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党”是明末时最大的一股政治力量,从万历时期萌芽,天启年间兴起,直至崇祯时掌权,最终彻底亡国。
可以看见的是,东林党的兴起之路与明朝的灭亡之路实际上是同时进行的。伴随着东林党在朝政上的彻底掌权,明朝也一同随之滑入深不见底的深渊。一、东林党是否应该为明朝灭亡负主要责任呢?
自清朝以来,对东林党的争论就一直不休,支持者认为东林党成员都有杰出的操守,认为他们只是理想化的人格,在与阉党的斗争之中他们展现的大无畏气概激励着后人。只是行事操之过急,才导致不好的结果。
而反对派更为激烈,大部分都认为东林党只是一群空谈清流,实际上是忙着党同伐异的小人。
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东林党的所作所为,再来分析东林党与明亡之间的关系。
东林党的主张
东林党有三大主张,即广开言路,反对阉党,和反对对东南沿海商业的干预
1,一般而论,前两条主张都是好的,广开言路不必多说,《邹忌封齐王纳谏》,秦孝公的《求贤令》等等都是广开言路的标榜,历来为统治者必须要有的美德。
2,反对阉党,天禧年间,大太监魏忠贤专权,阉党成为朝中最大的势力,它带来的祸患是吏治的腐败和经济的凋零,以及民间对朝廷信任的降低。
魏忠贤得势之后把持朝政,他可以一言一行来任免官员,这导致的结果是朝中大臣要么是贪官污吏,要么是无能之辈。同时魏忠贤还大肆卖官鬻爵,只要献钱给他,就能在地方换一个官位。
这些官员大都是为了更好的捞钱才买官,因此一旦上任就大肆收刮民脂民膏。他和他的党羽到处网络民间财产,他的党羽为了讨好他,在民间修建千岁祠,这些带来的后果都是灾难性的。
魏忠贤曾命人编辑东林党人榜,榜上皆为魏忠贤眼中钉
因此东林党的"抬头",势必要铲除阉党。崇祯皇帝登基后立即以迅雷之势干掉魏忠贤,随即阉党被连根拔起,宣誓着东林党的彻底掌权。
3,反对对商业的干预
自宋末以来,商业逐步在中原王朝发展起来,中原王朝与印度和欧洲的商船早有来往,并且在贸易中都是明朝的的货物更畅销,相反,欧洲的货物在明朝没人看得上。这就使得大量白银流入明朝,极大促进了明朝商业的发展。
在宋朝时商业以及生产带来的收入就已经占了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明朝的商业不如宋朝发达,但商品流通速度已经快了不少,商业利润依然可观。东林党反对朝廷对商业的干预,实际上是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这算好事。
但糟糕的是,在此时商业收入已经成了大明收入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北方的军费每年成倍增加,因此全部的负担都压在了农民身上。这导致农民不堪重负,最终的结果是除了东南的那一小块,其他地方遍地叛军,结果是闯王李自成入主京城,崇祯皇帝自杀殉国。二、东林的动机与操守
到这里为止,就展现出了一个十分矛盾的点,那就是东林党人都具备十分高的操守,他们大谈轻徭薄赋,但却对征收商税十分回避,对征收农业税表示支持。
这是十分矛盾的政策,口号与实际行动毫不协调。这是否表明东林党人是在沽名钓誉呢?
是,也不是!
东林党作为一个持续了超过四十年的政治集体,对他的看法不能过于片面,早期的东林党与中期的东林党,与晚期的东林党都有很大不同,即便是在同一时期,东林党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特别是在东林党把持朝政的崇祯年间,作为一个几乎囊括了整个朝廷的政治集团,它的内部其实并不安定。
明末东林党大臣左光斗,是少数能力与人品同样突出的东林党大臣
至少东林党的大部分人都是有杰出的操守的,这是极为难得的。这一点不应该否定,左光斗,杨链等义士为与阉党斗争而义无反顾,死而后已。
左光斗在被下狱后,史可法前去探望他,反而被已经被拷问得奄奄一息的左光斗痛骂,(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三、但是为何杰出的东林党人会有如此害民的举动呢?
实际上这与他们的出身有关。东林党人大多出身江南“士大夫”家族。他们对江南商业的情况了如指掌。
在万历朝时,万历帝依循张居正的改革而对商业征税,彼时朝廷正在与日本作战,急需军费,因此东南百姓民不聊生,东林党人见到的就是这副景象,此景一直持续到天启末年。甚至变本加厉,因为此时的百姓不仅要忍受朝廷日益增长的军费,还要承担魏忠贤的阉党肆无忌惮的掠夺。
东林党人大多出身江浙一带,对民间疾苦早就看着心慌了。一旦崇祯皇帝上位,迅速斩杀魏忠贤,东林党人就急不可耐的希望免除东南的高税。
明朝江南商业繁荣,催生了许多商仕一体的士大夫家族
但是糟糕的是,当东林党人给予了东南百姓福利后,整个华夏大地其他的百姓就遭殃了,他们需要承受比以往更重的负担,当东南百姓在承受高额税收时,他们也承担着高额税收,等到东南百姓的高税减免了,他们却要承受更高的税额。四、东林党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不知道这一切吗?
