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下“二圣三绝碑”

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

大雁塔下“二圣三绝碑”

在雄伟的大雁塔底层南门洞两侧镶嵌着二通唐代名碑,两碑文与碑额相对排列,左右对称,镶嵌于佛塔,史称“二圣三绝碑”。“二圣”指的是两位皇帝,“三绝”指首先是御撰唐太宗李世民撰《序》和太子李治撰《记》之威名;二是玄奘及圣教赞扬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弘扬佛法之伟业;三是当朝宰相初唐书法家褚遂良书写之神名。从此长安城内最大的皇家寺院大慈恩寺的庄严神圣之地,是国宝中之瑰宝。

大雁塔下“二圣三绝碑”

“二圣三绝碑”的第一块碑就是序,唐太宗李世民为唐玄奘翻译的佛经撰写的序文。序碑的题额是隶书:“大唐三藏圣教之序”,碑文书写顺序从右向左,一共21行,每行42个字,共821字。

第二块碑是唐高宗李治撰写的记,记碑的题额是篆书:“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文书写顺序从左到右,一共20行,每行40个字,共计642字。

两块碑均由褚遂良书写,石碑建成的时间是永徽四年,即公元653年。

大雁塔下“二圣三绝碑”

艺术赏析

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两碑都是唐代书法家褚遂良书写,褚遂良当时任唐朝中书令宰相,其书法遒劲有力、瘦劲流畅,如铁勾线、如锥划沙,形成独特艺术风格,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国家保护的珍贵书法碑刻,是研究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大雁塔下“二圣三绝碑”

大雁塔下“二圣三绝碑”

雁塔圣教序也被称为“二圣三绝碑”:两位皇上唐太宗唐高宗撰的碑文,褚遂良的书法,所写的又是唐三藏玄奘西天取经的内容,在该碑中间有一行字称“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高度赞扬唐僧的丰功伟绩和非凡精神。

大雁塔下“二圣三绝碑”

两碑碑身两边线有明显收分,呈上窄下宽梯形,碑座为有线刻图案的方形碑座,两碑通高337.5厘米,碑面上宽86厘米,下宽100厘米,两碑规格形式相同,碑头为园首,“序”碑额为“大唐三藏圣教之序”八字隶字,“记”碑额为“大唐三藏圣教序记”八字篆书,分别与碑文同向对称排列,碑两边为蔓草波形连续花边,上方辟佛龛镌刻有一铺七尊佛像,即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其中佛祖身著袈裟,正身倚坐,各有圆形火焰纹头光、身光,弟子肃立,菩萨身姿优美,扭曲而立于莲座之上,金刚力士手执钢叉画戟,一手叉腰,身着铠甲战袍,脚踏夜叉恶鬼,虎视狰狞,他们各据身份头光各异,其排列与莫高窟第45窟盛唐的一铺彩塑造像的安排完全一致,十分精妙。

大雁塔下“二圣三绝碑”

碑文下方雕刻有衣带飘逸,舞姿飞动的舞乐天人,细看“序”碑乐师所执为管乐器,而记碑乐器为弦乐。看到她们在莲座上表演的天乐舞姿,似乎把人们带到那奇妙无比的佛国仙境之中。加之,此碑从建塔时既安置在塔壁龛内(深达2.8米),避风遮雨,又有门栏防护,既使在多年战乱浩劫中也得以妥善保护,所以此碑碑文字迹清晰,雕刻如初。

作者简介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父褚亮,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太宗时,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中书令。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受太宗遗诏辅政。高宗即位,任吏部尚书、左仆射、知政事。封河南郡公,人称褚河南。主张维护礼法,定嫡庶之分。后因反对高宗立门第低微的武则天为后,被贬职而死。其书法继二王(羲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以后,别开生面。晚年正书丰艳流畅,变化多姿。对后代书风影响甚大。后人把他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法家。碑刻有《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等。著有《晋右军王羲之书目》。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430 字。

转载请注明: 大雁塔下“二圣三绝碑”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