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军在东欧的败仗,有一些是欧洲人虚构出来的|文史宴

文/英美游园情

蒙古军在东欧的败仗,有一些是欧洲人虚构出来的|文史宴

在蒙古攻东欧之战中,在今属捷克的摩拉维亚奥洛穆茨城,波西米亚悍将思泰伦贝尔号称大败蒙古军,击杀蒙古北路军统帅拜答尔。不过经过作者周详的考证,发现这件事本来就是张冠李戴,后来更因为捷克民族塑造民族自信心的需要而被大肆宣传,以至于以假为真,作者将会揭示其真实状况。

蒙古进攻波兰、匈牙利

1241年春,入侵欧洲的蒙古大军主帅拔都和速不台率主力军前往匈牙利,匈牙利是草原地带延伸的最西端,可以作为蒙古骑兵未来在中欧作战的绝佳基地;又令察合台的六子拜答尔与拔都之兄斡儿答、速不台之子兀良合台同时带着军队北上波兰用来转移注意力,速不台希望拜答尔能够率军占领西里西亚和波兰,与另一路由合丹统领的军队在南北形成牵制,以防别国派兵前去支援匈牙利。

拜答尔、合丹两路军队的主要任务是牵制甚至消灭威胁拔都中路军的有生力量。也就是说其它两路军是承担战略掩护和辅助作用。

蒙古军在东欧的败仗,有一些是欧洲人虚构出来的|文史宴

蒙古军攻东欧之战

北路蒙古军于3月10日在桑多米尔附近渡过维斯拉河,3月18日在赫米尔尼克附近击败波兰军队,3月28日攻陷克拉科夫,4月初直取波兰属国西里西亚首都弗劳茨拉夫。

小波兰被摧毁之后,在波兰全国起了极大恐慌。西里西亚公爵亨利二世早已退出都城,到里格尼茨去集结军队。4月9日,亨利二世、诸王侯与众将在基督教堂举行弥撒祭礼之后,一齐率军出里格尼茨城迎敌。据波兰学者估计,此战蒙古军大约有8000人,波兰军12000至13000左右。

蒙古军通过假撤退将波兰士兵引入包围圈,然后先是轻骑兵放箭打乱敌军阵型,随后重骑兵平举长矛发动冲击,先是消灭了被分割的波兰骑兵,随后击溃步兵,使得亨利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亨利二世在逃脱中被追上斩首。相传蒙古兵在战场计算死者之数,每杀一敌,割其一耳,所得之耳计有九大囊。而仅仅两天之后的4月11日,拔都和速不台的军队在赛约河之战中击败了匈牙利王贝拉四世。

但不能因此夸大北路军主帅拜答尔的军事实力,实际上在蒙古指挥官的训练中,学徒培养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包括王子在内的年轻军官,常与高级指挥官配对。这使初级军官得以学习,并接受劝告,必要时予以纠正,而不危及整个军队。就像速不台之于哲别,拔都之于速不台一样,速不台之子兀良合台也当是拜答尔的配对,里格尼茨之战的胜利,很可能有兀良合台一份功。况且,斡儿答也是里格尼茨之战的蒙古军统帅,只是他没有被谣传战死,因此反而不被好事者重视罢了。对拜答尔的过分吹捧,只不过是为了宣传一场史诗级碰瓷而已。

蒙古军以枪穿刺着亨利的头,在里格尼茨堡前徇示。此时基督教民为了抵抗侵略者,已经把城市烧毁,退守堡内。蒙古军招降不成,就在附近杀掠一通,后率军进入波西米亚,波西米亚就是今天的捷克大部分加上括斯洛伐克一部分。

蒙古军随后进驻卡恰瓦河附近之奥德穆霍夫。4月15日,又蹂躏了拉齐布日,再于4月16日离开该城前往摩拉维亚。这支部队奉命进军匈牙利,不能浪费时间围攻城市。它分成几个小部队,在他们经过时掠夺了这个国家。

这时就有了一个著名的传说,据《多桑蒙古史》记载,蒙古军进入了摩拉维亚,肆意焚杀,到达了波西米亚、奥地利边境。当时这两国都属于波西米亚王瓦茨拉夫一世统领。国内兵少,又不敢招还波西米亚、卢萨蒂亚两地的兵力,而把这些地区白白让给侵略者。

