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是树立和实现崇高理想的最好社会。生活在我们这样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年,没有崇高的理想是可悲的。一个没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的人,好像迷失了路途一样。——陶铸''
他们是血浓于水的兄弟二人,但是命运齿轮的转动下两个人的命运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一个年少辍学,在战火的洗礼下逐渐强大,经历了离别和血汗,感慨过残忍和无奈,为祖国的土地流过血,为祖国的人民拼过命,在国泰民安之时成为正国级干部。
而另一个在黄埔军校深造,在战场上厮杀,也曾是血气方刚的少年郎,却在最重要的时刻选择了背叛,背叛了祖国,背叛了民心,在祖国安定之时成为了一届教书郎,教书育人,没有轰轰烈烈的事业,简单而寂寥。他们便是弟弟陶铸和哥哥陶耐存的故事。
''我放弃,留给你''
在湖南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山村里,居住着''当代陶渊明''——陶氏一家。陶铸和陶耐存的父亲是一位中国最早的革命家,是中国启蒙最早的一批人,曾反对过清政府,谩骂过洋鬼子,参加过''同盟会'',起过义,''造过反''。这位传奇的父亲名叫陶铁铮,一位铁骨铮铮的''英雄''。
在陶铁铮参加完起义后,他开始向往并回归了和陶渊明般的生活,不仅仅是欣赏陶潜的生活方式,还因为陶铁铮一家与陶渊明有不可忽视的血缘关系。作为陶潜的后代,陶氏一族内心也有一个''世外桃源''。
然而陶家虽有高风亮节的品质,却无家财万贯的底气。在陶铸和陶耐存年少求学时这一点便十分明显的暴露出来。两个孩子中哥哥陶耐存聪颖伶俐,读书的成绩也是数一数二,而弟弟陶铸却对于数学一筹莫展。但是对于家务事以及生活,陶铸的经验要明显多过于陶耐存。
1925年,一直在伐木放排当小伙计的陶铸在工作过程中见到了祖国如今的满目疮痍,看到了百姓在这样的时代里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看着那些革命者们站起来,他们宣扬的''新思想''打开了陶铸新世界的大门。
经过慎重的考虑,陶铸决定报考黄埔军校。在第一年的考试中,因为陶铸的数学成绩太差而落榜。但是陶铸并没有为此而灰心甚至是沮丧,第一年失利后的陶铸在工作的同时自学数学,终于在第二年成功被黄埔军校录取。
当陶铸将这个好消息带回家中告诉父母时,却发现哥哥陶耐存也在同一年考上了黄埔军校。可是当时的陶家根本无法支撑两个孩子都进入黄埔军校所需要的费用,两个孩子,谁上谁不上,成为了当时陶家最困难的抉择。陶铸看着眼前乱成一团的家人,自小便懂事的他做出了最重要的一个决定——放弃黄埔军校。
陶铸将机会让给哥哥陶耐存,而自己辍学在家搞起来革命。他总是安慰父母和哥哥说陶耐存比自己更适合读书,不知是想劝父母还是更想劝解自己,总是理由再好,可是陶铸心底的遗憾又岂是这样随意的安慰便可弥补的呢。黄埔军校一别,兄弟二人的命运如同相交过的两条线,愈走愈远。
同样境地,不同选择
陶铸从黄埔军校辍学后,却并未放弃自己对于革命的追求。在1929年后的几年里,陶铸多次组织武装斗争,并且在中共福建省担任常委书记等等多种要职。但在1933年,执行任务的陶铸被叛徒出卖,逃离未果,被上海国民政府逮捕,并在监狱里度过了生不如死的四年。
因为陶铸在共产党中的职位举足轻重,陶铸所要面对的严刑拷打要远远超过其他囚犯。在牢狱中的四年,陶铸要面对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折磨,每日的刑讯逼供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更要面对的是敌人毫无底线的洗脑,日复一日的折磨,鞭打,洗脑,而在这样的困境中,陶铸熬过了四年。
在陶铸被逮捕的同时,许是天意弄人,哥哥陶耐存也被敌人抓捕,又一次同样的抉择下,兄弟二人又做出了完全不同的抉择。陶耐存自小便是''一心只读圣贤书'',没有经历过什么苦难,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轻易的叛变成为了叛徒。
兄弟二人,终是南辕北辙
终于在1937年在党组织精心的谋划下,陶铸被成功解救出来。恢复自由身的陶铸甚至没有休息,便积极参与到了当下的革命事业中。随后的几年里,陶铸先后任中央军委秘书长,总政治部秘书长兼宣传部长等等,事业平步青云,而陶铸最年少时许下的心愿国泰民安也在由他们一步步完成。
为了祖国事业奉献了自己全部年华和能力的陶铸,经历了祖国最动荡、最屈辱的时代,也凭借着自己与战友们的努力,将敌人赶出我国领土,还这片华夏大地以和平。
建国后,在抗战时期做出了突出贡献的陶铸成为了正国级领导人,在史书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1969年,这个历史中最愤懑的年代,在敌方的迫害下,人民英雄陶铸在土匪的污蔑中含冤逝世,享年61岁。
而在敌人面前屈服成为了叛徒的陶耐存,担任上了敌方的祁阳县县长,却在解放前夕幡然醒悟,立即率县大队起义,响应共产党的呼吁,为祖国的解放事业付出自己的努力。
纵使在最后及时迷途知返,但陶耐存在当叛徒时期所做的行为仍然是陶耐存的耻辱。解放后国家决定对于陶耐存的功过进行相抵,无奖无罚,而陶耐便存在家乡担任了祁阳中学的校长,教书育人。
年少时意气风发的陶耐存,对于过往的错误也终要重担起责任,自己所做的选择重要为它负责,无论这个结果是好是坏。晚年的陶耐存回首自己的一生,终是在要在悔恨与落寞中度过余生。
文/羽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