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又一起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事件被曝光。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山东理工大学在其官网发布一则《关于对陈秋媛进行学历注销处理的公示》:“经过资料收集、学院联络核查和学校审核,我校2004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陈秋媛系冒名顶替入学,经学校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我校将按程序注销陈秋媛学信网学历信息。”原来,16年前的农家女孩陈秋媛本来可以就读大学,却因为自己被他人冒名顶替,而失去了上学资格。
山东理工大学发布因冒名顶替入学进行注销学籍的公示。
虽然属于极端个案,但近年来已有多起类似案件被媒体报道。不论是罗彩霞事件,还是王娜娜事件,都曾一度引发舆论热议。而类似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也是追责到冒名顶替者,比如将涉事人从所在单位开除,取消其学籍等等。但如何预防类似事件发生,以及更深层的追责行为,更值得深思。
令人慨叹的是,此事件中的受害者陈秋媛,她自己在长达16年的人生里,根本没意识到自己被他人顶替了入学资格,直到最近想报考成人教育学校,才在学信网上发现自己早就“注册”过信息,后来才如梦初醒——原来自己的大学梦,不是毁在成绩上,而是毁在了其他人的暗箱操作上。对一个家庭经济条件不佳的农家女孩而言,没能考上大学也就意味着很难改变命运。事实上,长年以来,陈秋媛也只能靠打工来维持生计。可以说,一个本来有着大好前程的寒门学子,因为他人的恶意顶替,自己的命运就此被彻底改变了。
事已至此,维权与追责可谓势在必行。
据最新消息,山东理工大学表示将注销假“陈秋媛”的学信网信息。但是,对于此事件的处理,仅靠学校的行动,是远远不够的。当年究竟是谁在背后动了手脚,必须追问到底。不论假“陈秋媛”背后倚仗的势力有多大,也应当追查清除,及时向民众公布真相,还原事实。目前,山东省教育厅新闻中心的负责人向媒体表示,对此事尚不知情,但如果属实,省教育厅将会对其展开调查并依法依规处理。鉴于此事已经在舆论场上产生不小的影响,尽快有效调查、及时发布真相,方符合人们的期待。
对此,我们一方面呼吁并期待相关部门对事件背后更多问题进行追查,另一方面,也要从中汲取教训,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加强监管固然是必要的,但发挥现代技术手段,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合理途径。在大数据时代,所有考生的信息都可通过技术手段得到更多保护,而那些试图篡改数据与事实信息的行为,也注定会留下痕迹。如果说在过去,招考录取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人工操作,难以避免猫腻,那么在信息时代尤其是大数据时代,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事情,就绝不该发生。
加强对考生的信息保护,严禁公权力干涉招生录取工作,应当成为未来所有重要的选拔考试中都采取的保护措施。保障每一位考生都在公平与正义的阳光下合理竞争,避免类似事件发生,或许我们还有不少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