波西米亚已经率军退入神圣罗马帝国境内,国内军队已经不多,他命自己的悍将雅罗斯拉夫·思泰伦贝尔(Jaroslav of Sternberg)率领精锐步兵、骑兵合计5000人前去援助摩拉维亚,要注意防守奥洛穆茨和卜林两座城市。

思泰伦贝尔进入卜林,当时此州的人也已经集合了若干军队,就留了4000人防守此城,自己率领1000人入据奥洛穆茨(Olmutz,《多桑蒙古史》译作斡勒木志),此时这一带已经集合了若干军队,到蒙古军抵达奥洛穆茨时,该城已有12000人。

蒙古军进攻此城,多日不下,反被思泰伦贝尔在1241年的6月24日晚以重骑兵劫营,斩关破寨,蒙古军来不及防御,死伤众多,据说拜答尔战死,而城中守军只损失300人。蒙古军不得不放弃攻打摩拉维亚,三天后解围而去,经格罗森科夫山口和雅勃洛诺夫山口,打到西斯洛伐克。攻取特伦琴(特拉钦)、尼特拉、克马纳(科马尔诺)诸城之后,渡过多瑙河与拔都统率的主力部队会合。

以上就是对这段历史的简单回顾,由于很多西方史料未被引进,关于“奥洛穆茨之战”的记载几乎都来自1852年的《多桑蒙古史》。接下来进入正题,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为什么这一场1241年的“奥洛穆茨之战”是一场史诗级的碰瓷。

“拜答尔战死”是讹传

首先来讲下拜答尔被杀这件事。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和拉施特《史集》都一致证明拜答尔参加了贵由汗的就职典礼。有人说,因为蒙古重名者极多,出现在1246年贵由登基大典上的拜答尔只是一个同名人。我们根据上述二书的内容来进行分析:

据《世界征服者史》所载,“来自察合台斡耳朵的是:合剌、也速、不里、拜答尔、也孙脱花,及其他的孙子和重孙。”而据《史集》所载,1246年春天推举贵由为汗的大会上,“从察合台的斡耳朵来了哈剌-旭烈兀、也速-蒙哥、不里、拜答尔、也孙不花以及察合台的其他子孙”。

此处出现的拜答尔和不里等人并列,已经明确是察合台系诸王,《史集》的确还有另外两处出现过名叫拜答尔的人,一位是兀良哈部人,另一位是在艾因-贾鲁特之战里怯的不花部下的异密,二人皆非察合台后人,因此可以排除这两人就是这里出席的拜答尔的可能性。

《世界征服者史》成书于13世纪60年代,距离贵由登基的时期不远,而且成书于数十年后的《史集》也未更改名单,据《史集·成吉思汗的儿子察合台传》,察合台有八个儿子:木秃坚、木只-耶耶,别勒客失、撒儿班、也速-蒙哥、拜答尔、合答海和拜住。

上文明确指出名字的的出席贵由的察合台系诸王中,哈剌-旭烈兀、不里和也孙不花是木秃坚之子,而在本章列出的察合台系诸王中,从察合台的孙子乃至重孙,都没有另外一个人名字和拜答尔相近。

所以,这里出现在贵由的登基大典上的拜答尔,只能是察合台的六子。

蒙古军在东欧的败仗,有一些是欧洲人虚构出来的|文史宴

拜答尔并未死于欧洲

还有一种说法是,拔都在蒙古第二次西征中只是名义主帅,就以次子身份挤掉长兄斡儿答,继承术赤的金帐汗国。拜答尔有如此战功却未能继承察合台汗国,后来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斗,阿里不哥试图拥立拜答尔之子阿鲁忽为察合台汗国之主,足见拜答尔的战功是很有说服力的。

我们就这种说法的两个事例来反驳这种观点:

蒙古可汗的即位,并不是靠单纯的军功,而是靠贵族的支持率。据《史集》所载,拔都在第二次西征以前就已经继承了于1225年去世的术赤的汗位。[[i]]而斡儿答的确是术赤的嫡长子,但因为拔都能力强势力大,因此主动让贤,从而获得了最大的封地以及其子孙可以继位的权力。[[ii]]因此说拔都是靠第二次西征里的战功得到术赤兀鲁思(国土)的说法才是站不住脚的。

