么好,读熟了不就成了?

为什么大李就很在乎呢?

原来啊,大李的数学专业水平在学校虽然名列前茅,但他有一块心病,就是说话口吃。

这口吃呢,也不是天生的,是他读初中的时候遇到过一位姓奚的数学老师,奚老师数学教得特别好,但说话结巴。

奚老师很喜欢大李,认为他是个可造之材,经常给他单独“加料、加餐”,大李小孩子心性,暗暗模仿奚老师讲话,一来二去的,他也落下口吃的毛病,想改也改不回去了!

这事整得大李挺自卑,不大乐意说话。

所以,他担心是不是自己贪玩落下的毛病遗传给儿子了。

大李跟我私底下交流过几回,我认为他是关心则乱。

他不信,说我是在安慰他。

我就把他带到班上去听我上课。

语文老师的课,数学老师坐在后面听,孩子们打破脑袋也想不出这是我们整的是哪一出啊!

听了两三回,我让大李说他的感受,大李相信我了!

他说,七年级的孩子尚且如此,小学低年级学生一开始读不好简直不能再正常了!

我们班有四十多个学生,每次让他们朗读课文,只有不到1/10的人能读正确,磕磕绊绊的现象非常普遍,添字、漏字、改字、错字、大喘气、读破句,各种情况五花八门。

我们知道,对于学生朗读课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地读只是最基本的要求,从一年级开始就在强调,怎么到了七年级了还这么状况频出呢?

在课堂上,我接连不断地让孩子们分段朗读,把一篇课文翻来覆去地车轱辘读。

我让大李在后边听,目的就是要让他发现其中的问题。

还真别说,大李理科生思维就是严谨,归纳了几条原因,对我也启发很大。

1,为什么学生会读错字?因为没有查字典,不知道正确字音。

2,为什么不查字典?因为懒!

具体表现是:有的是等老师讲出正确读音,有的是汉字读半边,蒙对了就好,有的则是胡乱猜一个,有的干脆一带而过,含含糊糊,指望蒙混过关。

3,为什么有的学生遇到不难认的甚至熟悉的字却给它改成了另一个字呢?因为眼、口、心不能统一,不合拍,眼到心不到,心到口不到;

4,为什么有的学生会给一个句子添字、漏字呢?因为马虎!态度不端正,不专心,不注意。

其实还有一点,大李没有谈到,那就是孩子们会重复犯错。

你看啊,每次这些问题我都会强调指出,孩子们也会点头称是,但下一次还是场景重现,一点儿改进也没有!

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孩子们并未真正意识到,朗读对于学好语文有多重要!

语文是语言类科目,学习这种科目,绝不能学成“哑巴”,也就是只知道闷头答题,却不会读、不会说。

但现在,语文考试的特点,也确实掣肘了孩子们的朗读兴趣。

朗读,是学好语文的必要助力。把它比喻成一双翅膀的一翼也不为过。

朗读当然越早开始越好。

不过,低年级学生朗读课文容易出一些状况,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只管耕耘,暂时不要想着收获。

1,孩子们大脑当中掌管语言这一块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而有一些孩子的语言能力更有可能会出现滞后,发展缓慢;

2,朗读就是将口语与书面语(文字)之间进行结合,但它事实上还存在分离、脱节,比如书本上的文字用口语的方式表达出来总觉得有些别扭;

3,朗读训练才刚起步,比较生疏,未到熟练运用,更不谈熟能生巧。

所以,别急,慢慢来。

我给大李提出了5点建议,有相似情况的家长也可以参考参考:

1,解决识字的问题。万丈高楼平地起,识字量越多,孩子越有读好的基础。

2,字在词中,记得让孩子一次读一个完整的词,要求不读破。

3,学会正确停顿。可以帮着划分朗读停顿节奏,以语意为主,配合正常的呼吸。不能憋着一口气也要读完一个大长句,也不能把语意打散了,或者一个词一喘气。

4,变化朗读的语速。在很慢和很快之间来回切换,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快慢变化,让孩子体会到朗读的奇妙。

5,让孩子读完,不要动不动就打断。家长用心记录孩子易出错的地方,但不要直接打断要求重来,而是在孩子读完之后,再帮助孩子改正,鼓励孩子大声朗读。

怎么样,你觉得这样的朗读方法可以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吗?心动不如行动,赶快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