他们确实不知道。古代人不像现在一样拥有先进的交通网和新闻,因此他们能看见的往往就是自己本地的民生疾苦,东林党人大多都是中央的官员,很少下到地方去,他们唯一见到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乡,那里很苦,所以他们恳请皇帝减轻了那里的税赋,带来的结果就是崇祯皇帝被迫自杀殉国,大明社稷毁于一旦。
当有见识的东林党人邹元标发现这点时,他开始拖着被张居正打断的腿四处呼喊恢复张居正的政策。可是没有人听他的,东林党人不愿意听其他的意见。
东林党最饱受诟病一点即是他们总是对其他党派的建议说不,但自己却提不出一个可以挽救大明的办法。
大明缺钱,非常缺钱,这笔钱总要向一些人来征收,不管是哪一个阶层,都会加重负担。但是东林党人不论是哪一个阶层都在说不,这使他们在当时获得清誉,没有什么比抵抗政府的加税主张更能获得清誉的了,但是清誉得到后,问题来了,钱从哪里来?
没有钱就没有兵,最终闯王攻进北京,崇祯帝自杀殉国。
东林党人提不出一个解决的办法,又不愿意增加百姓的负担,结果是导致大明的慢性死亡。
当下有一种偏激的观点认为,如果不杀魏忠贤,那么魏公公至少不会在意那点虚名,大明至少不会因为缺钱而死。这种观点是偏激的,诚然东林党误国,但魏忠贤除了能横征暴敛也没别的手段了。
《东林党新论》的说法较为妥当,东林党人"从不曾提出过救治国家的政纲","长于内争,短于治国、治军","他们与齐、楚、浙三党、阉党、与阉党残余的区别之处,仅在于东林误国,而东林的对立面则害国"。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东林党人的无心之失
除却在商业政策上的大失误外,东林党人的崛起客观上还导致了其他的灾难,这些灾难不是他们有心造成,但起因却是他们。
在崇祯帝杀死魏忠贤后,阉党失去了首领,但庞大的势力依然还在,此时的东林党上台迅速引发震荡,东林党不像任何一个时代的权贵那样拥有一个威望极高的首领,比如王安石改革的首领即是王安石,蜀党的首领即是苏轼,张居正时代就是张居正。东林党却缺乏这样一个人,没有这样一个强有力的强权最终导致东林党无法彻底接管朝局,接下来的数十年里东林党人总要忙着和其他党派斗智斗勇。
影视版魏忠贤,在当代,魏忠贤常常被塑造为老谋深算,暗中操纵一切的人物
这就极大消耗了朝廷的精力,也致使本就无力的朝廷还要政策多发,大明的气数眼看就要消失殆尽了。
在东林党人忙着朝廷的内斗时,阉党在地方的贪官污吏就此逃过一劫,因此魏忠贤倒了,魏忠贤留下的祸根却仍然在荼毒生灵,残害百姓。这样就就完全辜负了崇祯帝冒着生命危险杀死魏忠贤的苦心。总结
东林党可恨吗?这个看个人见解了。
仅仅可以肯定的是,东林党的成员在作为人的立场,并不可恨,甚至很可爱,比如史可法,比如左光斗,比如李三才等等,都是可爱的人,他们为人刚直不阿,做官清正廉洁,在生活中情趣横生,在职场上又坚定操守。
但是一旦把他们放在政治的立场上,当不那么高的能力匹配到杰出的地位,后果是灾难的。他们只能对不那么完美的政策说不,却提不出完美的政策。他们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却无力拯救甘愿舍弃道德,只要活命的芸芸众生。
抗清名将史可法,实际上却是辜负了朝廷的信任,在战场上的表现完全不配称为将领
在我们的课本上,我们会发现史可法的记载是抵御清军的民族英雄。
但是在正儿八经的历史里,史可法的评价却很糟糕,史可法首先作为政治家十分糟糕,他在策立新君上犯了致命的错误,导致武将窃取"定策"之功,大权旁落;作为军事家,他没能有效节制将领,自己的军事能力又堪称白痴,他总督南明兵马,经营长江防线一年余,最后却数日被破城。反而是这些资源被清军活用,变成清朝征服南明的劲旅,史可法无能可见一斑。一个殉国的无能将领,是否值得原谅与称颂,是值得思考的。
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朝廷需要的更多是像张居正这种私行略有小亏,但能力出众的大臣,而非东林党人这些满口仁义道德,却毫无救民手段的士大夫。
其实东林党人的上台也恰恰表明了朝廷已经对政局无能为力,只能将希望放在这些空口书生身上。
其意义与北宋末时宋钦宗相信铁甲神兵会帮他赶走金人时的意义是一样的。
东林党的覆没给清朝带来教训,清初的士大夫风气一改空谈,专注实学。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不得不说是对东林诸公的警示。