要说阿里不哥拥立阿鲁忽为察合台汗就认为拜答尔一定会被拥立,也是缺乏根据的,忽必烈先委派不里之子阿必失合,后又委派也孙都哇之子八剌为察合台汗,该怎么解释呢?[[iii]]

还有人说,1241年,察合台遗命支持哈剌-旭烈兀继位,这时拜答尔还未曾返回,那么1246年贵由废黜哈剌-旭烈兀,也应当选择战功赫赫的拜答尔才是。

实际上,贵由本身就是违背父亲的遗命(窝阔台原定其孙失烈门继位)继位的,在蒙古贵族中支持者并不牢固,所以得到作为成吉思汗次子的察合台家族的完全支持是很重要的,而当时察合台家族与贵由最亲近的是察合台五子也速-蒙哥,所以贵由就将哈剌-旭烈兀废黜,立了也速-蒙哥。

因此,以上这几种说法,都是缺乏有效证据的。实际上,如果拜答尔真的战死于此处,蒙古军不但不会失去斗志而撤军,反而会围得更狠。

参考同样是在征战途中丧生的王室成员:察合台子木秃坚,死于一次西征时期的范延堡,成吉思汗攻下该城后将其夷为平地;成吉思汗庶子阔列坚,死于二次西征时期的科罗姆纳,拔都在攻下城市后进行了残酷的屠杀;蒙古大汗蒙哥,死于四川钓鱼城,死前下令攻克之后屠城,蒙古(元)军在此之后对钓鱼城进行了多次规模大小不等的进攻,直到临安被攻陷,守将王立于1279年在得到了不屠城的允诺后出降。(网传窝阔台子阔出也是战死的,然而阔出实属病逝)

事实上,这种蒙古军主将“被死亡”情况,其实并不只限于拜答尔,就连拔都都有这种情况,在被合丹军队占领的匈牙利城市瓦拉金(Varadin),就流传着拔都本人死于该城下。这则传说于十五世纪中叶被俄罗斯的说书人所采纳,并在流传于俄罗斯的《拔都之死的故事》中反映出来。

蒙古人在摩拉维亚

在讲完拜答尔的生死后,再来讲述蒙古人在摩拉维亚到底做了什么,先回到1241年4月9日在里格尼茨附近的战场,在那里,亨利二世败北后被杀。

15世纪的历史学家扬·杜戈斯(Jan D?ugosz)的作品是描述里格尼茨战役最重要的资料来源,他的主要观点被许多历史学家重复,但也包括不少错误:

比如说亨利军队的第一部队是日耳曼人与矿工,由摩拉维亚侯爵迪波尔德(Dipold)之子博莱斯劳斯(Boleslaus)领导,此人当天在战场上阵亡,但迪波尔德三世实际上是波西米亚王国培密史利德王朝的一个二代成员,从未成为摩拉维亚的侯爵。在1222年摩拉维亚的弗拉迪斯劳斯·亨利(Vladislaus Henry)侯爵死后,他可能试图夺取摩拉维亚的控制权但没有成功。迪波尔德的亲属在1222—1223年从波希米亚被驱逐到波兰,再也没有回来,迪波尔德本人可能在1223年死于他的城堡库伊姆(Kou?im)。

再比如条顿骑士团也参与过里格尼茨之战,骑士长奥施特恩率领的骑士与蒙古具装骑兵们格斗,蒙军一度被条顿骑士“站立式夹枪冲锋”战术造成不小损失,但这个观点早已在西方史学界被质疑。据波兰学者的调查,记载此战的Jan D?ugosz的著作《编年史》中出现了概述与细节不一致的情况,而进一步考证出后者所称有条顿骑士团参战的内容是在作者去世后才被添加进去,此战应该只有极少数的圣殿骑士参加。里格尼茨之战在虽然有时被粉饰为虽败犹荣的战役,声称给蒙古军带来了巨大损伤,但随后这一路蒙古军依然长驱直入波西米亚和奥地利边境劫掠并成功与拔都军会师。

亨利二世的岳父波希米亚国王瓦茨拉夫一世本来派出了援军,但在这支骑士们只差两天的行军路程时,蒙古军就已经解决了亨利二世的军队。这支蒙古军的目标是确保该地区不会去增援匈牙利,在实现目标后,已没有理由再纠缠下去。

