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举行首个项目封顶、新项目开工现场会。包括社会与人口学院楼等在内的22万平方米新项目,将在年底前陆续开工。这标志着人大通州新校区进入了全面建设阶段。
按照建设计划,人大通州新校区一期将在2023年8月完工具备办学条件,2025年整个新校区全面竣工。校园的体育馆、运动场、音乐堂等公共设施将和社会共享。
人大通州校区首个建设项目封顶 蔡代征摄
四栋学生宿舍已封顶
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地处通州区潞城镇,东至春明西路,南至运河东大街,西至前北营路,北至兆善大街。新校区用地规模110公顷,建筑规模105万平方米,整个校园面积约为西校区的1.5倍。
新校区首个建设项目——北区学生宿舍一期于2019年3月开工,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在工作会现场,记者看到,4座宿舍楼结构已经封顶,外立面还没有亮相。从展示的效果图来看,楼宇外立面沿袭人大校园建筑的砖红色,并配建有下沉广场。与宿舍楼一路之隔,是一座体育场。
北区学生宿舍一期即将进入内部装修阶段。效果图显示,宿舍内部装修风格简约、实用,配有组合吊柜、盥洗池、家具储物空间、阳台晾衣杆、上床下桌的多功能床铺等,还贴心地设计了适合悬挂阅读灯、储物挂钩的家具整合设备带。
项目负责人介绍,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新校区建设项目于今年2月21日通过检查正式复工,是中央在京重点项目中较早复工的一批项目。复工以来,建设项目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确保工程质量、如期推进建设,比原定计划提前一个月封顶。
西区学部楼一期效果图
当天举行的现场会,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宣布22万平方米新建项目启动。这22万平方米新建项目有社会与人口学院楼、西区学部楼一期、北区学生宿舍二期及食堂等。此外还有9项重要项目建筑方案的征集正顺利推进。
“此次在建项目封顶、新建项目开工,标志着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由首个项目开工的建设元年走向全面开工的新阶段。”靳诺表示,新校区建设是人民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新校区将努力建成“世界一流、北京最美、独具风格”的示范校园。
音乐堂等设施与社会共享
人大通州新校区2019年3月开建,计划2025年8月全部建成,建设周期为6年多时间。新校区按照“一核、两轴、多中心”的总体规划框架,统筹考虑教学、科研、实验、办公、交流、活动、生活、锻炼、休闲等功能需要,注重资源共享和学科交融。
和当前人大校区坐落在高楼鳞次栉比的繁华城区不同,新校园将建成城市森林公园中的校园。人民大学副校长贺耀敏介绍,北京城市副中心以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为定位,建设了造林绿化重点项目“城市绿心”,形成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绿色空间结构,这些都与人民大学打造“坐落在城市森林公园中的校园”理念、规划一致。
除了“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的优美周边环境,校园内的绿地率也将超过40%。通过多层次绿化景观空间的构建,新校区将为广大青年学子营造一个舒心的学习环境。
资源共享、兼容共享也是新校区规划的突出特色。校园的设计方案与城市副中心的上位规划对接,校内路网将与城市道路衔接,形成统一的路网体系。校园公共中央绿地和未来建设的体育、文化设施,如体育馆、运动场、音乐堂等均将对社会开放共享。
校园的单体建筑在设计上各有千秋。社会与人口学院由建筑师周恺设计,设计师利用精湛的空间构成技巧,调度场地上和功能中的各种资源潜质,创造出环境幽静、形态优雅的建筑组群。
新闻、艺术学院组团由崔恺院士团队设计。新闻学院和媒体创新中心是处于校园西入口的第一组建筑。其建筑特点是创造一系列有场景感的新闻采集和传播空间,利用有识别性的三棱空间、玻璃反射界面、各种类型的会议空间、丰富的室外和屋顶平台,营造出各具特色的互动交流和教学空间。
艺术学院由四个专业构成,采用一边一专业的基本空间布局方式,将各学科的特色教学空间放在中庭中共享,构成竖向的艺术聚落,展示出艺术各学科交叉互动的教学氛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二期学生宿舍组团在设计时打破了过去宿舍区只用来睡眠的单一功能,在宿舍单元中增加了变化的服务要素。食堂、商业、活动室、自习室等公共空间在庞大的建筑群中穿插渗透,既满足学生的需求又丰富了院落场所。
多条线路方便师生出行
人民大学新校区项目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举措。
“人大新校区建成投用后,势必会给城市副中心带来显著的人才聚集效应,我们非常期待。同时,副中心也会为人大新校区建设提供足够的支撑和保障,让人大师生在副中心享受到良好的学习环境,将来还会为师生提供很多创新创业的机会。副中心将和这座一流大学共同成长。”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表示。
按照计划,3年后首批人大师生将进驻新校区。为保障校区顺利教学,校园周边的配套设施正在紧锣密鼓推进建设。
通州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校区周边市政道路按照“行人优先、非机动车次之、最后为机动车”的路权分配原则,减少机动车道宽度,增加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宽度,打造绿色出行街区。同时种植高大乔木,增加街道绿化空间,设置公共交往和活动设施,形成连续的绿树掩映、富有活力的街区景观,降低城市交通对大学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生活秩序的影响。穿越校园的市政道路建设成为有副中心特色的、城市学校互动对话的样板之路。
市政管线以穿越校园的春明西路、畅和东路、畅和西路为纵线,以明德街为横线,规划新建“一横三纵”市政配套体系,为人大校区提供一流市政基础设施保障。项目预计2021年底竣工投用。
在交通出行方面,已建成的地铁6号线、八通线、市郊铁路副中心线,临近东夏园站和潞城站,可满足学校与中心城区的交通需求。在建项目广渠路东延,西起怡乐西路,东至东六环路,全长7.6公里,是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的快速联结通道,将在今年底建成。3年后入驻新校区的人大师生,不仅能感受到优美的校园环境,浓郁的人文气息,还能享受出行、购物、游憩等诸多方面的便利。
来源:北京日报
流程编辑:u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