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孝庄辅佐,顺治和康熙为何对她评价截然相反!

同为孝庄辅佐,顺治和康熙为何对她评价截然相反?
孝庄太后绝对是清朝最关键的人物之一。
她历经三朝、辅佐两代幼帝,是公认的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可是她辅佐的顺治和康熙对她的评价却恰恰相反。
顺治把她看作恶毒残忍,了无亲情的仇人,而不是母亲。
但在康熙的眼中,她却是一位慈爱稳重且感情至深,又极具政治才能的老祖母。
同样是从小培养的皇帝、相依为命的至亲。
这对父子为何会对孝庄有截然相反的态度?孝庄在辅佐两届幼帝的道路上又有怎样艰辛的故事?下面小编来为您揭秘!
同为孝庄辅佐,顺治和康熙为何对她评价截然相反!
孝庄本名布木布泰,来自蒙古科尔沁,13岁时嫁给年长自己20岁的皇太极。
其子福临登基时,孝庄不过刚刚30岁。
突然从深宫中走出,一下成为整个清朝的核心。
万丈荣光带着千斤重担一并加身于这对母子。
各种阴谋与危险也随之袭来。
人的能力从来不是天生就具备的。
面对前后如此之大的反差,望着幼小的顺治,年轻的孝庄感到压力重重。
同为孝庄辅佐,顺治和康熙为何对她评价截然相反!
在现代,脱离社会几年时间的全职太太重返职场都很不容易。
何况孝庄当时面临的是要挑起一个国家的重担。
孝庄自幼喜欢读史书,聪明多智,有很好的基础。
皇太极执政时,就曾夸赞她''赞助内政,越既有年''。
加上好强、勤奋、迎难而上的性格为她的成功增加了更多筹码。
然而这样一来,很容易给人印象就是''很强势''。
作为一朝辅佐幼子的太后,强势是一个很大的优点,如果弱一点,母子俩则很可能成为''豺狼虎豹''的口中食。
同为孝庄辅佐,顺治和康熙为何对她评价截然相反!
但是面对自己的儿子,母亲的强势往往会引起孩子严重的叛逆。
这一点在孝庄母子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顺治从小在满族特有的尚武精神的熏陶下,养成了十分好强的性格。
可是同样好强的母亲却一直以''皇帝尚幼''为理由对自己的决策以及后宫有诸多干预。
据《清史稿》记载:''太后不预政,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
凡军国大事必须先请示孝庄,之后才能付诸实施。
由于登基后,顺治就被多尔衮从孝庄身边带走,与母亲十分疏远。
所以,在年轻的顺治眼中,母亲一般不存在,而每次出现一定会阻挠自己的决定、破坏自己的计划。
同为孝庄辅佐,顺治和康熙为何对她评价截然相反!
加上中间横着多尔衮,这母子关系实在是差到极点。
而康熙继位时,孝庄已经48岁了。
走过了大半辈子,见多了人世沧桑,内心多了一份平和。
历经十几年风雨,如今处理军国大事也更加游刃有余。
对于幼帝的培养,有一个失败的例子,于是对康熙更加用心。
孝庄明白了一个道理,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之路,自己只能为其加油,并不能替他走。
强行包办一切往往会引起孩子叛逆。
于是,对康熙的教育,孝庄很是聪明地选择从小培养他的习惯。
有了好习惯,也就有了好的人生基础。
同为孝庄辅佐,顺治和康熙为何对她评价截然相反!
据史料记载,康熙曾经回忆:''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轶,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
不仅是言谈举止,孝庄对康熙的培养是全面的。
康熙从小酷爱读书学习,而且学习起来一丝不苟,自动远离不良嗜好同时礼贤下士。
这些良好的习惯对他的成长乃至一生,都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康熙成年后多次讲道:''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极之恩,毕生难报。''
''朕自幼蒙太皇太后教育之恩,至为深厚'',''仰报难尽''。
这些都是他的肺腑之言。
孝庄对康熙的教育是成功的。
同为孝庄辅佐,顺治和康熙为何对她评价截然相反!
这其中少不了对顺治的愧疚以及弥补之心。
据史料记载,康熙九年(1670)八月,玄烨奉祖母太皇太后、嫡母皇太后前往遵化昌瑞山,祭谒顺治帝陵寝。
此行本来康熙打算独自前往,但但孝庄以''世祖升遐十年,未得一诣陵寝'',说服与孙子同去。
清帝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一起谒陵,在清朝仅此一次。
孝庄此举,意味深长。
她对儿子的愧疚之心溢于言表。在儿子死后的十年里,她越来越认识到,儿子的一些政见,比如在满汉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看法,比自己更有远见,更为明智。
此次祭谒陵寝标志着孝庄与顺治彻底和解。
孝庄一生辅佐两代幼帝,从某种角度来说,她是幸运的,一些相同的事,很少人有再来一次的机会。
而孝庄又是智慧的,因为在失败的地方能重新站起来,并且创造辉煌的人同样很少。
【参考资料:《清世祖实录》《清史稿》《满族研究》】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661 字。

转载请注明: 同为孝庄辅佐,顺治和康熙为何对她评价截然相反!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