蒙古军在东欧的败仗,有一些是欧洲人虚构出来的|文史宴

蒙古军大战欧洲骑士

从地图上看,北路军穿越摩拉维亚后已经打到奥地利边境,奥地利已经是匈牙利并列接壤的西部,也就是说可以造成威胁的力量已经完全去除。而此时匈牙利并未完全占领,贝拉四世曾经向奥地利请求援助,但奥地利公爵腓特烈二世却趁火打劫,在蒙古人入侵高潮期间,出兵匈牙利并进行勒索,是以奥地利已不会对蒙古军攻占匈牙利造成阻碍,没有多少迹象表明蒙古人真的计划入侵奥地利,只是在从东欧撤军时派出一支为数100人左右的小分队对奥地利进行掩护用的袭击,这支部队中有八人被俘虏,其中有一名英国人,他将会是破解奥洛穆茨神话的关键人物。

接下来波希米亚军可能回国以保卫王国的北部边界,斡儿答和拜答尔迅速前往匈牙利与拔都会合。由于无法越过保护良好的波希米亚山区边界,蒙古人进一步向东移动,从奥帕瓦进入摩拉维亚,于4月底就抵达匈牙利北疆的特伦钦附近,虽然该城堡本身未被攻下,但周围地区遭到严重破坏。

蒙古军通过摩拉维亚的确切路线未知,只知道进入点在奥帕瓦附近,他们可能是通过赫罗泽科夫(Hrozenkov)山口到达特伦钦的。唯一确定的破坏证据来自1247年,当时摩拉维亚的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授予奥帕瓦市一些经济特权来弥补几年前此地因蒙古军造成的损失。蒙古军并没有试图占据摩拉维亚的任何一个据点,只分作数队攻掠村庄而去,在摩拉维亚没有发生任何大战,蒙古军全数在一两个星期里通过其境而去。

实际上,蒙古军的仓促行动是极少数可以利用资料来源支持的事实之一:奥拉迪亚教士罗杰(Master Roger)曾被蒙古人俘虏并关押了几个月,他的一些信件是关于蒙古人在匈牙利所作所为的重要来源之一。

其中有一处记载:在打败了一位波兰公爵(亨利二世)并摧毁了弗罗茨瓦夫之后,“国王”别塔(Péta)和他的军队迅速穿过摩拉维亚,朝着与匈牙利接壤的关口(可能是赫罗泽科夫山口)“匈牙利之门”前进,途中用一惯的残忍手段摧毁了摩拉维亚的乡村。这一点还得到了编撰于蒙古入侵时期的《圣潘塔罗尼斯科隆尼斯年鉴(Annales sancti Panthaleonis Coloniensis)》的支持,其中提到蒙古军队惊人的速度(据推测,他们只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就穿过了摩拉维亚),也讲到他们破坏了这片土地上除了城堡等防御工事外的一切。

在此之后,蒙古军可能利用12月下旬结冰的多瑙河,在1241年末再次造访摩拉维亚,他们进入匈牙利西部、奥地利东部和摩拉维亚南部,这可以从1242年1月4日一位不知名的本笃会院长写给维也纳的信中得知,这封信由英国史学家马修·帕里斯(Matthew Paris)记录。穿过摩拉维亚的军队的力量尚不清楚。在里格尼茨之战前蒙古军只有8000人,因此进入摩拉维亚的军队人数肯定较少。

但因为几乎没有人幸存下来,现在很难用当时的波希米亚编年史来进一步叙述这段历史,有一个例外来自于13世纪末(可能是匈牙利主教)科斯马斯(Cosmas)的《Second Sequel》,这是一部13世纪末的汇编,包含了更古老的编年史,其中有一个很短的篇章:

据一位不知名的波希米亚编年史家说,早在1240年,对蒙古人的极大恐惧就传遍了整个王国。第二年,异教徒摧毁了许多基督教土地。他们射杀了匈牙利国王的兄弟科洛曼,减少了他的土地人口。此外,他们在一场战斗中杀死了波兰亨利公爵。这就是能得到的全部信息,没有一句关于蒙古人在摩拉维亚的信息。

如果说这是因为篇幅的话,本书作者又花了不少篇幅叙述布拉格圣维特大教堂的新院长当选以及同年10月5日发生的日食。13世纪中期的编年史、书信和其他文件中的其他信息都很简短,对这段历史几乎没有任何补充,而亚洲的消息来源也几乎没有任何关于摩拉维亚蒙古人的信息。甚至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考古证据证明蒙古军出现在摩拉维亚,虽然蒙古军对农村造成了一些破坏,但摩拉维亚并没有像匈牙利的一些地区那样人口严重减少,其城镇和其他设防的地方也没有受到影响。

因此,奥洛穆茨之战本身都很有可能只是误传,西方史学界认为,这次所谓的1241年“奥洛穆茨之战”,其实只是基于1253年匈牙利与库曼人之间的一次冲突的谣言。

欧洲史料把库曼人说成蒙古人

库曼人的西迁与蒙古西征有关,他们是欧亚大陆的草原民族,在蒙古人于13世纪30年代末冬天征服了大部分库曼土地后逃离故土来到了匈牙利。在1241年初蒙古人入侵匈牙利时期,库曼首领忽滩(《帝国时代2》译为可泰安)成了愤怒的匈牙利人的牺牲品,其他库曼人离开了匈牙利,在蒙古人撤退后再次回国,大约有七八万人重新被安置在被遗弃的乡村。库曼人经常在匈牙利军中担任轻骑兵,这就是他们1253年进入摩拉维亚的原因。

1246年,奥地利腓特烈二世去世后,巴本堡家族绝嗣,经过多次曲折,奥地利贵族在1251年底接受瓦茨拉夫一世之子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作为他们的公爵。这与贝拉四世的野心背道而驰,他的亲戚留里克王公罗曼·达尼洛维奇(Roman Danylovich)也声称继承了巴本堡。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匈牙利国王组建了一个反对奥托卡二世父子的联盟,该联盟于1253年从多个方向发动了全面进攻:奥地利被巴伐利亚公爵奥托二世和他的两个儿子入侵;奥帕瓦被加利西亚的丹尼尔(罗曼·达尼洛维奇之父)和波兰的波列斯瓦夫五世和奥波莱的瓦迪斯瓦夫包围,最后,贝拉四世率其军队入侵并围攻了摩拉维亚最重要的城市奥洛穆茨。

这次入侵最终失败,1253年11月底奥托二世死后,他的儿子们终止了军事行动。丹尼尔以及他的波兰盟友也未能攻破奥帕瓦的木制城墙,返回家乡。

贝拉四世的出征一开始是成功的,他击败了在普雷洛夫的摩拉维亚军队,包围了奥洛穆茨,并在6月25日击败了另一支试图突破匈牙利围攻的军队。但由于他的盟友未能在奥洛穆茨附近与他会合,再加上瓦茨拉夫一世和奥托卡二世的威胁,贝拉被迫撤回匈牙利,功败垂成。

对于本文的考据来说重要的是,众多资料来源生动地描述了这次入侵,而蒙古入侵在当时的中世纪记录中几乎没有留下痕迹。这也是为什么这两件事后来常常被混淆的原因之一。

据《多桑蒙古史》的注释,奥洛穆茨之战的史料来源是1677年的《Mars Moravicus》,里面还说思泰伦贝尔答谢天助奥洛穆茨之恩,曾为圣母在其地建设教堂一所。瓦茨拉夫一世奖赏他的功绩,让他主掌摩拉维亚的事务,准许在他的徽章中加公爵之冠,赐地于奥洛穆茨附近,建堡一所,而受思泰伦贝尔之名。又据别的史学家的说法,所赐之地包括蒙古主将战殁之处。

现在让我们从头梳理一遍,看看这本书的记载是怎么来的:

14世纪末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批准发行,由普卡瓦(P?íbík Pulkava)所著的编年史,现存于1364至1374年间的几个版本中。它的第一个版本没有记载1241年蒙古入侵的情况,但是提供了一些新的关于匈牙利王率领库曼人入侵的细节(不过被错误地放到1254年)。

大致内容是:鞑靼人掠夺匈牙利数年,他们袭击并摧毁了摩拉维亚,并在奥洛穆茨附近制造了一场大屠杀,但当时的城市首领——来自思泰仑贝尔家族的贵族闯入敌人的防线,给鞑靼领袖造成致命伤,鞑靼人随后退回匈牙利,该贵族后来得到了奥洛穆茨附近的一些土地,并在那里建立了一座以家族为名的新城堡。

而编年史的最后一个版本纠正了以前的错误,正确地描述了1241年和1253年的事件,但非常简短,在该版本中,鞑靼人与库曼人是正确区分的,但是它缺少任何关于思泰仑贝尔家族贵族的信息。

蒙古军在东欧的败仗,有一些是欧洲人虚构出来的|文史宴

欧洲史料把库曼人写成了蒙古人

第一个版本首次叙述了思泰仑贝尔家族的英雄,而以它为名的这座城堡是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最古老、最重要的贵族住宅之一,在蒙古人和库曼人入侵的时候,它的主人是兹德斯拉夫·思泰仑贝尔(Zdeslav of Sternberg)。然而,13世纪中期的史料从未提及他与任何入侵者有过关系,可以确信他不是1253年奥洛穆茨的领袖。不过他在摩拉维亚建立了城堡和新思泰仑贝尔小镇(首次提及在1269年),又在围攻结束几天后的1253年8月5日成为奥托卡二世的随从。为什么编年史的第一个版本提到了这个贵族家族的一个无名成员,现在还不清楚。也许他真的帮助了奥洛穆茨,也许作者只是想奉承该家族的阿尔布雷希特(Albrecht),他是皇帝最亲密的顾问之一。

所有这些编年史都只有手稿作为载体,这极大地限制了读者的数量。毫不夸张地说,关于波希米亚王国直到19世纪上半叶历史的最重要和最广泛的论述是瓦茨拉夫·哈杰克(Vaclav Hajek)于1541年在捷克出版的《波希米亚编年史》。尽管哈杰克使用了大量资料来源,但在一些地方补充了许多自己的想法,这些错误想法随后作为事实流传了几个世纪。

他对蒙古入侵有所夸大,声称蒙古军大约有50万人,在波兰肆虐到1243年瓦茨拉夫一世决定帮助波兰为止。侵略者被他的军队吓坏了,他们迅速穿过并掠夺了摩拉维亚后来到匈牙利与大部队会合。哈杰克又在1253年处写道,匈牙利王率领一支库曼人和鞑靼人的军队掠夺了摩拉维亚所有不设防的地方,并最终决定攻下奥洛穆茨。该城城主是思泰仑贝尔家族的雅罗斯拉夫,他突袭敌人并砍下敌方首领贝尔扎特(Belzait)的手,敌人随后撤退,贝尔扎特在途中因伤死亡。随后,瓦茨拉夫一世将奥洛穆茨附近的一些土地给了雅罗斯拉夫,后者在那里建立了新思泰仑贝尔,并作为整个摩拉维亚的首领直到去世。

哈杰克的叙述非常重要,因为他加上了这位贵族的名字。由于这本书的重要性,雅罗斯拉夫很快就成了该家族的英雄祖先乃至民族英雄。事实是,雅罗斯拉夫这个名字很可能和奥洛穆茨的胜利一样是虚构的(摩拉维亚和波希米亚军队实际上在那里被打败了)。

在这场冲突发生时思泰仑贝尔家族的领袖是兹德斯拉夫,虽然他的确有一个叫雅罗斯拉夫的儿子,但他的年纪不太可能统领军队,而且其祖是波希米亚人而不是摩拉维亚人。目前尚不清楚是这些事件是哈杰克自己虚构还是道听途说,但早在1550年就有书面证据表明,雅罗斯拉夫被视为英雄,1252年(原文如此)从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带来的异教徒鞑靼人手中拯救了奥洛穆茨。

由上所述,蒙古人的入侵常常与库曼的入侵相混淆,以及奥洛穆茨附近的失败是如何由于雅罗斯拉夫·思泰仑贝尔而被转为胜利的。也就是说,雅罗斯拉夫成为英雄的原因不是1253年在奥洛穆茨打败了库曼人,而是1241年打败了蒙古人。

1552年奥洛穆茨主教约翰内斯·杜布拉维乌斯(Johannes Dubravius)出版了他的拉丁文史书《波西米亚王国的历史(Historiae Regni Boiemiae)》,他在书中描绘了1241年蒙古入侵摩拉维亚的情景。蒙古首领别塔在奥洛穆茨被思泰仑贝尔家族首领击败,这位无名的英雄后来被国王封赏,成为整个摩拉维亚的首领。尽管这里的主人公依然无名,但其家族被强调数次。结合哈杰克的信息,1241年在奥洛穆茨击败蒙古的英雄雅罗斯拉夫·思泰仑贝尔诞生了。

然后就到了一开始所说的那本《Mars Moravicus》,这本书毫不怀疑地声称1241年从被围困的奥洛穆茨进攻蒙古军的首领是雅罗斯拉夫·思泰仑贝尔,他亲自砍掉了他们首领别塔的手臂,从而使得波希米亚免受蒙古军的摧残。

1241年在奥洛穆茨击败鞑靼人的英雄雅罗斯拉夫的故事很快成为思泰仑贝家族祖先神话的一部分。雅罗斯拉夫的事迹到了18世纪仍被用于其家族的盾徽上。

基于后世意图层累的蒙古征服

1817年,语言学家、诗人和布拉格国家博物馆的创始人之一瓦茨拉夫·汉卡(Václav Hanka)在一座教堂里“发现”了一段手稿的碎片,造成轰动。这份手稿被称为K?niginhofer手稿,由捷克语写成,据说起源于13世纪,因此将会成为现存最古老的捷克语文献。这一事实增强了捷克民族复兴的自信心。

这些片段的关键部分是诗歌《雅罗斯拉夫》,据它所言,在里格尼茨战役后,蒙古军前往摩拉维亚,欧洲诸国的联盟在蒙古军离开后解体,捷克人必须独自抵抗敌人。蒙古军破坏了加纳(Haná)地区,但没有占领奥洛穆茨、布尔诺和诺夫梅斯托——因为由雅罗斯拉夫·思泰仑贝尔和6000名士兵守卫着奥洛穆茨。在一次突袭中,被称为“Kublai”(这个名字来源于中世纪的捷克语版本《马可波罗游记》,显然是指忽必烈)的可汗的儿子被杀。三天后,蒙古人停止了围攻,前往匈牙利。

这部分手稿其实是汉卡精心制作的赝品,然而这一事实却直到19世纪末才经过激烈的讨论得到确凿的证明。汉卡虚构奥洛穆茨战役作为捷克民族复兴的一种手段——捷克人在没有其他民族的帮助下独自击败了蒙古-鞑靼人,阻止了他们继续向欧洲进军。与汉卡的惯例一样,这里添加了一个反德国的细节——与雅罗斯拉夫战斗的鞑靼人是在德国人的纵容下才入侵的捷克。

蒙古军在东欧的败仗,有一些是欧洲人虚构出来的|文史宴

捷克人为了振奋民族自信心

将错就错了

在骗局中还有一个非常具体,不太可能是偶然的细节:传说中的雅罗斯拉夫·思泰仑贝尔是布拉格国家博物馆的赞助人之一——思泰仑贝尔伯爵的祖先。

在手稿还被视为权威的时代,雅罗斯拉夫与蒙古人的战斗被认为是民族史上的一件大事,在1841年(此时汉卡还活着),爱国者曾在奥洛穆茨隆重举行了600周年纪念。

以上已经证实了“奥洛穆茨战役”中守城者的名字由来,那么攻城方的名字又来自哪里?说出来大家可能不相信,这里名叫别塔被附会成拜答尔的指挥官,原型竟然是一个叫彼得的英国人。

西方人弄混蒙古将领的名字并非偶然,说个很有趣的事情:另一路蒙古军的领袖合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西方史学家误会为窝阔台之孙海都。要知道1241年海都才六岁(他出生于1235年),如果一个六岁孩子能率领蒙古军击败欧洲骑士,没有任何史料会不强调这一点。

上述的捷克编年史描述了一场虚构的战斗,将别塔变成了蒙古忽必烈的儿子,这显然是错误的。还说思泰仑贝尔在攻击之前进行了一次弥撒,在圣餐之后,他们把五块饼包起来,带到驴背上。在上帝的帮助下,思泰仑贝尔打败了敌人,亲手砍断了首领别塔的手致其因伤去世(根据其他故事,他被思泰仑贝尔俘虏并绞死),其余入侵者逃往匈牙利。战斗结束后,拆开圣餐面包的神父发现它变成了基督的真实身体。他把它放回驴子上,这只动物把圣物直接运到奥洛穆茨的科珀斯克里斯蒂教堂,从那时起就一直保存在那里。

但是,即使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澄清K?niginhofer手稿是伪造的以后,仍有不少历史学家和小说家采用了里面的记载。比如前苏联的列夫·古米廖夫在于1970年出版的《发现虚构的王国》中就采取了里面的说法,而在1989年出版的《古俄罗斯和大草原》给这个英国人彼得添加了其他引人注目的细节:“在奥洛穆茨被捷克人俘虏的鞑靼首领是一位名叫彼得的英国圣殿骑士。”

这个传说的来源可能是对后来几个历史事实的混合描述。13世纪的英国学者马修·帕里斯在他的作品里记载,在1242年于奥地利俘虏的蒙古人中有一个不知名的英国翻译:

“在达尔马提亚的统治者抓获了八名[蒙古]逃犯,其中一名是英国人,他因被判终身流放而从英国流亡国外。他[代表]最卑鄙的鞑靼君主两次作为大使和翻译拜访匈牙利国王,并威胁说如果他不把自己和国家交给鞑靼人,将会迎来何等暴行。当我们的君主强迫他说出关于鞑靼人的真相时,他又毫无隐瞒地说出那些只有魔鬼才能做出的罪恶。[接下来是英国人讲述他被驱逐出英国后的悲惨经历]鞑靼人的间谍将其俘虏并带走,得知鞑靼人即将统治世界之后,他又得到了许多赏赐,因为他们需要翻译。”

在文章的最后,讲一个也是马修记载的关于蒙古进攻的趣闻:由于蒙古人进攻诺夫哥罗德,导致大量的北欧渔业商会不敢来英国的雅茅斯进行贸易,然而该城的捕鱼船仍然照常出海,因此鲱鱼在那一年价格暴跌,四五十条上好鲱鱼哪怕在离海非常远的内陆都只能卖到一个银币。

注:

[[i]]拔都为弘吉剌惕部阿勒赤那颜的女儿兀乞旭真哈敦所生。他被称为撒因汗。他势力很大,能力极高,他代替术赤掌管兀鲁思和军队,一直活了整整一个世代。在成吉思汗的四个儿子全都去世以后,他俨然已是他的所有孙子们的最长者,并在他们中间享有巨大的荣誉和尊敬。在忽里勒台上,没有一个人反对他的话。反之,全体宗王都服从他。因为术赤汗规避了执行成吉思汗早先发出的诏敕,即让他去夺取北方的一切地区……并把它们并入自己的领地,所以在窝阔台合罕即位以后,他就命令拔都去完成这一任务。

[[ii]]术赤汗的第一个儿子斡儿答,由他的正妻弘吉剌惕氏撒儿塔黑所生。在父亲生前和死后,他都极受尊重。虽然术赤的继位者为第二个儿子拔都,但蒙哥合罕在他作决定和决议时写上名字的诏书中,把斡儿答的名字放在前面。斡儿答是同意拔都即位的,并且正是他让拔都登上了父亲之位。他掌管术赤汗的军队的一半,另一半由拔都掌管。他率领这支军队和四个兄弟:兀那儿、秃花帖木儿、升古木组成蒙古军的左翼。至今他们还被称为左翼诸王。

[[iii]]阿鲁忽被阿里不哥立为察合台汗国汗王,主要是因为当时阿里不哥和忽必烈都在抢夺察合台汗国的控制权,各自用各自亲近的察合台后人去当汗,阿鲁忽和阿里不哥关系好,所以就被派去了,非常时期,已经没有规矩可说。阿鲁忽是在阿里不哥指认下继位,而其时察合台汗国的合法汗是蒙哥汗指认的哈剌-旭烈兀之子木八剌沙,阿鲁忽算是夺位,而且也不得不指认木八剌沙为自己的继承人,这是特殊情况。当时的情况是,随着蒙哥于1259年的逝世,忽必烈与旭烈兀展开了长达数年的汗位争夺战,二人各自称汗,都需要获得各个汗国的承认。当时察合台汗国紧邻蒙古腹地西部,而阿里不哥的势力中心在蒙古首都哈剌和林,如果察合台汗国支持阿里不哥,则后者可以利用中亚的资源稳定后方,而如果要支持忽必烈,则阿里不哥将陷入两面受敌的境地,因此汗国成了二者争夺的焦点。忽必烈先派出自己身边的察合台家族成员木秃坚之孙,不里之子阿必失合前往执掌汗国,但中途被阿里不哥军擒获而被处决。同时阿里不哥效仿忽必烈,派自己身边的察合台诸王,拜答尔之子阿鲁忽去夺权。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1441 字。

转载请注明: 蒙古军在东欧的败仗,有一些是欧洲人虚构出来的|文史宴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